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对比研究摘要:《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两部著名的经典长篇小说,并且都以描写女性的命运为重要内容。

通过这两部小说,研究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发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代表的女性,在爱情和生活中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对自己的爱情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虽然,她们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探索具有同样深刻的意义。

本文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对《红楼梦》和《安娜卡列尼娜》进行比较分析。

两部书中的女性都走了一条反抗旧的、腐朽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争取理想、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

她们大胆的追求爱情与人格的独立,反对封建势力下对女性的禁锢同样执着、热烈。

文章从黛玉的恋爱与奴婢的反抗中,我们看到了与传统女性迥异的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凸显,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追求,但毕竟代表了一种新的观点,她们争求着平等,渴望着自由。

而安娜不仅艳丽迷人,雍容优雅,而且表里和谐,还以其精神的美而具有魅力。

她真挚、单纯、自然、善良,同时又有旺盛的生命力,炽热的感情和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

在卡列宁那儿安娜得到的只是形式上的虚无的婚姻。

安娜生活在不幸的婚姻中,她追求新的爱情,正是要求平等的一种追求。

平等意识的觉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因为女性的解放首先应从精神层面上展开,只有当一个女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识到自己与男性一样应该而且可以平等地分享这个世界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新的两性伦理关系,女性解放才有可能。

关键词:女性意识;平等;自由《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中外两部伟大的著作,书中的女性为争取女性的独立与自由都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女性同样在爱情的呼唤下,经历自我意识的复苏、要求平等和抵抗社会禁锢的过程。

她们强烈女性意识的追求,试从以下几方面探究。

“人”的意识的复苏千百年来,在男性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物的生产与精神不断发展的同时,女性在事人的家务劳动与角色定位中不断弱化了自己的主体意识。

她们按照男性中心文化的女性观塑造自己,成为被物化的人,同时封闭的生活与愚化的教育更使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泯灭。

但是,随着城市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级正慢慢地生发出现代的性爱意识,慢慢地体会着朦胧的个性觉醒,这一切都召唤着女性“人”的意识的复苏。

林黛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一个女性形象。

在这个“眼空蓄泪泪空垂”的女性柔弱的外表下,蕴藏着别样的刚强。

她努力摆脱着传统女性的奴性意识,她认真听从自己情感与心灵的呼唤,她大胆地触犯礼教的清规戒律。

从林黛玉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生命意识的浮动。

黛玉用自己的生命和眼泪深爱宝玉,她与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经历过青梅竹马的了解之后产生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恋情。

她一次次的试探宝玉,她所要的是宝玉眼中只有一个她。

在当时社会宦官之家的贾府,宝玉就是有个三妻四妾也是很正常的事。

然而,作为恋人的她——黛玉要求作为一个平等的人,与宝玉站在一起。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痴情无以复加,但是并不使她丧失作为女性的独立与尊严。

女性不应当是男人的花瓶与玩偶,也不是花几千两银子买来供玩乐的物品。

她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是一个在爱情路上与男人平起平坐的人。

对于爱情从不是谁对谁的施舍和盲从。

书中写到宝玉挨打后托丫鬟给黛玉送去半旧的手帕,黛玉眼中浸满了眼泪,连夜在手帕上题诗。

这种默契与相知是有牢固的思想基础的。

所以,宝玉常常赞扬林妹妹从不说那些混帐话。

林黛玉在叛逆封建主义的生活道路上与宝玉相知相恋,然而,当时的社会人情是不可能允许自由选择的,因此,当她的人生旅途在偏离常轨之后,她被迫面对社会安排给女性的严峻现实,那就是不许恋爱,听从家长的命运的安排,屈辱地生活下去。

黛玉不愿意这样活着,她只有泪枯而亡。

眼泪流尽的黛玉,为自己理想殉葬了,然而,她的死却是一个反抗者的死,一个觉醒者的死!如果说黛玉的恋爱和反抗是在从行动上有了自我意识诠释的话,那么她的诗歌《五美吟》就是在思想上为女性意识做了更好注解。

