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话语权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话语权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话语权——自由与隐私
首先我想解释的是什么事话语权。

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力。

这样的话语权往往同人们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话语表达密切相关。

例如,对已有事态的解释权、对自我权益要求的申诉权、对欺骗压迫的抗议权、对政治主张的阐发权、对虚假事件的揭露权、对罪恶事实的控诉权、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权等等,都属于话语权。

如今,我国互联网事业正在持续快速的发展,并在普及应用上进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

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我们在审视以往传统媒介的同时,也开始更多地关注网络这一新型媒介的发展和影响,但与以往媒介比较的同时,我们用已有眼光来审视也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需要我们深刻而理性地细化审视网络传媒的发展。

它是最具时效性的代表之一,它的出现带来了传播媒介的一次革命性跨越,被人们称之为大众的“第四媒介”,它可以综合以往媒介的大多特性,能够在受众传媒接近权这一领域比以往媒介走得更远,也更能体现这个领域给作为受众的我们所带来的更多反馈机会,正如此,它所带来的是受众“话语权”的真正突破性。

从传播及传播学的角度出发,“话语权”这一概念是受众对一次或几次传播过程中的一种权利自然和不自然的赋予,这种权利的赋予类同于受众在传播中的其他特有地位一样,应是受众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传播者的义务。

它向传统媒介显现它无可比拟的话语接近权或其他更多优势的时候,也在自身弊病的另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此时,网络“话语权”成为网络传播的双刃剑,让网络传播在自我抉择和辨证统一中发展。

我们身处传播的世界,求新、求变是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

“以人为本,尊重受众”,是现代新闻媒介应当遵循的职业操守。

对新闻媒介而言,满足受众不断更新的诉求是其实施“变脸变身”的最终目的。

时下,“话语权”一词被频频使用。

话语权是现代人言论自由的体现,应该是人人有份的。

在新闻和受众两者之间,双方互有话语权。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目的地”,受众的需要是传播发展的原动力,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同时受众又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与媒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恰恰影响着传媒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分级式的媒体排列结构,相互面临着不同层面的冲击和挑战。

如何在竞争中守住一方水土,各媒体出尽奇招。

笔者认为,重视给予受众话语权,是顺应新闻属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新闻媒介胜出的必由之路。

重视受众话语权是时代的要求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普通受众的话语权也逐渐得到了尊重。

尊重受众话语权是新闻的手段,是扩大受众话语权的展示之地,也是媒体吸引读者眼球、增加亲和力的重要支撑。

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民主政治,离不开尊重和扩大公众的话语权。

随着民主的推进,享有话语权的受众面也在快速扩展。

时至今日,受众话语权对提升公众的话语地位,促成政府、媒体、公众的沟通与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播无所不在,包括新闻在内的各种资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滋生、碰撞、湮没。

相较于传统灌输式被动接受,新时期的受众群持有更多主动的话语权。

他们
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接受外界的观念快,思想活跃,表达自己意愿、抒发自己心声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特立独行、崇尚自我的思潮一浪接着一浪。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依托,也是决定其兴衰存亡的群体。

就媒体的性质而言,它是反映民情民意,展开舆论监督,及时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桥梁与纽带。

同时,受众的话语权亦是媒体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认识社会的主要渠道,对必须走市场之路的媒体来说,凝聚受众的眼光,增加受众的关注度正是媒体取胜的关键。

两相结合,相辅相成,抓住话语权的给予,不仅争取了受众的支持,更有利于把握市场的脉搏,推进媒体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受众看重自己的话语权,反映了受众群对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的更高期望值。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它以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为基本原则,既以正面宣传为主,又加强舆论监督,唱响主旋律。

我们看到,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站在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坚持“三贴近”,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为广大民众所信任。

