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揭开公司的面纱——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

揭开公司的面纱——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

揭开公司的面纱——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揭开公司的面纱——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第20卷第4期金陵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JournalofJinling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1.20.No.4Dec.,2006揭开公司的面纱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朱云芳(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司法》为了防止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赋予了公司债权人追究股东责任的权利,这是对国外"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引入,也是民法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公司法》中的直接体现.该项规定只是对股东有限责任绝对化的制约,并非对股东有限责任的否认.因此,在实践中应仔细分析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的具体构成要件,非充分满足则不能适用. 关键词:揭开公司面纱;公司债权人;股东有限责任中圈分类号:D922.291.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1X(2006)04—0029—04LiftingtheVeilofCorporation ——EssentiElementsofShareholder'sJointLiabilityZHUYun—fang(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ing210097,China)Abstract:TheCompanyLawenforcedonJanuary1.2006endowscompanycreditorsw iththerightsofinvestigatingliabilitiesoftheshareholderswithaviewofpreventingthes hareholdersfromabus—ingtheindependentstatusofjuridicalpersonandtheirlimitedliabilities.T hisistheimportofthe"PiercingtheCorporateVeil"systemaswellasthedirectembodimentofthe"Pri ncipleofthePro—hibitionofAbuseofRight"inTheCompanyLaw.ThisstipulationiSnotthedenial ofshareholder'Slimitedliabilities,butrestrictionontheabsolutizationofshareholder's limitedllabilities.There—fore.theessentialelementsshallbeanalysedindetailinpractice.Itcannotb eappliedunlessalltheessentialelementsaresatisfied.Keywords:piercingthecorporateveil;companycreditor;shareholder'S1imit edliabilities 新《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是对国外"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引入,也是民法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公司法中的直接体现.一,"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内涵一般认为"揭开公司面纱"的概念最早溯源于收稿日期:2006—07—26作者简介:朱云芳(1976一),女,江苏宣兴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法理,民商法研究.金陵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第20卷1809年的美国银行诉德沃一案,当时美国最高法院为了保持自己作为联邦法院的管辖权而揭去被告的法人面纱以确定公司背后的自然人的公民身份.美国法官桑伯恩(Sanborn.J)在1905年的一个判例中更加明确地阐明了否认法人格的基本思想:"就现有的权威判例而言,如果说可以归纳一些一般的规则的话,那么这条规则就是,公司应当被视为一个法律主体,并且一直到出现充分的,相左的理由为止.但是,当法律主体的提法被用于侵害公共利益,将违法行为正当化,保护欺诈,或者袒护犯罪时,法律则将公司视为数个自然人的联合组织.[11359"该制度在美国被称为"法人实体之否认",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说,德国则称之为"直索",其涵义大致相同,即"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 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笔者认为,"揭开公司面纱"的说法更能形象体现该项制度的内涵,这表明:面纱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被揭开,从而让债权人有机会向原本隐藏在面纱背后的股东追究责任,之后面纱可以恢复,股东可以继续接受面纱的保护.二,"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价值法律制度的价值,是指在人(主体)与法律制度 (客体)的关系中.法律制度体现出来的积极意义或有用性.法律制度的首要价值是正义,它的基本法律含义为:首先,正义是一种分配方式,如果其分配的方式是正当的,能使参与者各得其所,它就是正义的;其次,正义是通过正当的分配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状态【3】.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份, 达到快速募集资本的目的,满足了社会大生产对社会资本的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公司法人制度是符合正义的.盂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L4J''股东仅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而对公司债务不承担直接对外的责任.股东有限责任侧重于对股东权益的保护,这种保护的绝对化将会使股东具备滥用有限责任的可能性.当这种可能性转变成为现实后,其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对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如果这种损害由于股东承担有限责任而得不到保障,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就会严重失衡,公司法人制度非正义性的一面就充分暴露出来."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正是通过赋予债权人追究股东责任的权利,赋予了公司债权人新的救济途径,使其所受损害得到及时的补偿,并在两者之间建立新的平衡,维护了公司法人制度的正义性. 三,现行立法状况以及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公司法》对追究股东责任作出的新规定包含两个方面:前者是为了防止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主体是股东对公司或者其他股东,属于调整公司内部关系的范畴;后者是为了防止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主体是股东对公司债权人,属于调整公司外部关系的范畴.结合"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笔者在此处仅就后者谈谈具体适用问题.(一)前提条件要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首先要有"面纱" 的存在,即公司必须是有效成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否则便无"面纱"可揭.(二)主体要件从法律规定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相应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即:公司债权人和公司股东. 1.公司债权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雇员(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5JI'承担社会责任,是《公司法》新增的内容,责任的扩大.意味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增加,也意味着债权人主体在范围上的扩大.