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刘备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刘禹锡一首《蜀先主庙》自然而然地让我们想到了先主刘备,想到了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
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蜀汉王朝的建立者。
他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力量相对较弱,又无稳定的根据地,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
曾经一度寄居大军阀曹操、袁绍、刘表之下。
188年,刘备与关羽、张飞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地方武装,加入东汉王朝扑灭黄巾起义军的战争。
战争结束后,刘备建立了其军事集团的正规武装力量,任职东汉王朝的平原相(县令)。
196年升任徐州牧,官拜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
徐州被吕布攻占后改任豫州牧。
207年,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任军师。
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占荆州、联孙吴、退曹兵、入四川。
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这些胜利使刘备一方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势力逐渐增强,地位日益突出。
这为日后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王朝,疆土包括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
成为三国时期的其中一国。
223年,刘备病逝,托孤白帝城。
这就是刘备的一生,刘备简单的一生。
但在他这简单的一生中演绎了许多传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典故,并且根据他的故事产生一系列成语和歇后语。
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刘备招亲——弄假成真等等。
这些无疑都是历史上宝贵的财富。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气象万千;三国时期的军事,金戈铁马,气势壮阔;三国时期的经济,变革重大,承前启后;三国时期的外交,纵横分掠,奇峰迭出;而三国时期的人物,更是英雄辈出,业绩显著,可谓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
谁也不能否认刘备就是这一时期一位响当当的大英雄
但是刘备何德何能,能够从卖草鞋糊口的平民成为成就建国伟业的君主,又能够从一介没落贵族成为一方地位显赫的霸主?纵观刘备的一生,不难发现仁义宽厚是助其成功的一大法宝。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末的评语:“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其中的“弘毅宽厚”就是对刘备仁义的很好说明。
《傅子》中评价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同时期袁绍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这些前人的评价已然让我们后人信服了刘备的仁义,但史实则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
刘备结识张飞、关羽之后,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他的仁义将这二人折服,对刘备可谓是忠心不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日后关羽被曹操抓后的表现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虽然曹操对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极力拉拢收留,但关羽一知道刘备的下落,终归拜别曹操,千里走单骑,过
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
这样的忠心真是天地可鉴啊。
不得不说“桃园三结义”是历史上的美谈,终将流芳百世。
其实刘、关、张三人的关系,是集儒家倡导的朋友间、兄弟间及君臣间的信、涕、忠三层关系于一体的,也正是由于他们间的密切关系保证了刘备集团的持久稳定性,为今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备不光对自家结拜兄弟宅心宽厚,对其他贤士也是诚心实意。
刘备和赵云的交往就是说明刘备的仁者之风颇为典型的又一个例子。
赵云是当时武艺超群又办事精细的第一流将才,刘备在起兵不久帮助公孙瓒攻袁绍是初次与赵云相见,就非常敬爱,有不舍之心,等到与赵云分别,持手垂泪,不忍相别。
日后刘备出兵帮助陶谦抵御曹操前,曾向公孙瓒借兵,并趁机借赵子龙一行。
曹操退兵后,赵云辞行,刘备仍是执手挥泪而别。
后经辗转再次相见,在刘备的一番真情表露之后,赵云誓死跟随刘备愿肝脑涂地,效犬马之劳。
刘备临终前,又单独嘱咐赵云说:“联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这一掏心窝的嘱咐更是让赵云死心塌地的为蜀国效力。
这一份忠心其实就是感恩于刘备的仁义。
刘备邂逅相遇的徐庶,也同样感恩于刘备的仁义。
他因母被曹操诱骗离去,但临走前向刘备忠心地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后来徐庶也果然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它体现的一个“诚”字从侧面也道出了刘备对贤士的仁,这样的仁义使得诸葛亮为蜀汉的伟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不仅待士以诚心,而且宽仁待民,他初作安喜县尉时,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在新野时,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但其中最能说明刘备的仁义的还是要数“携民渡江”了,曹操的追兵将至,刘备不听众将弃却百姓先行撤退的劝说,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与民共进退创下了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江的壮举,后人用诗赞美道:“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汉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这无疑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备的仁义之事实在是数不胜数,他从桃园结义时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他也用实际行动一直践行着这一思想。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爱民爱才、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
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
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即便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树立了刘备的政治声望,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刘备的仁义宽厚不仅在历史上成就美名,成了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而且着实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试想如果官员能够多一份仁义之心,就不会强拆征地,就不会与百姓发生冲突造成流血事件,相反会采取更加温和的解决方案,实现官民共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如果商人能够多一份仁义之心,就不会出现“黑砖窑”智障弱势群体被奴役,就不会出现“毒奶粉”、“毒豆芽”、“地沟油”,造成食品安全危机,给百姓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相反会合法经营,爱财但会取之有道;如果世人能够多一份仁义之心,就不会出现老人跌倒无人帮忙,歹徒抢劫无
人救助的可悲现象,相反会互帮互助,共享太平盛世。
现如今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我们的国家在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在蒸蒸日上,但我们的素质却在日益下降,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没有人情味,良心泯灭的事情时有发生,仁义之心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仁义之举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我们的社会已经出现信任危机,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道德沦丧的灾难。
如果这些愈演愈烈,人们的心灵和思想得不到救赎和净化,总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会出现一片混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我真心地希望刘备的仁者风范能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淡定,少一份斤斤计较,多一份谦和礼让,少一份抱怨,多一份满足;真心地希望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历史形象让当今社会的人们更加懂得什么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真心地希望世人多学学刘备的仁义,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情充满爱。
如果人人都怀着一颗仁义之心,做着仁义之事,我们彼此的心才会靠得更近,我们与自然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美满,世界才会更加太平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