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与思考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与思考

2007年4月第2期(总第65期) 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 n of Gansu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 uteApr.2007N o.2(G eneral N o.65)收稿日期: 2007-03-07作者简介: 王雁平(1970—),男,甘肃兰州人,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警大队技术员。

梁亚军(1968—),男,河南洛阳人,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警大队技术员。

惠春喜(1955—),男,陕西渭南人,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与思考王雁平,梁亚军,惠春喜(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甘肃兰州730060) 摘 要: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运用现代基础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及生物电子学等研究成果,经过专用测试仪和智能化计算机系统,通过对仪器记录的生理指标,图谱进行分析,进而评判受测人对被调查的案件是否知情或参与。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司法实践中表明,它即有科学性,但又亟需立法保障。

关键词: 犯罪心理;测试;法律保障中图分类号: DF7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759(2007)022******* 近年来,随着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研究和刑事审判制度不断深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证据是刑事诉讼中的核心问题,因为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

实际上就是围绕收集、固定、审查判断和独立运用证据,确认案件事实的过程。

在司法实践中,人们利用人体生理或心理进行个体识别已渐普遍。

例如指纹、足迹鉴别、DNA 鉴定、笔迹、犯罪心理测试(生理与心理的结合体)等识别术。

其中心理测试就是借助科学仪器运用心理学生物电子学原理,综合被测试人员有关生理心理参数变化,编制同一测试题目对涉案嫌疑人或当事人提问,用心理测试仪器软硬件系统,将违法犯罪嫌疑人与无辜者准确地区分开来。

中国古时候,自周代以来就有“五听”(或五辞)判案法,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通俗的讲:就是审案官员对被审查人员进行察言观色,从其语言的表达是否连贯、神情是否紧张、精神是否集中、面色是否变化、呼吸是否平稳,而断定其供述的真伪程度。

在一百多年前,首先由意大利科学家龙勃罗梭使用液压脉搏仪测量被测人的脉搏和血压变化来认定犯罪嫌疑人[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试验手段的进步,现代的测谎仪引入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测谎仪主机和传感器与计算机融合,主要采集人的皮肤电、呼吸、脉搏、血压、血容量、脑电波等多项生理参数。

测谎仪由三大部分构成:1.主机:接受计算机的指定,将传感器采集的模拟信号经滤波放大,至换成数字信号,并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

2.传感器:联接主机和被测试人,采集人的多项生理参数。

3.计算机:利用软件系统,对所采集的生理参数数信号进行处理,并控制主机的自动化操作。

犯罪心理测试又称犯罪记忆检测[2](俗称测谎)但无论怎样称谓,其工作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心理异常紧张,他所感知的形象、体验的情绪和作案情节行为都会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难以清除和忘却,如果案后被人提起,对他都是一种强烈的刺激。

用心理测试仪进行测试过程中,当问及与案件有关的事项和犯罪情节时,犯罪嫌疑人必然会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异常反映,包括呼吸变化、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皮肤出汗等,不论他回答是与不是或默不作答,由于这些反映都是受植物神经系统控制,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支配,测试仪器将忠实记录下被测试人的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阻及生理心理的变化。

由此可知心理测试关注的不是他的口供,而是他听了主试的提问后,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及心理生理反映,比如通过对被测人员提问:即只有刑侦人员,犯罪嫌疑人掌握的案件情节,而且必须是没有扩散的情节。

即使作案人(被测试人员)默不作答,测试人员也能根据他对涉案目标问题的特异反映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成为甄别和判定被测试人员是否系犯罪嫌疑人的重要科学依据。

“测试技术”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并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1971年美国高等法院对心理测试进行了法律上的规定[3]。

1991年公安部科技司把研制“测谎技术”纳入了部科研计划。

犯罪心理测试专家武伯欣教授自1992年起与他的同事们一直不间断地应用这项技术参与全国各地警方、检察院、部队保卫部门主持侦破的重特大疑难案件,在过去的20多年,他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一共进行了1万多次的测试,在全国1100多起重大疑难案件中取得了成功,就无辜和涉案人的区分准确率达到98%。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武伯欣教授所在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为全国第一个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点[4],心理测试专家武伯欣教授认为:近20年来,通过理论研究并结合实战应用这项技术,可以总结出它的主要作用有:有助于发现未知的新线索,65揭露犯罪,有助于依据真实可信的调查和客观严谨的侦查,揭露犯罪因素、动机强度及同案犯人数,在疑难案件和无头案的侦查中,对与痕迹物证欠缺或久侦未破但嫌疑对象较清楚的案件有特殊效果,有助于对证人证言的核实和对被害人陈述的核实,以保证证据的准确无误。