在此处有两点需说明:一是当利益主体第4期朱云芳:揭开公司的面纱31同时具有公司股东身份时,该股东也是可以成为债权人的,只是此处的股东应该是隐性的股东,即在产生权利义务的过程中他是以普通身份而非股东身份参与的;二是在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的情况下, 可以由有关的国家机关或者权威部门作为利益的代表人,从而成为名义上的债权人.2.公司股东.笔者认为此处股东的范围应当尽可能缩小,必须是有可能,并已经实施了滥用行为的股东.股东有大小,如控股股东,中小股东,但是并非所有的股东都能够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通常只有那些积极参与公司决策,对公司重大事件起决定作用的股东才有可能成为滥用者.(三)行为要件《公司法》规定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需以"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为行为要件.笔者认为此规定概括性太强,在实践中运用有困难.应当在司法解释中尽可能明确列出"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的具体情况.笔者综合各国适用的实践,认为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利用公司规避法律.规避法律是指行为人为了排除法律适用,而人为地改变适用法律的前提条件.利用公司规避法律的类型主要包括:(1)规避公司法.例如,董事,经理为了规避竞业禁止义务而作为支配股东设立另一家新公司从事竞业交易活动.(2)规避税法.如通过设立新公司以及公司间的盈利转让手段逃税.(3)规避劳动法.(4) 规避其他商事法.(5)规避其他行政法,国际私法E11368l370.2.人格混同,也称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是指公司与股东完全混同,使公司成为股东的另一个自我.在案例中,法官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判断是否混同:(1)代理说:股东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属于本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公司是股东的代理人,其对外所为的法律行为的后果应由股东(本人)承担[61.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一人公司,表现为公司与股东的业务,财产混同.(2)工具说也称为"工具规则":若一公司的组织或其事务在很大程度上受另一公司控制,从而沦为后一公司的工具,则前一公司被视为后一公司的附属子公司,不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 由后一公司对前一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经常表现为母公司把子公司的业务收益归为己有,而将损失归由子公司来承担,或者子公司和母公司在主要管理人员及董事会人员相重叠,使子公司不具有独立的人格等等.3.资本显着不足.《公司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笔者认为:根据此规定, 资本显着不足的情况应该指,设立公司过程中虚假出资,或者认缴的出资额不能满足公司的所经营业务的性质,或者已经完成首次出资,但在特定期限没有缴足,或者在经营的过程中抽逃资本.而公司未完成首次出资以及合法成立后在经营过程中因亏损或其他非故意行为导致资金不足的,应当不包括其中.前者公司未成立,"股东"身份未明确,后者属于正常的商业风险.4.欺诈和侵权行为所谓欺诈是指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在国外的司法实践中,许多法官也认为,如果公司作为个人欺诈的工具,则不应该考虑公司独立地位,因为如果给予公司主体地位.将会导致不公正或不公平的后果Es]".侵权行为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75.侵权行为中的债权人属于非自愿债权人,他们在侵权法律关系中没有选择权,他们无法在事先遇见风险,无法事先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因此,有必要给予追究股东责任的权利.在环境侵权行为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企业排放的污染造成人体,农作物和鱼虾类水产养殖的严重损害.如果公司财产无法足额赔偿受害人的损失,股东又以有限责任作为抗辩理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根据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二,他们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10JI'这显然是有失公平和正义的.因为无过错32金陵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第20卷的弱势受害群体将要承担无限损失责任,而负有监督义务,并可能从违法经营中得到利益的强势股东却承担有限责任Is]0.5.其他违背公正和公共政策的行为.美国的肯特(Kent)地区法官在审理奥特里诉22得州服务公司一案中提到:"……在否认法人人格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出资不足,没有符合公司设立程序,公司事务和个人事务上的混同,利用公司的法人资格从事欺诈行为.此外,当公正和公共政策需要时,公司面纱也可能被揭开.lJ"公正和公共政策的需要,是在不满足上述几点,但如果不让股东承担责任,又违背公平公正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的,这也赋予法官可以行使的唯一的自由裁量权.(四)结果要件《公司法》第二十条把"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作为追究股东连带责任的结果要件.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应该这样理解:第一,在刑事案件中,谈到严重两字,一般都有具体的金额,特殊的行为情节作为标准.在这里,不能用具体的金额来衡量,因为如前所述债权人的范围比较广,且每个债权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二,"民事责任的构成一般要有损害事实的发生即损害事实的存在,行为人的行为如果没有造成权利人权利的损害,那么行为人一般不负法律责任.J46,'因此,如果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没有造成其他主体利益的损害,则不能追究股东的责任.第三,如果滥用的行为和损害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不能追究股东的责任.因为"因果关系是归责的基础和前提, 是认定法律责任的依据.[1】,'(五)程序要件笔者认为:债权人追究股东的责任,必须要通过司法程序,即必须要由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请求.这一点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只能由受损害的债权人提出请求,其他任何人都无权提出. 涉及公共利益的,可以由有关国家机关或者权威部门作为名义债权人提出.第二,必须向法院提出, 即要想追究股东的责任,必须由法院来进行审核, 最终由法院来判定,其他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擅自要求股东承担责任.在实践中,根据民事案件不告不理原则,追究股东责任,必须由债权人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只能在诉讼请求范围内予以判定,即对股东连带责任的追究,仅仅限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中.综上所述,《公司法》引入了"揭开公司面纱"制度,赋予了债权人在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之时追究其责任的权利,该项规定只是对股东有限责任绝对化的制约,并非对股东有限责任的否认.在具体的适用过程中,一定要慎重分析相关的构成要件,只有在同时满足前提条件,主体要件,行为要件,结果要件,程序要件之时才能适用.否则会影响整个公司法人制度.参考文献:[1]刘海俊.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 [3]徐卫东.商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3.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6:154. [5]刘海俊.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 [6]丁丁.英美商事组织法[M].北京:对外贸易经济大学出版社,2004:77.. [7]薛波.元照英美法词典[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055. [8]蔡福华.公司解散的法律责任[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9]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70.[11]HerbertMBohlman,MarJaneBundas.企业的法律,道德和国际环境[M].张丹,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87[1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