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即过去长时间被某些人错译、错传、错用为“测谎” 的科学的正确称谓。
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应首先重视鉴别其概念的科学性。
根据中国多年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运用现代心理学和实验心理技术以及神经心理学、生物电子学等研究成果,通过国产心理测试仪和智能计算机,同时同步记录人的多项心理生理反映指标,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映相关度的实验心理技术。
作为一门新型的科学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并在侦查破案与审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对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及其结论的运用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已有的司法解释也没有解决实质问题,这与此项技术在司法实践中日益广泛的应用趋势不相符合。
中国的司法实践与学术领域仅将犯罪心理测试视为一种侦查辅助手段,对于其测试结论的定性争议颇多。
然而,明确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价值并对其加以法律规制,已成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亟需研究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科研成果的应用,人们越来越需要高科技的成果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发挥其最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国正处于渐进式转轨的阶段,从经济法学和犯罪学的观点上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不同类型的刑事犯罪不断升级,已经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正常的社会秩序。
担负打击刑事犯罪的司法机关正面临着社会治安形势的考验,司法机关非常迫切需要高科技的成果,在实践中辅助侦破重大疑难案件和公正审理错综复杂的案件。
因此在刑事侦察中,需依附高科技的成果作为刑事侦察技术的补充。
(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概况与测试原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俗称“测谎”),是由专门测试人员对侦查技术人员通过现场勘查分析犯罪活动的特点、过程并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进行描绘后,运用综合编题技术进行心理学实验,并通过多道心理测试仪,对被测人在测试过程中对主试所施加的心理刺激的心理和生理反映进行描绘记录,进而评判被测人员与犯罪活动的关系的一项实验心理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这种主要用于人员调查和辅助侦查、审理案件的心理实验技术,是依据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三大学科基础和神经心理学、生物电子学、计算机应用、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等学科知识,通过专用心理测试仪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实时同步记录被测人对主试语言问题理解后的多项心理生物反映变化,进而评判其心理痕迹对映相关度的心理鉴定技术。
可以说,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过程,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专业人员在准确把握疑难案件的客观真实的情况后,经过特有的犯罪心理动态分析阶段,综合测试法编题阶段,心理访谈阶段,实测阶段,观察和同步评图阶段,测试综合评判阶段,测后谈话和询问阶段等六个必不可少的技术阶段,严谨独立地以鉴定报告的形式,辅助调查、侦查、审判部门鉴别有关人员心理事实的有或无,区分涉案嫌疑人和无辜者的实验心理科学的鉴定工作,是被测人员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众所周知,犯罪心理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使犯罪全过程伴着明显的认知、情绪的体验,特别是对犯罪过程重要情节(哪怕是瞬间的关键动作、语言等)有其深刻的记忆储存,在心理上将会留下烙印。
如前所述,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以人的心理为作用对象的,此项技术运用的也主要是关于记忆的原理。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外界的感知信息都会留下一定的痕迹,主要表现为记忆。
心理测试就是通过对这些记忆的“言语呼唤作用”,使大脑记忆区域复活重现并引起被测人相关的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视觉记忆等,这种大脑记忆区的复活兴奋性变化,必然会引发临近的情绪中枢的心理生理反应——皮电、血压、呼吸、肌肉等指标的变异,它们一般只受植物神经系统的制约,而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
二依据我国相关数据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人员调查、侦查询问和案件审查工作中,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犯罪心理测试是一项以心理科学原理为理论依据的心理鉴定技术。
同所有的物证技术如指纹鉴定、血痕鉴定、笔迹鉴定、声纹鉴定、足迹鉴定结论相似,心理测试结论也必须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对不同个体身心特征进行的同一性认定。
有所不同的是,其他物证鉴定技术是对人身特征及行为活动物质痕迹的鉴定,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鉴定则是对人的心理活动痕迹的鉴定。
形式不同,本质一样。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以鉴定报告方式为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心理事实的调查提供辅助依据。
笔者认为,如果是专业合格的测试员所作的测试结论,其实质无疑应属于科学鉴定的结论范畴。
目前,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已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然而由于受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影响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目前主要运用于刑事侦查阶段,在审判中的使用非常有限。
尽管如此,此项技术在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尤其是侦查阶段发挥了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排除无辜者,从调查、侦查阶段就杜绝冤假错案;2、有助于克服主观唯心主义和经验教条主义、杜绝刑讯逼供;3、有助于在法定时限内节省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提高调查、审理案件的效率;4、有助于发现未知的新线索,揭露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心理事实的真相;5、有助于依据真实信的调查和客观严谨的侦查,揭露犯罪因素、动机强度及同案犯人数等;6、在疑难案件和“无头” 案件的侦查中,对于痕迹物证欠缺或久侦未破但嫌疑范围较清楚的案件有特殊效果;7、有助于深挖余罪或掌握犯罪嫌疑人有无其他犯罪经历,瓦解其抵抗心理,其“测试后效” 往往使作案人和知情人主动供述或忏悔;8、有助于对证人证言的核实和对被害人陈述的核实,以保证其他证据的准确无误。
