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式U型桥台施工工法1 工法特点重力式U型桥台采用现场浇筑的方法进行施工。
它构造简单,取材方便,施工难度小等特点。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桥梁跨度较小,地质条件好,工程量较小的低矮桥台。
3 工艺原理施工中结合设计图纸和当地地址水文资料,利用机械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基础开挖,并针对不同土质和地下水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确保基坑施工安全。
台身采用组合钢模板一次整体浇筑成型,混凝土通过泵送入模或吊装入模,墩身模板和钢筋采用汽车起重机垂直吊装作业。
4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4.1工艺流程4.1工艺流程图4.2操作要点4.2.1测量放样在基础开挖前,先对原地面进行详细的测量,对照设计图纸计算开挖土方工程量,如有偏差,及时上报监理部门进行工程量变更。
测定基坑中心线和原地面高程,根据现场情况,结合地质水文资料,确定开挖边界、开挖方式,设计排水设施和支护方案。
4.2.2基坑开挖1、基坑开挖采用机械和人工开挖相结合,基坑开挖形式采取斜坡式。
开挖时控制边坡坡度,根据地质情况不同,开挖坡度为1:0.75-1.0。
开挖通过不同土质时,可选用不同坡度,但要留不小于1.5m的平台。
基坑深度超过5m时要放缓坡度并加设平台。
基坑顶做成2%反坡,并设置截水沟,疏导水流,防止雨水或其它地表水汇集浸入基坑。
4.2.3坑顶缘动载或较大静载距坑顶1.0m以外,防止塌壁。
挖除的土方尽量外运,如现场堆放,堆放土堆需距基坑顶边1.5m以上,坑顶四周堆放土方高度不得超过1.5m。
机械开挖至设计高程20—30cm后停止,再由人工清底,以免扰动原基。
4.2.4基坑内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利用水泵及时排水。
当地下水较大时,备足抽水设备。
基坑排水采用汇水井法,开挖中不停止抽水,抽水能力为渗水量的1.5—2倍,排出的水要防止回流、回渗。
4.2.5基坑开挖过程中,遇到不稳定的含水土壤,放坡开挖无法保持边坡稳定,受地形条件制约无法放大坡度开挖时,制定可行性支护方案,当渗水量较大,可能会造成流沙或管涌时采取用土袋堆码坡脚,反压护坡,其高度不低于1m。
当开挖进入含水层时,应扩挖50cm,向下与坡面成30度角打入直径5cm以上木桩(钢管桩),间距50-100cm,并在木桩间缠绕木条或竹条,进行喷射混凝土进行护壁。
如果水量较小,也可在木桩内铺设模板围挡。
4.2.6基坑开挖过程中,按照设计地质资料核实地质情况,如土质与设计不符应及时报请监理工程师及设计代表提出变更处理意见。
基坑开挖完成后,进行基底承载力检测,如果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对基底进行换填处理,保证基地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4.2.7钢筋加工及绑扎如基础有钢筋,在地基检测完成后,进行钢筋绑扎,绑扎过程中要保证基坑内无明显积水。
保证底部钢筋砼保护层厚度,避免钢筋与坑底直接接触。
4.2.8模板加工及安装按照基础尺寸,放出模板边线。
基础模板一般采用大块组合钢模板施工,以增强整基体刚度,减少接缝数量,并可节省连接、支撑等配件的使用量。
根据基础几何尺寸进行拼装,采用钢管及对拉螺栓等连接构件进行加固。
模板结构及各部位尺寸应符合规范要求,模板及模板支撑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4.2.9混凝土浇筑及养护1、基坑开挖后,及时浇注混凝土,避免基坑长期暴露。
浇注混凝土前,先对基础进行处理,基底干燥时,浇筑前洒水润湿。
如基底为岩石时,浇筑前先洒水湿润,并铺一层厚2~3cm水泥砂浆,然后于水泥砂浆凝结前浇筑第一层混凝土。
基础混凝土集中拌合,混凝土输送车运输,采用溜槽入模,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混凝土浇筑完后,经养护、拆模、如质量上没有问题,及时回填。
2、如基础为片石混凝土,浇注施工时需采取以下措施:填充片石的数量不超过混凝土体积的25%,片石厚度不小于150mm;片石的抗压强度应不小于30Mpa,并不得低于混凝土级别;片石应均匀放置于刚浇筑的混凝土上,其净距不小于100mm,片石表面离开基础的表面距离不得小于150mm,片石不得接触钢筋或预埋件。
3、混凝土浇注完毕,及时安插预埋钢筋。
预埋钢筋按设计或规范要求埋设。
4、基础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并在混凝土初凝后在其表面蓄以不小于10cm高度的水。
使用塑料薄膜、土工布围包墩台,或用麻布围包墩台洒水养护天,冬季采用覆盖保温方式养护(用火炉烧水产生蒸汽的方法养生)。
5、基础混凝土在24小时内将模板拆除,基坑排水即可停止。
4.2.10台身、台帽及耳背墙施工1、钢筋施工钢筋加工绑扎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注意保护层厚度的控制。
2、模板施工在进行模板施工前,将基础顶面冲洗干净,凿除表面浮浆。
基础顶面安装模板的区域,用高标号砂浆找平。
模板与基础顶面利用预埋钢筋方法连接牢固。
采用对拉螺栓进行加固。
当台身高度较大时,设置拉索以保证台身垂直度和稳定性。
3、混凝土施工台身混凝土采用吊车或混凝土输送泵进行浇筑施工。
