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实验Ⅰ(下)实验一、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1. 用分析天平称量的方法有哪几种?指定质量称样法和递减称样法各有何优缺点?在什么情况下选用这两种方法?答:称量有三种方法:直接称量法,指定质量称量法,递减称量法。
指定质量称量法:此方法称量操作的速度很慢,适于称量不易吸潮,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粉末状或小颗粒(最小颗粒应小于0.1mg )样品,以便容易调节其质量。
在直接配制标准溶液和试样分析时经常使用指定质量称样法。
递减称量法:此称量操作比较繁琐。
主要用于称量过程中样品易吸水、易氧化或易与空气中的CO 2发生反应的试样。
2. 使用称量瓶时,如何操作才能保证试样不致损失?答:将称量瓶取出,在接收器的上方,倾斜瓶身,用称量瓶盖轻敲瓶口上部使试样慢慢落入容器中。
当顷出的试样接近所需量时,一边继续用瓶盖轻敲瓶口,一边逐渐将瓶身竖直,使粘附在瓶口上的试样全部进入称量瓶中,然后再盖好瓶盖,称量。
实验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1.HCl 溶液与NaOH 溶液定量反应完全后,生成NaCl 和水,为什么用HCl 滴定NaOH 时采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而用NaOH 滴定HCl 溶液时却使用酚酞作为指示剂?答:HCl 溶液与NaOH 溶液,相互滴定两种指示剂均可采用,但是考虑到终点颜色的观察敏锐性一般黄色到橙色,无色到红色容易观察,因此采用上述方法。
2.滴定读数的起点为什么每次最好调到0.00刻度处?答:因为滴定管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管内刻度不完全均匀的现象,每次滴定都从0.00刻度开始,能消除系统误差。
实验三、混碱分析1. 双指示剂法的测定原理是什么?答:用HCl 溶液滴定Na 2CO 3 为例。
H 2CO 3 为二元酸,离解常数分别为p K a1=6.38; p K a2=10.25,用HCl 溶液滴定Na 2CO 3 溶液时c K b1>10-9 ,c K b2=10-8.62 > 10-9,且K b1/K b2=10-3.75/10-7.62=103.87 ≈104,能分步进行:第一步反应:Na 2CO 3+HCl =NaHCO 3+NaCl ,第二步的反应产物为CO 2 ,其饱和溶液的浓度为0.04 mol·L -13.8)25.1036.6(21)p p (21pH :11a a 1=+=+=K K 第一化学计量点 9.3)40.136.6(21)p p (21pH :1a 2=+=+=c K O H CO .............................................CO H NaCl HCl NaHCO 22323+↑+=+a 第二化学计量点用HCl 溶液滴定Na 2CO 3有2个滴定突跃:第一个突跃在化学计量点pH=8.3的附近,可用酚酞作指示剂;第二个突跃在化学计量点pH=3.9的附近,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2. 采用Na 2CO 3作基准物质标定0.l mol·L -1 HCl 溶液时,基准物质称取量如何计算?答:标定反应Na 2CO 3+2HCl =NaCl +HCl +H 2O 1-CO Na l HC HCl CO Na L 1000mL 213232⋅=M V c m 1-CO Na CO Na l HC HCl L 1000mL 23232⋅××=M m V cV HCl =20∼40mL 时,则 0.11g g 10590L 1000mL g/mol 99105mL 20L mol 10211-1CO Na 32≈=⋅××⋅×=−...m若配制250mL,分取25.00mL 用于标定HCl 溶液浓度则应称量1.1g ∼ 2.2g ;通常V HCl =20∼30mL ,若配制250mL ,分取25.00mL 用于标定HCl 溶液浓度则应称量1.1g ∼ 1.6 g3.“总碱量”的测定应选用何种指示剂?终点如何控制?为什么?·答:指示剂选用:“总碱量”的测定应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时即为终点。
因为用和HCl 溶液滴定Na 2CO 3时,其反应包括以下两步:Na 2CO 3 + HCl NaHCO 3 +NaClNaHCO 3 + HCl NaCl + H 2CO 3H 2O+CO 2当中和成NaHCO 3时,pH 值为8.3;在全部中和后,其pH 值为3.7。
由于滴定的第一等当点(pH8.3)的突跃范围比较小,终点不敏锐。
因此采用第二等当点,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溶液由黄色到橙色时即为终点。
终点控制:滴定快到终点时应慢滴快摇,要充分摇动锥形瓶,以防形成CO 2的过饱和溶液使终点提前到达。
当颜色由黄变橙,且颜色稳定,即为终点。
实验四、含氮量测定1.NH 4NO 3、NH 4C1或NH 4HCO 3中的含氮量能否用甲醛法分别测定?答:NH 4NO 3中铵态N 可以直接用甲醛法测定,但是其中NO 3里面的N 无法直接用甲醛法测定;NH 4C1中的含氮量可以直接用甲醛法测定;NH 4HCO 3中的含氮量不能直接用甲醛法测定,因为NH 4HCO 3中的HCO 3- 干扰测定。
NH 4HCO 3 + HCHO →(CH 2)6N 4H + + H 2CO 3产物 H 2CO 3易分解且酸性太弱,不能被NaOH 准确滴定。