(3)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与测谎现在一说“测谎”,大家都以为是测试犯罪嫌疑人在口供中有没有说谎,说谎率是百分之多少。
其实,口供是绝对不能测的。
首先,口供的来源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其次,还可能存在着指供、诱供。
这样就会导致口供里面真话、假话混杂在一起,可能有阴谋陷阱,可能有声东击西,这项技术是绝对不能检测这些东西,也很难检测清楚。
从技术理论上阐述,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绝非像某些人所言“测度被测人的主观口供是否说谎”,而是客观地检验被测人有无经历违法犯罪特殊事件的真实心理痕迹。
以往错传“测谎”,实质应该是“测真”。
俗话说:未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做了亏心事,就怕鬼敲门。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外界的认知信息都会留下一定的痕迹,其主要表现为心理系统活动痕迹。
例如,人的记忆可分为瞬间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种时间层级;记忆又可分为视觉记忆、听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等类型层次。
人的知、情、意、个性等心理痕迹的深浅、久暂,主要由对个体生活、生命的意义大小和经历事件时刺激的强度、体验的深刻程度等因素所决定。
对于作案人和知情人,尤其是对于实施杀人、爆炸、抢劫、贪污、贿赂、诈骗、强奸、纵火、投毒、特大盗窃、涉枪、涉毒、绑架人质、破坏铁路等严重犯罪的作案人或知情人而言,他们对自己所实施或者目睹的犯罪行为的认知是相当清晰的,作案人对自己所实施犯罪的案前、案中、案后的心理痕迹是相当久远的,有些甚至是终生不灭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在作案之后,会不时地在其脑海中思考并浮现作案过程与行为细节。
出于逃脱法律追究的心态,作案人或知情人在情绪情感上对案件事实极端敏感,意志行动会极力回避“旧事重提”。
事实证明,运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检测结论,完全可以在揭穿谎供中发挥作用。
只不过是通过检测与案件相关的心理痕迹,然后用检测结果去揭穿口供中的谎言,而非直接检测口供。
(4)在实践中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辅助侦破重大疑难案件和公正审理错综复杂的案件,目前此项技术的发展,从刑事诉讼的角度讲,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心理测试技术实践之测试结果,不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
但在刑事司法实践中,需要高科技的成果作为刑事侦察技术的补充,犯罪心理测试是一种鉴别技术手段。
为了使之在科学的轨道上发展与生存,确保测试全过程合法公正,保证其综合评判结果的客观准确,我们认为须对此项技术从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应加以规范。
事物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我们同样要坚持这个观点。
我们承认此项技术在刑事司法领域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也肯定其技术原理的科学性,与此同时,更应该认识此项技术的局限性方面,因为它影响着测试结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一问题。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不是包破案件的“灵丹妙药” 。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科学。
既为科学,就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即使是用于侦查工作中,它也不能包揽破案的全部,它只是一种用于犯罪调查和侦审的辅助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的相关因素复杂,犯罪心理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受到许多实验因素的影响。
要保证其信度和效度,必须首先保证:犯罪心理痕迹动态描绘的准确性;测试题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正确运用测前访谈技术;实测中对仪器的正确操作和对各种变量因素的正确选用、控制、利用;正确地评定图谱。
五、结论伴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新型的科学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尤其是侦查阶段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
尽管司法实践已证实了此项技术在理论上的科学性以及测试结果的可靠性,但在实践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导致冤假错案地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测试技术的不完善有关,但根本的因素在于司法实践中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和约束机制,缺少法律的明文规定。
尽管我们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高层次理论的认识还有一定差距,但可以深信:有高层次领导者的战略性决策,通过此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实际操作人员的不断研究开拓,尤其是在实际应用领域里发挥其最大作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必将以法律形式,会在司法实践中以刑事证据的地位加以确认,作为以多元学科综合一体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此学科的生存必定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这里就犯罪心理测试这门新兴技术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言表浅见,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这项学科的理论研究走向一个新阶段。
因此,我们应当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认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作用,用科学、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使用它。
对于此项技术及其结论从法律层面上予以准确定位,并对之加以规范,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法律程序,从而促进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健康有效地运用、推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