《五美吟》吟咏了历史上5 个著名女性的悲剧性命运:西施、昭君、绿珠、虞姬、红拂。

在宗法制度下,这 5 个女性都命运多舛,结局凄惨。

她们的故事被文人墨客吟咏了无数遍。

不同的是,在黛玉眼中,西施、昭君、绿珠都是被男权中心主义文化彻底物化、工具化的人物。

林黛玉认为,西施与昭君是政治斗争中的一个不光彩的筹码,一个以身伺虎,实施美人计;一个和亲匈奴,背景离乡。

绿珠更是一个女性主体精神彻底消弥的形象,她临危以死报石崇,明珠暗投。

黛玉以女性视觉直面这些女性的惨淡人生,对这3 个人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和惋惜。

尽管黛玉还不可能直接批判男权政治以女性为工具的肮脏,但结合她对西施命运的惋叹,我们可知她对此是有所触及的。

从她吟咏西施和昭君的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黛玉心中那正在成长的女性生命意识,她不象历代轻浮文人那样,从男性的角度,无视西施心中痛苦与挣扎,对西施充满艳羡,如王维曾不无羡慕地谈起她“朝为越溪女,暮为吴宫妃”,郑獬充满赞扬地说“若论破吴第一功,黄金只合铸西施”。

她对这些最终不得善终的女性的同情,表现了她对女性生命本身的尊重与关怀。

这种正在觉醒的人道情怀在中国的伦理生活中已经被埋葬了几千年。

反观虞姬与红拂,林黛玉认为,她们是能够冲决环境,积极寻求自身的解放,从而走向自由之路的女性形象。

这两人出身底层,但却看到了自我的人格与人生价值,并主动积极地进行人生道路的选择。

她们不再是以色事人,不再是无条件地充当贤内助、锁在闺门之内,而是要与她们的爱人并驾齐驱,共举大业。

因此,她们对传统文化是有所反驳的。

诗以言志,言为心声,安知这不是黛玉的理想? 可笑苏轼对项羽“艰难独与虞姬共”的指斥,把虞姬视为祸水红颜,更可笑何溥“八千弟子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的赞歌,把虞姬视为节妇。

虞姬是祸水吗? 是为报君恩而死吗? 在黛玉的诗思里,虞姬其实只为自己的理想和操守而死,就象黛玉最终死于自己倾心相与的爱情一样。

在专制主义权力与封建主义道德相互勾结,对女性全面而严酷地征服,占有,奴化的时代,黛玉的觉醒是非常可贵的。

她通过对5 个女性的命运的叹息,表现了自己对不平等的两性伦理观的否定。

她并没有象以往的文学家那样,站在男性政治和封建宗法伦理的立场去轻轻松松地议论这些悲剧,而是直接关注女性命运与情感本身,不袭前人地批判了男权政治这只污染了女人、污染了文学与历史的肮脏的手。

尽管那些进步的文学家对这些女子的命运也抱有同情,对于男性也有批判,他们的立足点是站在宗法制上,因而他们的批判也只能是对某个人的某些品质的批判,所以,他们才在批判元帝的昏庸时,教昭君“莫怨东风当自嗟”,这样沉重的悲剧就让命运和偶然性一笔勾消了。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主体意识的形成是在伏伦斯基的介入后实现的。

安娜自从遇到了伏伦斯基后,便陷入了一见钟情的爱。

她神经紧绷着,手指和脚趾都在紧张地颤抖。

她发现周围的一切是如此陌生:“那在扶手椅上的是什么,是皮大衣还是野兽? 我怎么在这儿呀? 是我自己还是别的女人?”在镜子中,熟悉的一切变得如此陌生,她初次认识了她的女性自我。

