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

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

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以及六年级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习。

全册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册教学重点:(1)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2)正、反比例的意义。

(3)圆柱侧面积、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和应用。

(4)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巩固、梳理、沟通已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全册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

(2)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3)对圆柱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概念的区分。

(4)对已学的知识,正确掌握方法、形成技能。

进一步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单元的教学要求:(一)比例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圆柱、圆锥和球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第一单元比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内容有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概念,比例尺的意义和性质,按比例分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为学习正、反比例作准备的。

这些知识在今后学习是要经常用到。

它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教材通过例子引入比例的意义,再引出比便的基本性质,接着讲应用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最后教材再进行比例尺的教学,沟通了比例和比例尺的联系。

比例尺是比的概念的实际,是用化简比的方法求出比例尺的。

教材还介绍了线段比例尺,把丝段比例尺与前面讲的比例尺联系起来,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

本单元第2小节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

新教材是把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编在一起同时进行教学,加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学生更容易区别、对比、判断。

避免发生混淆。

由于正、反比例的意义是解答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依据,而正、反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重点,出是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关健:1. 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2. 难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和判断。

3. 关键:通过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 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 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 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课时划分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3. 比例的应用.....................................2课时4. 整理和复习.....................................2课时5. 实践活动:美丽的校园............................1课时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1、提问:什么是比?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12:16 1/4 :1/3 4.5:2.7 10:6二、新授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时间(时)25路程(千米)80200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1)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结果后,师指出: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将两个比连起来写成下面的等式。

板书:80:2=200:5 或80/2=200/5师: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比例。

(2)口答A、把复习第2题中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起来。

B、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什么?C、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3)小结。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这两个比相等。

B、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

(4)练习,课本第10页做一做。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80:2=200:5并自学课本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叫前项?什么叫后项?什么叫内项?什么叫外项?这四项分别在等号的什么位置?(2)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6:10=9:15 8:3=3.2:1.2 1/3:1/6=16:8(3)计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

(4)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比例中的计算结果,发现这两个乘积有怎样的关系?师: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板书性质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第1题,四、总结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2、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五、作业1、完成练习四的第1-3题。

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80 : 2 = 200 : 5 或 80/2=200/5内项外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80×5=2×200课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

在各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的数学学习能力。

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后就及时练习巩固,巩固反馈后再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因刚开学第二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的练习量多,效果也比较好!第二课时:解比例教学内容:解比例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重点: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一般步骤。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2、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检验。

18:20和7.2:8 100:0.2和10:0.002 1/3:1/4和1/6:1/8二、新授1、解比例。

在一个比例中,共有四项,如果已知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就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只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

出示例2:3:8=15:X学生尝试练习,请一名学生板演。

3X=8×15X=40你是怎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出求例3:9/X=4.5/0.8提醒学生分数形式的比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学生尝试练习,做完后,请一名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会检验吗?请你将例2例3检验。

提问:你是怎样进行检验的?2、小结:解比例可以分几步?A、先写出外项积等于内项积的等式,B、根据以前学过的因数与积的关系求未知项,第三步不要忘记检验。

三、巩固练习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中的第2题。

指名板演,全班练习,最后评讲。

四、作业完成练习一中的第4-7题。

板书:解比例3:8=15:X =解:3X=8×15解:4.5X=9×0.8X=40 X=0.625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比例尺教学内容:比例尺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求图上距离的解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教学准备:世界、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多少?2、什么叫做比?3、化简下面各比。

0.4/0.6 1/4:8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二、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

师: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方大一定的倍数画面的。

利用这张地图,我可以很快告诉你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

你想知道哪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呢?请同学们出题考老师。

学生提问,老师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图上距离,再心算出实际距离后回答。

师:仅靠这把直尺是早不出两地实际距离的,还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去计算。

地图的这个“尺”与手中的“尺”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上的“尺”――比例尺。

(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掌握老师刚才的本领了。

三、新授课:1. 教学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边口答,师边板书如下: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米/10厘米=1000/10=100/12、归纳总结:根据刚才例4,说说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师: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比,它不带计量单位。

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和实际一定要先化成同级单位后再化简。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如例4的比例尺应写成1:100或100/1。

有时放大的比例尺后项为1。

3、练习。

(1)下面这段话中的各比,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2)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4、教学例5。

(1)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