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文件类型:DOC/Microsoft Word 文件大小:字节更多搜索:quot天下兴亡"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关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思考吴春梅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从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到近代妇女解放问题的提出,乃至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妇女回家论"或"阶段就业论",它实际上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女性话题的改变,以及隐藏在其后面的女性地位的变化.回顾百余年来中国妇女的解放历程,分析其演变轨迹,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当今妇女问题的有关论点.一,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演变关于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早在1928年,陈东原在其《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三千年的妇女生活,被宗法的组织排挤到社会以外了.……宋代尤其是急转直下的时代."其实,中国中古时期社会观念较为开放,妇女生活相对自由.而"唐宋时期的政治环境与思想环境比较宽松,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禁锢也不严.即以妇女改嫁为例,不仅不加禁止,反而是鼓励提倡的,皇室,名门妇女夫死改嫁或离异改嫁者史不绝书,野史载之者尤多".也正因这样的环境,唐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礼教成为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与明朝时程朱理学被推到官方之学的地位密切相关.明代对女子的压抑,是比较严厉的,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礼教日益严酷细密,对妇女的压迫日甚一日.当然,关于古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看法.如美国学者高彦颐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即持这种观点.在这本书中,她指出:"五四"以来,"将女性受压迫看成是中国封建父权过去最突出之处.这一公式渗透到了各个角落,它不仅曲解了妇女的历史,也曲解了19世纪前中国社会的本质."她认为,就男,女关系而言,"这一过程也是极为复杂,不是'上,下'或'尊,卑'所能涵盖的"."在宋代,士大夫家庭妇女享有一定的继承权和相对自由的再嫁,改嫁权,而明末清初时,女性已失去财产权,并且被迫屈从于日益严厉的贞节观.此外,地方志中大量的节妇名单显示,无论是上流和平民妇女,都是服膺于贞节观的.学者们以'妇女地位下降'的形式开描述这些变化,这一下降被说成是理学强化,商品化女性市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但是与此同时,即使粗略地看一下地方志,私人作品和小说中对明末清初城市生活的描述,我们就可以看到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另一副图画.在这副图画中,女性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充满活力,同时她们还明显享有某种非正式的权力和社会自由.如明清小说,戏剧所显示的,对于家庭账目来说,主妇是拥有'钥匙权'的.在地方志和文人学士的作品中,有无数的女性传记和颂文,它们提供了大量博学的学者,有才干的管理者,情绪高昂的旅行者及予人深刻印象个性的证据.然而,对我们的目的来说,最恰当的材料还是由闺秀自己写的大量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但也有书信,随笔和戏剧.这些作品不仅充分显示了妇女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在某种程度上,传递出了妇女智力和社交世界的丰富性".高彦颐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另一个视角,但是,中国地域辽阔,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传统,因此关于历史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还有待深入研究和论证.从晚清以来有识之士的议论中,我们不难看到,正是因为妇女受到深重压迫,才有"妇女解放"问题的提出.二,妇女解放的时代背景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基于民族独立,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提出的.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严重,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有识之士对国际竞争的认识不断加深,认识到国际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与国民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是由于中国的国民素质难以与其它国家的国民相抗衡,形成了关于国际竞争的新概念:要救国,先救人,即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国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占人口一半的女子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废除缠足恶习.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使有识之士认识到解除妇女所受重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一,女性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只有女性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从总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社会才能真正进步."今世界文明国,首重女学,故其国强如此也,故其种强如此也";废除缠足,才能身强力壮,如此才能强国强种.第二,有利于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 ."国民教育者,进化之母也.女子教育者,国民教育之母也".第三,女子接受教育,解脱妇女所受的各种束缚,并不是与男子争权夺利,而是为了强国强种.女子是男子的左右臂,"女学之兴,有协力合群之效,有强国强种之益,有助于国家,无损于男子"."与这时期妇女问题的提出相呼应,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也开始将自己的命运与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民族振兴相联系,并首次喊出了"国家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这也是这时期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将妇女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一点在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身上也可以看出,如林宗素在《女界钟》中指出:"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独匹夫然哉,虽匹妇亦有责焉".薛素贞认为:"夫一国兴亡,匹妇亦有责任;同仇敌忾,吾咸具感情"."共爱会"指出,"共爱"的目的在于"以拯救两万万女子,复其固有之特权,使其各具国家之思想,以得自尽女国民之天职为宗旨".它表明,在救国图存的时代感召下,抛弃不合时宜的思想,发挥女性的作用,提高中华民族的竞争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其后,无论在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还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都活跃着女子的身影,她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与男子并肩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担负起作为女国民的责任.三,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如果说妇女问题的提出是救亡图存的需要,那么随着妇女问题的提出,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主要表现在:(一)兴女学.