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76题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76题

1、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他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反对统治当时诗坛的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为唐诗风貌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2、上官体: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

上官仪的作品尤其“绮错婉媚”,当时号为“上官体”。

3、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4、“风骨”: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5、“兴寄”: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6.沈宋“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7、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8、盛唐诗: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是雄壮浑厚。

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

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

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盛唐诗是唐诗史上的高峰,以雄壮浑厚为特征的盛唐诗气象,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9、王孟诗派:即山水田园诗派,因其代表作家王维、孟浩然而得名。

10、山水田园诗派:诗歌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起于机北朝时代晋宋之交的陶渊明与谢灵运。

唐朝开国之后,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给一些知识分子,造成了饱览山川田园风光的悠闲的物质生活条件。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思想活跃,许多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之心很强,他们四海游学,广泛交际,遍览祖国名胜山水。

于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也随之兴盛起来,诗人们以歌赞祖国山川壮丽抒发壮志豪情,以描写田园闲适静美表现社会和平安定。

由于唐代取士较为重视声名,一部分直接求仕困难的知识分子往往由隐而仕,走所谓的“终南捷径”。

他们在隐居生活中,常常临水登山抒怀寄傲,游园写景乐隐怡闲。

又加之唐初佛道盛行,文人们或隐遁山水虔诚向佛,或游历山川求仙访道,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11、边塞诗派:盛唐时期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描写表现边塞题材斗争作品,有的歌颂将士们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有的则是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苦以及对和平的美好向往,也有的诗歌描绘了瑰丽的边塞风光,表现了边将的骄奢淫逸。

其风格多以雄壮瑰丽见称,洋溢着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

12.七绝圣手:指王昌龄,他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13.诗仙:指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人称“谪仙人”,晚年自称“酒仙翁”。

李白生活在开元、天宝盛世,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时期度过的。

他的诗歌,洋溢着时代的热情,雄豪奔放,潇洒飘逸,不可模仿。

14、诗史: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又在其中浸透着诗人的情感。

这样的诗既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又是诗人自己生活和内心世界的自述,后人称之为“诗史”。

15.“三吏”、“三别”:杜甫名作《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总称“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总称三别,描写了安史乱中百姓的生活真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16.沉郁顿挫:指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特征。

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

沉郁是指其感情的深厚博大,顿挫是感情表达特点。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即是此意。

17.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指的是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根据作品的内容自命题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18.李杜: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合称“李杜”。

后代诗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曾抑李扬杜、抑杜杨李或李杜并尊。

19.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

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

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20.郊寒岛瘦唐朝两位诗人孟郊和贾岛以苦吟著称,诗风相以简啬孤峭为主,被宋人并称为“郊寒岛瘦”。

后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

21、《无题》诗:李商隐的部分诗歌以《无题》命名,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

由于它们写得比较隐晦曲折,千百年来解说众说纷纭,穿凿附会者绝不在少数。

在今天看来,这些作品,并非一时一地所作,也没有统一的构思贯串起来,而是诗人随时触发的各种感受与兴会的点滴结晶。

22.古文: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

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23.文以明道: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轻内容而重形式。

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意欲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提出“文以明道”的古文理论。

韩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经世致用,比韩愈的道较有进步意义。

24、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

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以儒学复古为号召,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

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25.永州八记:柳宗元贬永州十年所创作八篇山水游记的合称,它们生动地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6.韩柳:中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

韩柳并称,始于宋初。

韩柳并称,指古文而言。

诗歌史上,韩、柳不是同一流派,而以“韩孟(郊)”、“韦(应物)、柳”并称。

27.刘柳:唐代著名散文家刘禹锡、柳宗元的并称。

两人有着相似的政治立场和人生经历,都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而被贬。

文学方面,二人皆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诗歌创作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28.吴中四士:初唐时期,贺知章是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

古时这一带属吴郡,四人因此被称为“吴中四士”。

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

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29、新乐府;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等人继承汉乐府诗歌揭露现实的传统,不用乐府旧题,而是根据诗歌内容自起新题,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平易浅显,意脉自然流畅。

这些诗被称为“新乐府”。

30.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贞元、元和年间,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唐王朝正走向衰落。

一方面,藩镇割据,宦官擅权,赋税繁重,贫富悬殊,蕃族侵扰,战祸频仍,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对现实的弊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政治,缓和社会矛盾,使得唐王朝中兴。

这种情况反映在当时的文坛和诗坛上,便分别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谕作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与元九书》)。

诗歌形式方面,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新乐府序》),“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等理论,要求形式与内容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语言通俗易懂,表达直切顺畅,让人容易接受。

些诗歌理论,一反大历以来逐渐抬头的逃避现实的诗风,发扬了《诗经》、汉魏乐府和杜甫以来的优良的诗歌传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同时也有否定文学独立性的倾向。

31.讽喻诗: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喻、感伤、闲适和杂律。

其中讽喻诗是最能体现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

32、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元稹、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二人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

”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

33.元和体: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

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

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