伏伦斯基对她的爱后来证明绝对不是逢场作戏:“我们要是没有这种爱情,就说不上什么幸福和不幸福,而是根本就不能活下去。

⋯⋯我和她都抛弃一切,两个人一起躲到什么地方去,除了我们的爱情,什么也不要。

”安娜在他的感情中认识了自己的感情,她开始审视自己的婚姻:“八年来他怎样摧残我的生命,摧残我身上一切像活人之处,他从来没有想过,我是一个活的女人,是需要爱情的。

”她审视她的丈夫:“他什么也不懂,什么感情也没有。

⋯⋯他不是一个男子,不是人,是木偶! ⋯⋯他不是人,是一架官场的机器。

他不懂得, 我是他的妻子, 他是外人, 他是多余的人。

”她的女性意识慢慢形成:“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安娜在爱情中展露了她的活力、智慧、情感、兴趣,在爱情中充实了自我。

他们彼此在对方身上寻找自我,他们学会体验高尚的情感,感受由两人共同创造的生活,体验爱情带给他们的幸福和甜蜜。

他们共同付出“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这在弗罗姆看来,是成熟的爱必备的要素。

他们“在互相认可中,每个人都在另一个人身上认出了自己,把另一个人当成另一个自己,另一个人也这样看待他。

⋯⋯两个人能够迷失在彼此中但又不丧失自我。

”在他们的爱情中蕴涵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尽管当时没有人认识到这点。

这些在安娜枯燥单调的婚姻生活中是不曾有过的,也是伏伦斯基在花天酒地的军旅生活中无从体验的。

卡列宁对安娜来说是一堵墙,囚禁她的热情,缩小她的生命价值;伏伦斯基对她来说是一面镜子,从他那里,她感受了自我存在,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安娜之所以爱上伏伦斯基,是因为他了解自己,觉得和他在一起能扩大自己的人生经验,实现她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反抗女性、追求平等处于封建社会的女性,受到“三从四德”思想根深蒂固的压迫。

“三从”就是培养女性更好的为男性服务,强大的社会法则约束女性,只有听话才可以生存。

在当时反抗奴性,追求平等成了女性的呼唤。

当女性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生命有尊严的人的时候,哪怕这还只是她心中一种朦胧的幻想,也足以让她反思她所处的不平等的伦理关系,让她不可能再继续屈服于、匍匐于宗法等级制度之下了。

反抗奴性、追求平等就必然成为这些女性生命中一道绚烂的风景。

在大观园里,反抗的林黛玉并不是孤身奋战。

从那一时代最受限制的社会最底层,已经依稀可闻被压迫者们觉醒的声音了。

可以列举一大串这样的名字,她们和现实环境对立,充满反抗精神,要求个性解放。

睛雯,司棋,龄官,芳官,尤三姐……等等。

睛雯是平民丫头,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种阶级地位赋予她一个极其光辉的品质,就是反奴性。

她尽管身居奴才地位, 却认为“谁也不比谁高贵些”,她与宝玉在形式上是奴才与主子的关系,但实质上却是一种真诚相待、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

她从不认为自己是可以被主子任意歧视、侮辱、践踏的奴才,也鄙薄袭人出卖自己诌媚主子的卑劣品性。

她天真、坦率、身为奴隶却无奴相气、无奴性,因此,她不见容于礼教,不见容于王夫人便是必然的事了。

曲折幽怨深情美丽的龄官和芳官一样是贾府买来的小优伶,她们实质上只是贾府的家庭娱乐品,是被人视为三四等奴才甚至倡妇粉头之流的形象。

但是,她们俩人却富于情感而强于反抗。

龄官划蔷的深情痴意曾令宝玉为之发呆,而更出人意外的是她的自尊,多少人对宝玉娇宠有加,趋迎奉承,而龄官却对之冷冷淡淡,宝玉央她唱一套“袅睛丝”,她可以正词拒绝。

她不也是一个没有奴性的奴隶吗? 她尖锐的敏感,沉痛的呼声,强烈的抗议又可见其不可侮的自尊与她对情感自由的渴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