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微博新媒体的认识

我对微博新媒体的认识

结课论文题目:我对微博新媒体的认识姓名:刘璐学号: 2013120369020 专业:网络与新媒体课程名称:新媒体产业任课教师:于雷2015年 1 月 1 日摘要微博,又称微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微型博客形式。

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

随着发展,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实时信息软件、电子邮件或网页。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与传统博客相比,以“短、灵、快”为特点。

关键词:微博网络大众化虚假信息北京联合大学结课论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I)引言 (1)1.关于新媒体 (2)2从博客到微博 (3)2.1博客 (3)2.1.1博客的优点 (3)2.1.2博客的缺点 (3)2.2微博 (3)2.2.1微博的发展 (3)2.2.2微博的优点 (4)2.2.3微博的缺点 (4)3.对微博的认识 (2)3.1名人对微博的认识 (6)3.2我对微博的认识 (6)3.2.1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的利用微博 (6)3.2.2净化微博环境拒绝不良信息 (7)3.2.3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 (7)3.2.4微博需要创新 (7)结论 (8)参考文献 (8)引言作为新媒体出现的微博,实质上是由博客衍生的一种新的时尚文化现象。

从博客到微博这一演变过程,实质上是网络话语权从社会精英向普通大众的转移过程。

从博客到微博的深度发展,进一步突出了虚假信息与辟谣问题,对微博诚信带来挑战。

1.关于新媒体新兴媒体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互动性电视媒体为代表。

他们依托全新的传播技术,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

网络媒体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包括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网络出版、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社区、SNS、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博客、播客、网络游戏以及其他网络媒体形态;手机媒体以无线通讯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包括手机短信、彩信、彩铃、手机出版、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游戏等手机媒体形态;互动新电视媒体以数字媒体为支撑,包括数字电视和IPTV等。

①2.从博客到微博微博,也被网民亲切地称为“围脖”,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之所以叫微型博客,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属于博客的一种类型,是博客的衍生产品。

微博文化实质上是博客衍生的一种新的时尚文化。

前几年,博客也曾风靡一时,名人、明星们纷纷开博,新浪博客、腾讯空间等迅速成为网民竞相言论、发表感悟的交流平台,它让无数网民找到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话语的空间。

从QQ、MSN到Facebook,再到开心网、人人网,网络社交几经变迁,然而,微博的出现让人们的网络生存实现了质的飞跃。

如今,博客已经偃旗息鼓,不再更新,取而代之的微博开始成为了一些人时尚的生活方式。

人们通过微博获得最新最近的新闻资讯,比如迈克尔·杰克逊的死讯最初就是通过Twitter得知的,此时报道还未获得证实;通过微博与名人、明星交流互动,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拓展虚拟的社交空间;除了扩大人际圈之外,微博还是一个生活服务信息的平台,不少年轻人通过微博的“@”功能,进行网上订餐、网购电影票等活动,简便快捷。

时尚的微博文化如今已经风靡全球,引领着一个更高层次、更先进的传播文化的发展,带领人们进入了另一个零距离的沟通时代。

2.1博客博客(Blog),又名部落格。

是一种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

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

2.1.1博客的优点博客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更新即时的特点, 让你最快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你可以发挥无限的表达力,及时记录和发布个人的生活故事、闪现的灵感等;更可以文会友, 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

以新浪来举例,新浪博客的单篇文章发表字数限制为20000字符之内,字符数量包括代码、标点符号、文字颜色、字体大小以及图片、空格等。

2.1.2博客的缺点但是随着博客的不断发展,它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写博客和看博客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时具有冗长文字的博客逐渐的被群众们所“抛弃”。

而在这时更能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微博应运而生。

2.2微博微博,英文翻译为microblog是博客的一种变体。

百度百科中对微博的解释是: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在维基百科中,微博被描述为“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公开发布的博客的形式,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

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微博是新浪微博。

2.2.1微博的发展2006年Twitter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也迅速了国内微博的发展。

一些大型门户网站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微博产品,微博网站也逐渐多了起来。

但是由于国内微博仍处于刚开始的缓慢发展阶段,经验不足,而且只是在模仿国外的微博产品,用户少、关注度低,而一些国内元老级的微博网站也相继退出市场,停止运营。

而真正的微博则是在2010年。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在中国飞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微博网站希望抓住这个市场分一杯羹。

