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及测试

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及测试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总结二、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文明象征文明象征概况夏历夏朝制定的历法分封制西周时期确立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的地方管理制度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周时期达到顶峰,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其中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铁质农具和牛耕春秋后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极大提高了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

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期时代特征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该时期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分封制瓦解,诸侯崛起争夺霸权,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该时期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的局面,各国进行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国家逐渐走向统一;与此同时,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百家争鸣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启示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启示儒家孔子思想核心“仁”;以德治国;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道家老子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辩证和积极看待问题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法家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积极改革,勇于创新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构建和谐社会,勤俭治国测试卷1.“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公布,历史学家们经过辛苦工作给出了比较准确的夏商周年代框架,请问下列关于夏朝的说法错误的是()A.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朝B.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C.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开始了D.夏朝的最后一位王纣很残暴,导致亡国2.禹死后,启继承禹位置,“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3.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

”站在下图“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A.禹建都阳城B.盘庚迁都至殷C.发生“国人暴动”D.昏君“烽火戏诸侯”4.我们常说的“燕蓟之地”“齐鲁大地”“三晋之地”的由来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5.《孟子·告子》载:“天子适.(去,往)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

”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C.春秋时诸侯争霸D.周代分封制崩溃6.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

这些规定()A.形成了禅让方式B.稳定了社会秩序C.实现了土地分封D.扩大了国人利益7.根据下表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王朝疆域夏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商今河南全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陕西东部为中心西周今河南、河北、山东全部,陕西大部,南到长江下游地区A.夏、商、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B.河南和山西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地区C.夏、商、周维持统治的时间越来越长D.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疆域在不断扩大8.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迁,其中“③青铜农具”最有可能出现于()A.远古人类时期B.原始农耕时期C.商周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9.文物反映一定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和技术水平。

下列文物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A.原始农耕文明出现B.青铜制作工艺高超C.铁器技术的发达D.工商业的发展10.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下列中华文化符号中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A.青铜器B.瓷器C.丝绸D.甲骨文11.“雕琢一枚龟甲或者兽骨,厚重的历史……岁月翻过深埋骨头的废墟重现辉煌,瞻仰片片甲骨。

”通过这些甲骨堆砌的“厚重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①商王的战争②商周时期的大型祭祀活动③奴隶耕种土地、收获庄稼等情况④“禹传子,家天下”的社会状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史料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被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A.《史记》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C.商朝甲骨卜辞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1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革除旧制,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工具也发生了大的改进,其中得到使用和推广的是()A.铁农具和马耕B.青铜器和牛耕C.木农具和牛耕D.铁农具和牛耕14.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这说明()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C.天子势力强于诸侯D.周王室衰微15.《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A.晋文公称霸B.齐桓公称霸C.勾践称霸D.楚庄王称霸16.春秋时期,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②发展生产③整顿内政④注重军队建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7.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又被称为“三晋之地”。

你知道“三晋之地”这一名称的来源吗() A.山西曾经建立过三个晋国B.战国初期,山西境内的晋国被一分为三C.人们的约定俗称D.山西曾经被一个叫“三晋”的国家统治过18.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A.燕、楚、齐、秦B.燕、齐、秦、楚C.齐、秦、楚、燕D.楚、燕、齐、秦19.“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的名言。

在他的这一思想推动下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在下列哪一阶段?()20.“苟可以强国,不循其礼;苟可以利民,不法其古。

”的作者变法措施中,有利于“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的措施主要是()A.奖励耕战B.严明法令C.重农抑商D.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可以买卖21.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是因为()A.它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它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它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它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张22.下图是我国某旅游胜地的示意图。

《华阳国志》对其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该工程由谁主持修建?()A.灵渠、大禹B.都江堰、李冰C.大运河、大禹D.永济渠、李冰23.《淮南子·人间训》中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一则寓言,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最早提出类似观点的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韩非24.尽管战国时期动荡不安,但它在经济上的富足,文化上的昌盛,都足以使这个时代在5000年历史的群峰中拔地而起。

它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是()A.礼义教化B.甲骨文的出现C.百家争鸣D.私学的出现25.下图所示讲学者传授的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26.2019年阿拉伯国家孔子学院联席会在迪拜召开,“孔子热”在全球持续升温,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学者关注。

下列就“孔子热”现象的议论中不正确的是()A.甲国学者:充分说明优秀文化没有国界B.乙国学者: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而出现,是中国国力增强的体现C.丙国学者:只有运用孔子思想才能解决好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切问题D.丁国学者: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符合人类的共同追求27.“仙鹤纷飞神鹿鸣,生态湿地绣盐城”是某地的形象宣传口号,紧扣了该地风光无限的地域特色,也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

思想主张与此发展理念吻合的是()A.孔子B.墨子C.孟子D.韩非28.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在调节父子关系时,要求父子之间要互相尊重。

父亲要儿子讲孝道,也就应当以慈爱对待儿子。

儿子不愿父亲对他不慈,他就要以孝来对待父亲。

以此为例,可以推广到其他方面。

据此可知,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法家D.阴阳家29.韩非子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下列事件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八股取士30.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见图)。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31.分封制与西周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初分封略表主要封国受封对象分封目的晋姬姓贵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卫姬姓贵族鲁姬姓贵族燕姬姓贵族齐功臣宋先代贵族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都有哪些?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为诸侯?材料二“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

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诸侯国对西周统治的巩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