浇筑要对称分层进行,一般情况下,每层厚度以30—40cm为宜。
为保证模板安全,浇筑速度不宜过快,但必须保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上层混凝土浇筑。
在浇筑过程中,设置专人检查模板,确保不发生跑模、漏浆、错位等现象。
模板拆除后,混凝土采用覆盖洒水养生,养生方法同台身。
5 人员、材料与设备5.1 人员5.1 主要施工人员数量表5.2 材料本工法无需特殊材料,主要施工材料:木桩、编织袋、钢管、木板、模板等。
5.3设备本工法需要的设备主要有:钢筋加工设备、模板安拆设备、砼拌制运输设备、砼捣固设备等。
需要设备见5.3表表5.3 主要设备规格数量表6 质量控制为严格控制好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严格执行“三检制”,即“自检、内检、外检”,并做好相应记录。
6.1 引用标准必须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2控制措施6.2.1 原材料质量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必须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逐批检验,对钢材料及水泥、砂石料按批量进行自检,要求合格率100%。
6.2.2 及时对基坑底面进行检测,发现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是,必须采取换填等措施处理。
基坑开挖完成后,及时进行下步工序施工,避免基坑长时间受水浸泡。
6.2.3 施工放样测量必须进行复核,严格按图纸进行精确放样。
6.2.4 执行交接班制度,每道工序都要有专人负责,并做好施工记录,工序结束后,先会同下道工序负责人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检验认可,监理工程师同意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6.2.5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模板及支撑不得有松动、跑模等现象,模板拼缝严密,不得漏浆,模内必须清洁,模板表面平整度不大于5mm,模板标高允许偏差为±10mm,模板轴线偏位±10mm,模板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为2 mm。
6.2.6 钢筋质量控制钢筋加工:表面不得有裂纹、断裂等现象。
绑扎成型时,扎丝必须扎紧,不得有滑动、折断、移动等现象,成型后钢筋骨架必须牢固,在安装及浇筑砼时,不得松动与变形,钢筋骨架长允许偏差为±10mm,钢筋骨架高或宽允许偏差为±5mm,钢筋接头单面焊接长度不少于10d,双面焊接不少于5d。
6.2.7 砼质量控制砼不应有蜂窝、露筋和裂缝,钢筋砼外观应光滑平整、颜色一致,砼强度必须符合规定;砼外观尺寸应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6.2.8 砼外观质量控制措施1 、模板全部采用钢模板,尽量减少接缝,模板接缝处使用3mm 厚的橡胶皮堵塞。
2 、砼配合比严格按施工配合比进行拌制,在砼拌制过程中,随时用坍落筒抽检坍落度。
3 、在砼施工过程中,应全面进行振捣密实,防止漏振、过振现象发生,振捣棒应离开模板,不允许紧贴模板振捣,造成模板变形,影响砼的外观质量。
4 、钢筋保护层的垫块要沿钢筋笼四周均匀设置。
5 、砼浇筑完成后应加强收面工作与养护工作,以防产生收缩裂缝。
控制拆模时间,禁止在凝固早期拆模,破坏砼表面。
7 安全措施7.1 严格遵照国家颁布的有关安全技术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
7.2基坑开挖时,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做好基坑防水和支护工作,在基坑四周设置安全防护栏和安全警示标志。
7.3 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车辆驾驶员,必须持有操作合格证,不准操作人操作与操作证不相符的机械;不准无操作证的人员操作机械。
7.4台身台帽等高空作业,必须做好安全防护,佩带安全带,必要时设置防护栏、防抛网等安全设施,加强物件管理,防止高空落物伤人。
7.5 对危险区域进行安全防护,安全员巡视防护。
7.6 做好防雨水应急预案,储备相应物资材料备用。
7.7施工用电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布设,采用三级防护,水中作业人员采取绝缘保护措施。
7.8 施工期间,设专职安全员对现场进行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7.9 施工人员不得酒后作业,不得疲劳作业,进入现场必须佩带安全帽,特殊工种需持证上岗。
8 环保措施8.1开挖基坑时弃土必须拉运至指定地点堆放,利用方需码方堆放。
8.2基坑排水如干净必须排放到附近沟渠或水塘,如不能直接排放,需要进行二次处理,干净后在进行排放。
8.3混凝土残渣、污水、废油必须进行集中处理,避免直接排放处理。
8.4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若有剩余,由拌和站调度人员统一安排处理,严禁随意倾倒在施工现场。
8.5 施工现场物资码放整齐有序。
8.6 施工完成后,将现场平整恢复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