迁安职教中心2013——2014年第二学期13级语文期末考试班级姓名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召唤(zhāo) 迤逦(lǐ) 停泊(bó) B.海藻(zǎo) 绮辉(qǐ) 雕镂(lòu)C.嗫嚅(rú) 窸窣(sù) 废墟(xū) D.轮廓(kuò) 干皱(zòu) 远瀛观(g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A.冒昧分歧鬼斧神工称心如意B.置信颇费纷至沓来一笔勾消C.惰性磨灭真知卓见满腹经纶D.沉湎鉴别忠贞不逾标新立异3.下面一段文字缺五个关联词,最恰当的是()我( )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 )如所料的事,( ) 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很恐怕这也一律。
A.由于却竟因为B.因为却竟所以C.由于竟却因为D.因为竟却所以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5.下列句中的“究竟”与“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里“毕竟”意义相同的一句是()A.对于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B.她究竟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
C.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D.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
C.铭文中记载有关西周王朝单氏族内容的铜器,在这27件眉县青铜发现之前已先后出土了40多件。
D.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7.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这江水是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________,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________,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________呢?A.无穷无尽无止无休不盈不溢B.无止无休无盈不溢无穷无尽C.不盈不溢无穷无尽无止无休D.无穷无尽不盈不溢无止无休8.下列句子语义明确的一项是()A.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B.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C.他借给我一本书。
D.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9.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从此以后,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支撑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
B.在古典音乐的气氛中,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之一——理论物理学的思路,如处于春日阳光和雨露之中。
C.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D.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你成为爱因斯坦。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B.《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思想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蒹葭》是其中的第一篇。
11.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B.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C.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12.下列句中应填的词语是( )(1)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________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________了精神负担。
(2)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____________了。
A.探明增加轻而易举B.探明增添易如反掌C.查明增加易如反掌D.查明增添轻而易举13.《胡同文化》一文中,作者认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 )A.忍B.安分守己C.逆来顺受D.“有理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14.《废墟的召唤》一文中,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 )A.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
B.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迥然不同励精图治针贬时弊不径而走B.淋漓尽致广袤无垠熙熙攘攘矫柔造作C.谈笑风生文过饰非获益匪浅纷至沓来D.仓惶失措相形见绌遐思迩想理尚往来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记叙了()和梁惠王的对话,文章是围绕()的问题展开论述。
2.《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语录体散文。
他是继()之后的又一位儒家代表人物。
3 .《鸿门宴》选自《》,作者()。
4.《春之声》的作者是()。
5.“黑压压的人头,压迫得白雪不白,冬青也不绿了。
”这句话用了()修辞方法。
6.“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地摇摆着,醺醺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
”这句话用到的修辞方法有()和()。
7.()、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8.小说中的环境包括()和()。
9. 《祝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描写了()的悲惨命运。
三、阅读阅读《祝福》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每题2分,共6分)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①)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②),是( ③)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 ④)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1.文中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①沉重②钝响③送灶④幽微B.①密布②爆响③除夕④细微C.①浓重②炮响③祝福④微微D.①大朵②轰响③新年④淡淡2.对“理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理学是明清儒家的哲学,它尤其为清代统治者所提倡。
B.理学是宋明哲学思想。
它的创始人是朱熹,他认为“道”(即封建伦理)是至高无上的。
接下来周敦颐、程颢等人发展了这一学说,建立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甚为明清统治者提倡。
C.理学亦称“道学”,宋明儒家哲学思想。
它的创始人为周敦颐、程颢等人,至朱熹始集大成,建立了一个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D.理学起源于汉代,发展至六朝的“清谈”,至宋朱熹始集大成,建立了一个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后为明清儒家学者所效法。
3.“我”回到故乡鲁镇,见了“四叔”及“几个本家和朋友”之后有一个相同的感觉,即“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A.作者这样写只是侧面地反映虽经辛亥革命,作为我国当时农村缩影的鲁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旧的阶级关系、旧的思想意识,旧的风俗习惯依然如故,封建宗法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B.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告诉读者,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运动只是一场改头换面的革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更没有触及人们的灵魂。
C.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我”与鲁四老爷,几个本家和朋友之间的亲密。
“我”虽不常回故乡,但对家乡的情况了解得较详细,所以与亲人朋友见了面感到变化不大。
D.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说明在农村,旧的阶级关系、旧的思想意识、旧的风俗习惯依然统治着人们的灵魂,所以,虽多年不见,除了“老了些”,其余“都没有什么大改变”。
四、写作训练1.请从下面材料中提取信息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50分)注意:①必须与所给材料有一个明确的结合点②标题醒目③文体不限一阵海啸过后,沙滩上出现了许多鱼。
它们的心被无奈与痛苦所充斥。
有的鱼,选择自暴自弃,一动也不动,在寂寞的等待中结束了生命。
有的鱼,不停地跳跃,想回到碧蓝的大海中,但没过多久,它们就累死了。
有的鱼,它们知道回去已不可能,但努力呼吸适应没有水的新环境,在呼吸中它们长出了肺,鳍也变成了四肢。
于是,它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也许,陆地上的生活比海洋里的生活更美好。
我们都向往幸福的生活,就像沙滩上的鱼向往海水一样,然而,我们魂牵梦绕那汪碧蓝,却往往让我们付出惨重的代价却不能实现。
答题纸一、选择题1---5 ( ) ( ) ( )( )( )6---10 ( ) ( )( ) ( )( )11---15 ( ) ( ) ( )( )( )二、填空题1、( ) ( )2、( ) ( )3、《》()4、( )5、( )6、( )7、 ( )8、( )()9、《》()三、阅读1、()2、()3、()答案一、选择题1. B 2. A 3. D 4. B 5. B 6. C 7. A 8. C 9. C 10. D 11. C 12.A 13. A 14.B 15. C二、填空1. 孟子、民不加多2. 孟子、孔子3. 《史记》、司马迁、4. 王蒙5. 夸张6. 比喻、拟人7. 人物、8.自然环境、社会环境9. 《彷徨》、祥林嫂三、阅读1. A2. C3. A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