2010年,微博则出现了令人惊讶的井喷式的发展。

不仅大型门户网站推出了微博服务,很多媒体网站也推出微博。

据网上调查,2010年3月到10月间中国微博月访问规模增长明显。

数据显示,2010年10月,中国微博的访问用户规模达到了12521. 7万人,累计活跃注册帐户数突破6500万个,用户渗透率达36. 9%。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其中微博用户数达到2. 5亿。

传统的交流沟通类应用和网络新闻使用率则出现大幅下滑,其中新闻阅读类应用的用户使用率从77. 2%降至71.5%。

网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正在发生转移。

微博已经成为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是中国微博发展的转折之年,用户规模和使用都均大幅下降。

具体说来,就是在2014年,22.8%的网民减少了微博的使用,而微博产品的使用时间,仅增加了12.7%。

在手机端,使用微博的网民数量也呈下降趋势,使用热度也在下降。

截至到2014年12月,中国手机微博用户数为1.96亿,较2012年年底减少了596万。

同时,手机微博的使用率仅为39.3%,比2012年底降低了8.9个百分点。

②2.2.2微博的优点与博客相比微博客草根性更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或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应该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特性和基本功能。

微博网站现在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哪怕你就在事发现场。

类例于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客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客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

微博每次最多只能输入140字,而且没有标题。

因此微博对快速的生活节奏的人来说,更节约时间,更方便,同时语言也更简洁明了。

微博拥有强烈的互动性、终端的便捷性与围观的无限性。

从博客的被动关注,到微博的主动投送转发,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博客相当于是黑板上的公告要人主动去看,而微博就是塞进门缝的报纸,很低的信息发布门槛让每个人都拥有了话语权。

而微博以手机、平板电脑的便捷式终端,使得浏览、发表、转发做到无处不在、随时随地无中断。

而围观与转发使得信息的传播更有影响力。

在2010年,“11·23女童浮尸案”之所以会以最短的时间成功告破,就是微博的功劳。

29日夜间厦门警方便已将两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微博平台上体现的是势不可挡的民意力量。

在社会责任感、爱心关注、社会监督等方面,普通公民凭借微博这个平台,也可以出一份力,发出一点声音。

马克思曾说过:“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微博亦是如此,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他。

2.2.3微博的缺点随着微博的发展,更多的网络话语权交付到了普通网民的手中,而与此同时由于个人隐私泄露、不良信息传播、谣言层出不穷等,危害了网络环境,损害了人们对网络的信任“信任危机”随之而产生。

微博的特点体现在它大幅度降低内容创建与发布的门槛,而它的缺点恰巧也是这个特点。

微博,只需写一句话,140字以内,也需花不到30秒,阐述一个事件,因为简单所以深入人心,所以用起来也不费丝毫力气。

而《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本意是想试验一条假消息能传播多快,而最终,他无意传播的一条比赛消息,被3000多个粉丝转推,最终,被报社停职一个月。

他在twitter上向所有被卷入这件事的人道歉,“但最后,它验证我猜想的是对的——没有人核实事实或出处。

”这个例子可以让大家知道“信任机制”是媒介传播最重要的命脉。

微博的产生时“记者”的角色就已经被每个网民所扮演,但由于缺少能及时证实的机构,使信息真伪难辨。

有很多时候微博的信息还未得到证实就已经被传得沸沸扬扬、人人自危了。

3.对微博的认识微博于2007年就被引入中国,但是其真正为大众所知,被大众所关注,则是在2009年下半年新浪网站推出微博内测版之后。

虽然微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也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由于其猛烈的发展势头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国内众多领域纷纷转向了对微博的研究。

3.1名人对微博的认识我国对微博的研究还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

在国内最早发表关于微博的学术文章的是张卫华、张庆永发表的《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一文,通过与博客的比较,提出了微博客的概念和特征,并认为微博客的简单和快捷受到网络用户的青睐。

国内较早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发表研究微博的成果的是阚道远,阚道远在《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认为微博不仅仅是传播工具,而且还发挥着塑造思想和构建观念的政治功能,并在文章中提到了微博引发的舆情新态势,深入分析了微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国内较早明确提到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措施的刘祖清、何平,他们撰写的《借助微博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率先提到微博在成为大学生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把微博与大学生的好奇心和信息接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发挥微博的疏通和舆论引导功能,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