尽管犯罪心理测试的科学性已被98%以上的成功率所证实,但在传统的证据之首———指纹识别技术都已受到质疑和挑战的今天[5],作为一项在我国仅发展20多年的心理测试技术与其它允许使用测试技术的国家相比,我国不仅对测试技术研究起步较晚,而且从刑事诉讼法的角度讲,还欠缺规范其使用的法律规则,这与我国刑事司法中测试技术的实践状况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怎样从刑事诉讼的角度规范测谎技术的使用,如何评判测谎结果的证据价值,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亟需研究的一个课题。

更需要出台有关法规予以规范。

有学者认为测谎技术属技术侦查措施范畴。

应按国家安全法第10条、警察法第16条规范实施[6]。

那么测试技术就要按照技术侦查职能范围行使权责,当侦查机关在开展此项测试技术时,技侦部门应当作为主管部门,根据技术侦查规范要求,对办案单位要严格履行法定手续,经过上级严格审查批准并且只有专业的职能部门———技术侦查部门,才能主导进行该项工作。

根据刑诉法规定的七种证据类别:一、物证、书证;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录;七、视听资料。

而且刑诉法在《鉴定》一节中也明确规定:为了查明案情,应当指派、聘请有关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于是我们对心理测试技术的开展可以说找到了法律依据。

在司法实践中,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多数针对人体的鉴定工作,不论是活体伤情鉴定还是精神病医学鉴定,基本上都是被鉴定人主动提出申请,或是出于维护其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

相反在心理测试过程中,通过数位重点人员中筛选和甄别谁是犯罪嫌疑人、知情人、无辜者所进行的犯罪心理测试便出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心理测试技术工作实践表明,大多都未经过技术侦查审批程序进行。

无论有多大权限、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严格的技术侦查纪律是不允许非本部门人员介入的。

当确有需要进行犯罪心理测试工作也只是由办案单位自行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测试工作,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法律未确定技侦部门具有犯罪心理测试职能。

因此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不能列为技术侦查范畴。

就是因为在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心理测试结果在证据中的地位不明,在国内至今未有一例将犯罪心理测试结果作为证据向法庭出示[7],所以人们只是把测试结果作为初始证据使用,然后沿着被测结果的线索去收集证据。

即由于被测人只是被侦查人员初步排查后纳入侦查视线的重点嫌疑对象,尚未有足够的证据能够对其采取刑事拘留或执行逮捕等强制措施(如果已有足够的证据能证实被测人为犯罪嫌疑人,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犯罪心理测试),如何对需要进行犯罪心理测试的人员以何种理由对其进行传唤,在传唤程序规定的12小时的时限内完成心理测试,并征得被测人同意其按照测试人的要求很顺从地在身体的有关部位佩戴上各种传感器。

问题的焦点是:用传感器与身体亲密接触的测试,需要相应法规予规范保障。

被测人员是否能够配合,这完全是一个未知数。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的刑事侦查手段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已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其区分无辜者和犯罪嫌疑人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8%以上。

根据目前国内外有关报道认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准确率可达[8]98%-99%,其科学性和真实性已受到司法界的注目。

但我们还应该认识到1%的错误率判断对被测试人员便意味着是一场悲剧。

1998年在云南发生一起典型错案应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因为大量的测试结果取得成功的事实说明心理测试只是取得初始证据的方法与手段。

在国内至今尚未出现一例将犯罪心理测试结果作为证据向法庭出示。

[9]综上所述:为维护犯罪嫌疑人的权益,无论将测试结果作为侦查还是鉴定结论对待,都不得违背法律对被测试对象实以强迫,因为在违法施以强迫时,便有刑讯逼供之嫌。

参考文献:[1]付有志.犯罪心理测试所测试的心理内容[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3).[2]付有志.犯罪记忆检测的涵义[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1).[3]张振声.论心理测试的公证性问题[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4).[4]雷博.用心理测试仪寻找真凶[N].兰州晚报,2006-8-16.[5]罗亚平.指纹证据地位在美国面临的挑战[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3).[6]左卫民.证据制度国际性准则与中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2).[7][9]刘耀.物证鉴定科学[M].群众出版社.[8]宋应辉.刑事程序中的技术侦查研究[J].法学研究,2004(3).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