2.为什么中和甲醛中的游离酸使用酚酞指示剂,而中和(NH 4)2 SO 4试样中的游离酸却使用甲基红指示剂?答:若试样中含有游离酸,加甲醛之前应事先用甲基红为指示剂,用碱预中和至甲基红变为黄色 。
因为(NH 4)2SO 4试样溶液的pH ≈4.63,若用酚酞作指示剂NH 4+将部分被NaOH 滴定,影响结果的准确度, 故中和试样中游离酸时应选择甲基红(4.4~6.2)做指示剂;二甲醛溶液中常含有微量酸,但不存在NH 4+会被部分滴定的情况,因此用酚酞作指示剂会和测定方法统一起来,做到标测一致,减少误差,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3.(NH 4)2 SO 4试液中含有PO 43-、Fe 3+、Al 3+等离子,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答:PO 43-产生酸效应使测的结果偏低;Fe 3+、Al 3+离子在中和残余酸时,容易产生水解现象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实验五、水的硬度分析1.在中和碳酸钙基准溶液中的HCl 时,能否用酚酞取代甲基红?为什么?答:不能,主要是因为酚酞在终点时呈现红色,该颜色影响终点时EBT 蓝色的观察,从而影响对滴定终点的判断,导致结果准确性降低。
2.阐述Mg 2+-EDTA 能够提高终点敏锐度的原理。
答:由于指示剂EBT 对Mg 2+变色灵敏,而对Ca 2+不敏锐,所以当测定水硬时,试液的Mg 2+浓度较低或没有Mg 2+时,需要加入Mg 2+-EDTA 提高指示剂EBT 变色的敏锐性。
提高终点敏锐度的原理: Ca 2+与EDTA 的络合常数为10.69,比Mg 2+与EDTA 的络合常数8.7大,溶液中开始时存在大量的Ca 2+,溶液中加入Mg 2+-EDTA 后,Ca 2+置换Mg 2+,形成Ca 2+-EDTA ,游离出的Mg 2+与指示剂络合形成酒红色化合物,到滴定终点时,过量的半滴EDTA 与Mg 2+结合从而释放出游离指示剂(蓝色),可以敏锐的指示滴定终点。
3. 滴定为什么要在缓冲溶液中进行?如果没有缓冲溶液存在,将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 答:EDTA 滴定分析中采用的标准滴定溶液是Na 2H 2Y ,在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的进行,溶液的酸度逐渐增加,EDTA 的酸效应逐渐增强即副反应系数增大,导致逐渐减小,致使,滴定反应不完全,不能准确滴定。
为此要达到准确滴定的目的必须严格控制溶液的酸度,故需要加入缓冲溶液。
Y(H)α,,、MgY CaY K K 8lg MY<′K c实验六、混合溶液中铅铋含量的测定1 滴定Bi 3+、Pb 2+离子时溶液酸度各控制在什么范围?怎样调节?为什么?答:因PbY: lg K PbY=18.04,(pH)min=3.3;BiY: lg K BiY=27.94,(pH)min=0.7故:可通过控制酸度分别滴定测定条件:pH=1 时测定Bi 3+,指示剂 二甲酚橙(XO ),终点Bi-XO(紫红)→XO(亮黄);在滴定Bi 3+后的溶液中,调节溶液的pH=5~6 时测定Pb 2+ , 终点Pb-XO(紫红)→XO(亮黄)2. 为什么不用NaOH 、NaAc 或者NH 3·H 2O ,而用六亚甲基四胺调节pH 到5~6?答:测定金属离子Pb 2+的适宜的滴定酸度pH=5~6,按照缓冲溶液的选择原则选择:所需要控制的溶液的酸度应该在p K a ± 1范围内,NaOH 、NH 3·H 2O 不符合要求,单从p K a 分析可以NaAc 和六亚甲基四胺缓冲液体系,但是NaAc 与Pb 2+生成Pb(Ac)3-,Pb(Ac)α增大,减少,影响反应的完全程度,故用六亚甲基四胺调节pH 到5~6。
,PbYK 实验七、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铁1. SnCl 2还原Fe 3+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控制SnCl 2不过量?答:在还原Fe 3+时HCl 溶液浓度应控制在4 mol/L ,若大于6 mol/L ,Sn 2+会先将甲基橙还原为无色,无法指示Fe 3+的还原反应。
HCl 溶液浓度低于2 mol/L ,则甲基橙褪色缓慢。
控制SnCl 2不过量的措施是采用甲基橙指示SnCl 2还原Fe 3+,原理是:Sn 2+将Fe 3+还原完后,过量的Sn 2+可将甲基橙还原为氢化甲基橙而褪色,不仅指示了还原的终点,Sn 2+还能继续使氢化甲基橙还原成N,N-二甲基对苯二胺和对氨基苯磺酸,过量的Sn 2+则可以消除。
在溶液中加入一滴甲基橙,再滴加SnCl 2溶液,当溶液由橙变红,再慢慢滴加SnCl 2至溶液变为淡粉色,再摇几下直至粉色褪去。
如刚加入SnCl 2红色立即褪去,说明SnCl 2已经过量,可补加1滴甲基橙,以除去稍过量的SnCl 2,此时溶液若呈现粉红色,表明SnCl 2已不过量。
2. 以K 2Cr 2O 7基准溶液滴定Fe 2+时,加入H 3PO 4的作用是什么?答:滴定反应为:6 Fe2++Cr2O72-+14H+ →6 Fe3++2 Cr3++7H2O;滴定突跃范围为0.93 ~ 1.34V,使用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剂时,由于变色点电位为0.85V,终点提前到达,引入较大误差。
因而需加入H3PO4。
加入H3PO4可使滴定生成的Fe3+生成无色的Fe(HPO4)2-而降低Fe3+/ Fe2+电对的电位,使突跃范围变成0.71~1.34V,指示剂可以在此范围内变色,同时也消除了FeCl4-黄色对终点观察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