要争取权利,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女子自己开始创办学校.如1904年杭州的惠兴女士创办了贞文女学堂,并在经费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为争取社会支持,以身殉教.(二)办女报.她们认识到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这时期创办的报刊主要有《女学报》,《中国女报》,《神州女报》,《女界钟》等报.《女学报》创办于1898年,是国内最早由女性创办并以女子为阅读对象的报刊.这些报刊不仅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对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进行批判.通过宣传,努力构建"新女界"的新形象:有知识,有文化,有追求,有健康的体魄;积极进取,忧国忧民.(三)建立组织,争取参政权.除了在舆论上鼓吹外,她们还认识到,必须"合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为争取参政权,成立了"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要求"男女平权之实现,女子教育之普及,家庭妇女地位之向上,妇女政治地位之确立".认为妇女获得参政权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今日不实行,必有他日,则与其留为日后之争端,不若趁此时机立完全民权之模范".上书参议院,表达参政的强烈愿望.唐群英等面见孙中山,要求"将女子与男子一律平等明白规定于临时约法之中","以重法律,以申女权"."女国民" ,"新女界","新女性","女子世界"等词汇的出现,表明女性自主意识的开始觉醒.清政府被推翻后,随着新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对国权的追求发展到对女子自身权利的追求和承认,认为女子应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处于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实现恋爱,,结婚,离婚自由;并对歧视女性的"贞操"观念进行驳斥,强调尊重女性人格,要求男女道德的一致,反对以法律手段对于所谓"烈女","贞女"的褒扬.男女平等思想的宣传和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使这时期的女性意识渐趋强烈,突出的表现是对婚姻自由和个性尊严的追求,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这时期一些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一点.四,妇女解放的主要体现中国近代妇女权利的争取,既有民间与政府的推动,也与女性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从当时情况看,主要体现在:一,禁止缠足,二,确立女性的受教育权利,三,追求男女平权.如果说前两项与挽救民族危亡相联系,那后一项则表明了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尊重,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和标志.禁止缠足.1901年清政府颁布禁止缠足谕旨,要求废除缠足陋习.在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清政府再次强调指出:"女子缠足最为残害肢体,有乖体育之道,各学堂务一律禁止,力矫弊习".规定在新学堂上学的女生一律禁止缠足,以为社会表率.地方官员积极响应.如1905年安徽巡抚颁布《禁缠足告示》.1909两江总督端方颁布禁止缠足章程.民间也积极行动起来,在各地成立不缠足会,制定不缠足章程,并从舆论上宣传缠足的危害.随着对缠足危害的宣传和禁止缠足法令的颁布,缠足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缠足逐渐变得不再时髦.确立女性的受教育权利.1907年清政府连续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要求各省设立女子小学堂,并设女子师范学堂,培养女子小学教员.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女性的受教育权利,这在中国教育史和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中华民国成立后,女子教育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女子基本获得了与男子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鉴于实行男女分校的双轨制教育,女生无法享受与男生同等的教育资源.民国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于1912年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实现了小学男女同校.到1920年,大学,中学也基本实现了男女同校.追求男女平权.新文化运动对纲常礼教的抨击,使之强加给妇女的种种束缚不再天经地义,婚姻自主的开始流行,就业机会的增加,一定程度的参政权利的获得,表明在追求男女平等方面已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的《新婚姻法》和195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妇女在结婚,离婚,财产,就业,选举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妇女解放运动翻开了新的一页.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妇女的权利作了充分的规定.如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1986年颁布,2006年修改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女孩与男孩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如第4条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1992年通过2005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妇女的各项权益作了明确规定.这样,新中国基本形成了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五,道路的漫长:百余年妇女解放历程的思考中国近代妇女解放的历程显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生一开始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密不可分,正是在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加强国际竞争力,振兴中华这一时代主题下,中国近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才应运而生.它说明,让妇女得到解放,参与社会竞争,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正是由于这样的需要,进而触及到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要求和主张,并产生了女性意识.但应看到的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生与民族救亡相联系,这就与西方女权运动自发生成显然不同.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一开始即是与强国强种联系在一起.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更是以超常规的速度和规模得到发展,妇女虽然得到了解放,并在社会发展中显示了自己的力量,但妇女的总体素质依然需要提高.这一点,早在20世纪初妇女解放问题提出时即有人指出.如1907年张竹君指出:"女人在世上,要想同男人一样平等地为人,就必要有做人的精神,有做人的道理,这精神道理,就是世上的事业".时下出现的"干得好还是嫁得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认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男女平等的文化资源,这就使长期积淀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真正解决."妇女回家"和"阶段就业"论的提出实际上仍是传统思想的体现.它说明观念的积淀是长久的,它甚至会溶入到一个民族的性格之中,期望通过一场运动或一个行政命令就能解决问题,无疑是不现实的.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中国妇女的真正解放,仍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