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国际合作尝试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国际合作尝试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国际合作尝试X王乃昂 张铭杰 陈发虎(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兰州大学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自然地理学联合实习的总结,对比了两国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面的某些差异,着重指出了这种差异中的“差距”部分,旨在明确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实践教学 国际合作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实践教学在培养高水平地理学人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强化这一领域的工作是提高地理学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水平的必由之路。

从1993年起,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地理学系达成协议,两校不定期开展联合实习,共同培养优秀学生。

为进一步促进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实践教学及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际科学研究技能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2002年夏天由兰州大学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各选派15名学生,于8月19日至8月31日在青海、甘肃、内蒙古3省区开展了一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实习。

通过这次联合实习,促进了双方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科学研究技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同时,也发现了中国与德国在地学高等教育领域之间存在的某些差异。

一、准备工作野外考察工作,根据时间的顺序,一般可划分为室内准备、野外调查和室内总结等3个阶段。

其中虽以野外工作为重点,但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对于实践教学来说,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学计划中规定的野外考察实习时间,大部分是用于野外工作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准备工作或不进行野外工作的总结。

相反地,只有充分地重视了这两个环节,野外考察才能收到圆满的效果。

兰州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对这次联合实习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兰州大学教务处为这次实习给予了业务指导和经费支持。

参与本次实习的学生是兰州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从相关专业选派的15名优秀生,涉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学、环境科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水资源与水文、地质工程等10个专业。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参与这次联合实习的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两名教师经历了博士后研究,柏林自由大学选派了两名资深教授(中德中心德方主任、地质系主任、中德中心学术秘书)参与野外实习。

中德双方教师共同确定了实习计划、考察路线和教学内容,结合兰州大学地理学国家基础科X收稿日期 2003—06—13资助项目 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和兰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作者简介 王乃昂(1962-)男,山东郓城人,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学人才培养基地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由王乃昂、张建明等编写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过渡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为这次中德联合实习进行了必要的前期准备。

为使实习顺利进行,兰州大学还选派了一名专职教师负责日常翻译和后勤保障工作。

二、主要收获1.实地考察了多种自然地理现象与人文景观,达到了联合实习的目的本次联合实习历时14天,行程近3500km,实地观察和考察了青藏高原、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黄土高原等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景观与区域差异、自然资源与环境变迁,实习观察点达30个之多。

由于联合实习选择在中国三大自然区过渡带,考察内容十分丰富,在相当短的行程和时间内使学生观察到不同自然区的各种地理现象和人文景观,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主要实习教学内容有以下诸方面:(1)地质地貌:包括新生代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升、祁连山造山带、古夷平面、古冰川遗迹、冰缘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等。

(2)植被-土壤:包括温带荒漠-灰棕漠土、荒漠草原-灰钙土、典型草原-栗钙土、山地针阔叶混交林-灰褐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高山草甸土等6个类型。

(3)环境变迁:包括青海湖、茶卡盐湖、古猪野泽等现代湖泊与古湖泊演变,湟水、大通河、黑河、石羊河等流域的水系变迁与气候阶地,古沙丘、古土壤、泥炭、古城址、古绿洲沙漠化等。

(4)人文景观与考古文化:包括汉、明长城、塔尔寺、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民乐新石期文化遗址、西夏文物等。

(5)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包括引大入秦工程、景电二期工程、红崖山水库、黑泉水库、民勤治沙站、茶卡盐场、金川超大型铜镍硫化矿床、龙首山露天采矿坑等。

通过中德双方教师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对如此丰富的实习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时空观、综合思维想象和分析能力,达到了联合实习的目的。

2.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参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野外考察的工作方法在实习过程中,对湟水流域、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祁连山、河西走廊、古猪野泽、腾格里沙漠等地进行剖面观察、测量和采样,获得古沙丘前积层倾向测量数据30个,古湖泊沉积物、古土壤、现代土壤样品近20个,以及冰川槽谷、古冰斗与冰斗湖等大量资料数据。

通过对这些实际观察资料的总结和采集样品的实验室测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习报告,使参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际工作步骤。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大家都知道洪堡、李特尔、李希霍芬、赫特纳、柯本、魏格纳等著名的科学家,他们的科学训练有一套成熟的方法。

诸如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工作方法、敬业精神等。

此次联合实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上难以看到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德国地学工作者的研究方法,丰富了野外工作经验,提高了大家的科学研究水平。