新闻媒介应该用反映真实、饱含真情的新闻作品营造自身的“权威”报道,建立良好的为受众所信赖的话语权形象。

新闻媒介提供的空间,决定了受众的话语权空间。

受众有权利说与不说,或者说什么、怎么说。

受众在使用话语权过程当中,认同、争辩、敌视等多种反应锻炼了受众的思维方式,新闻的方式无形中培养和影响了受众对新闻的认知方式,逐步与新闻实现着“合拍”,彼此趋于理性与成熟。

“受众应慎用话语权”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因为公众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递进提升的过程,局限性在所难免。

当今世界,信息纷杂,一般受众普遍依赖各种新闻媒介来获取信息、实现认知。

新闻报道的内容、立场和态度不同,可能会给一般受众带来不同的判断。

现阶段受众话语权多集中表现在公共领域中多年来积累的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而受众的话语权是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举措。

受众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呢?易中天认为“现代传媒的受众是一大群松散的人们,他们散落在各个家庭或办公室里,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有一搭没一搭地接受着媒体上的信息。

他们可选择的东西很多,而且是各色人等,老中青幼,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包括,正所谓众口难调。

”由于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需求,对话语权的表达目的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媒体要对待不同的受众,应有区别地制造让他们行使话语权的平台,兼听并平衡各种声音,推进受众话语权的健康发展,维护言论的自由。

受众的选择心理使得受众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信念的讯息,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近年来,受众群体已越来越趋向细分化,从大众群体到分众群体再到小众群体,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播模式,这就要求传媒不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节目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受众心理需要的是与新闻媒介的平等关系,表现为只有当受众感到传播者在态度上是与自己平等时,才会激起愉快的情绪,传播才能有良好的氛围,对受众的引导才能有效地进行。

公众话语权需要通过媒体更多有质量的节目来广泛体现。

媒介的自主创新、引导受众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寻求解决途径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任何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都会以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传媒引导使受众心理产生共鸣,激励受众对话语权的有效使用。

受众话语权影响着新闻的改变,对受众话语权作出必要预测是新闻媒介的必然选择,从而进一步反馈给传媒,使媒介为了满足正在发生变化的受众心理需求
而不断改革。

另一方面,媒介引导、促进受众心理随之变化,以推动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二、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相互联系和限制
(一)新闻自由、隐私和隐私权的界定
在现今世界各国,新闻自由权一般属于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等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在美国,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批评自由、出版自由和贩卖自由。

在我国,新闻自由是新闻业为实现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依法进行采访、写作、发表、出版新闻作品,不受非法控制约束的权利
(二)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首先,新闻自由与隐私权都是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都是人格完善所不可或缺的制度。

其次,新闻自由须受隐私权限制。

再次,隐私权范围受到新闻自由限制。

三、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原因
新闻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阶级社会中必然披有鲜明的阶级外衣,受本阶级经济利益的制约。

在此意义上,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那样:新闻自由是法律下的充分自由。

新闻自由和隐私权之所以会产生冲突,无非在于新闻媒介的活动是否侵入了构成法律意义上的隐私的信息空间,若加以新闻报道的个人信息没有构成法律意义的隐私,则新闻媒介就没有侵犯隐私权,反之则是对个人信息的侵害。

"新闻自由的行使不得侵犯隐私权"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具有弹性和张力以适应不同制度背景并应付不同挑战的方向性、指导性的规范。

我国需要加强舆论监督力度,使之成为嗅觉敏锐的"社会警犬",但我们也不想再次为"戴安娜悲剧"而黯然神伤。

因此在制度设置时,既要解决价值问题,又要解决技术问题;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拉动"实践,但又不能脱离中国实际太远。

在即将出炉的民法典中,应明确规定隐私权为具体人格权并设立司法保护条款,对隐私权予以有力的直接保护;同时在制定新闻法时,对新闻自由做出明确规定,既要避免滥用新闻自由,限制新闻传媒在"公众兴趣"幌子下对公民隐私的公然侵犯,又要充分保障新闻自由,在原则限度内给予新闻媒体最大的免责和自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