3.锻炼了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增进了中德师生之间的友谊本次中德联合实习既是一次专业训练,也是人生中一次特殊的经历。

在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戈壁、森林蔽日的深山峡谷、清风细雨的高原湖泊、寒风凛冽的高山冰川等严酷环境下测量准确的科学数据,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需要艰苦的劳动与合作精神。

通过野外工作,全体参加人员还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体质。

面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德国青年的热情奔放和求知精神,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是综合素能的提高,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而实习期间使用英语交流,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增加了中德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这次联合实习具有多学科交叉、国际合作、双语教学、短期高效的鲜明特点,凸显兰州大学所在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所处三大自然区域过渡带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内容,是不可多得的理想实习地区。

充分挖掘并宣传其中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价值,建立综合性国际联合实习基地,可推动兰州大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化教学的进程。

三、中德之间的差异1.学生选择地学专业的价值取向不同地球科学通过对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地球深部内层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等的研究,提高对地球系统演化规律的认识水平,为解决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供给、环境优化和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要面对自然界进行直接、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属于工作条件艰苦的学科。

在我国自愿选择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学生寥寥无几,在校学习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情绪,部分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转入其他学科学习,部分专业甚至出现“和尚班”、“光头级”,较少有女同学选择这个艰苦而具重要科学与实践意义的行业,与德国青年大学生恰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与这次联合实习的15名德国大学生是柏林自由大学从相关专业报名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优秀生,自己负担部分实习费用,其中有女生11名,她(他)们热爱地球科学,喜欢在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和生活体验,自愿选择地球科学作为自己的职业。

据了解,在德国约有1%~2%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地球科学相关的专业进行学习。

在实习中一位德国女大学生不幸手腕骨折,但她拒绝在宾馆休养,打着石膏绷带、坐上卡车参加了两天的沙漠露营实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专业学习方面的不同这次联合实习涉及比较广泛的学术领域,包括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领域的诸多学科,双方参与实习的学生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环境学、水资源与水文、地质工程等多个专业,各专业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是这次实习的特点。

实习中明显的感觉是中国学生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薄弱,部分地球科学知识如花岗岩、长石、石英等岩石矿物类型已列入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自然课的教学内容。

但在一些实习地点用英语讲解后部分中方学生不得要领,翻译成中文后仍出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现象,德国学生不仅能掌握所讲内容、作详细记录,而且能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各种介质,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认真的观察,野外工作应做到腿勤、眼勤(多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手勤(摸、采、碾、压、记)、脑勤(多思考、多比较、多分析)、口勤(多问、开展讨论)等所谓“五勤”。

在这次联合实习中最为有效的一次实践教学是沙漠露营活动中的分组实习,在沙漠露营的第二天上午把双方学生根据专业分成实习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考察任务,双方学生通过挖掘勘探槽、坑、洞等手段共同探讨,完成各组的考察任务,教师进行巡查,最后由各组对全体实习人员介绍他们的认识和发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中方学生相比,德国学生在每个实习地点表现极为活泼,都会尽力寻找一些诸如贝壳化石、陶器等作为实证资料,支持自己的见解。

3.语言交流能力不同由于中文和德语难以成为双方教师和学生交流语言,这次联合实习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和日常交流,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在实习过程中,德国学生能用英语流利地进行日常生活交流和学术活动讨论。

他们掌握比较丰富的专业英语词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和疑问能使用英语进行提问、讨论并进行记录。

中方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相比缺乏实用性,对专业方面的英语水平掌握极为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双方学生间的学术交流。

为促进双方学生间的交流,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德国教授们想出了一些办法鼓励双方学生交流,但效果并不明显。

唯在青海湖边的一个条件简陋的小镇上用完晚餐、几杯烈酒下(下转第70页)下教师在黑板上写的、画的,一节课或两节课下来,教师讲的内容提纲,画的图仍然保存在黑板上,学生看着黑板,翻开笔记,就可以回忆起这次课的全部内容。

教师这样的讲课当然会紧紧抓住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

五、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教兴国,以人为本,要培养新型的合格的大学生,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高校教师只有参加了该学科的科学研究,才能有充分的经验与体会去把所讲的课程讲活,讲好。

事实证明,同时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其讲课内容新颖,丰富多彩,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带动。

学生既学了前人已经总结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方法,同时,又看到知识发展无止境,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今天有人研究了,解决了,今天新出现的问题或始终有争议的问题,有待大家(可能包括听课的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

这样,无形中会培养和激发学生科技发展“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