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注:#表示参看该年月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
1、简述广州茶楼文化的特点。
(0601#)(0707#)
广州茶楼文化,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饮食文化”所能概括的,广州的茶楼文化、它除了有茶、汤、菜、点等的饮食形态之外,还讲究饮食时的建筑装潢风格,室内陈设的流派,字画古董的雅趣,听歌品曲的娱乐,交朋结友的气度,洽谈经商的门道等等,这些无一不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它充分体现了广州茶楼文化具有中西合璧、博达雅观的风格特点。
1、趋时变奏,源远流长
(1)历史悠久——广州人的饮茶风俗大约从18世纪末开始形成的。
当时欧洲好饮茶,人我国运走的大量的茶叶,广州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茶叶之路的起点。
但广州早年的茶楼,多是简陋的路边铺,以解渴为目的。
到了19世纪中叶,外国人大量涌到广州,在现今的十三行街头一带居住,那里自然形成了一个贸易中心。
为满足外国人的需要,诞生了广州第一间现代化的茶楼,号称“三元楼”,楼高为三层建筑,铺面装饰的为豪华,陈设典雅富丽,茶楼的消费上了一个档次。
随后不久又出现了陶陶居、天然居、陆羽居、惠如楼等高档的茶楼,这茶楼因多有一个“居”字,所以广州又把茶楼叫做“茶居”。
(2)讲究环境的气派和幽雅
随着社会的发展,茶楼越来越向高档化和多元化发展,二十世纪初崛起的“四大茶楼”,即文园、谟觞、南园、西园,其建筑规模相当可观,而且陈设讲究,犹如幽雅的园林,这些地方主要是西关少爷、文人雅士、富绅巨贾、宗教人士出入。
随后又出现了四大茶楼,创立自家的“招牌菜色”。
由于竞争,也促使各类茶点精美繁多,形成广州茶楼的独特特色和美食风格。
“食在广州”的美誉从晚清开始就广为流传。
2、食艺结合,情趣盎然
广州人饮茶,重点不在茶本身,对饮茶的规程、礼仪并不讲究,饮茶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
(1)是一种身心的自我调节。
(2)感受美食的乐趣和情趣
(3)讲求艺术享受。
(讲究环境)
3、中西合璧,广采博收
广州的现代化茶楼,诞生于当时外商云集的十三行,都是“重楼崇台”的西方古典建筑,但早期的茶楼毁于战争。
稍后出现的一批茶楼,大多采用复兴传统的民族形式,在传统民居
“竹简屋”基础上,采用西洋建筑的局部装饰,门面窄,进深大,外表雄伟壮观,高大明亮,内部清致典雅,古色古香。
如陶陶居,大同酒家,大三元酒家等。
其实广州的“骑楼”建筑,最早也是广州茶楼酒馆引进南欧古典卷廊建筑与广州传统建筑演变融合的结果,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晶。
近年来,广州茶楼的变化无不与西方的建筑风格与建设材料有关,由此构成了广州茶楼的外在风格:折衷揉合、多样化、偏重传统,模仿西洋古典风格,体现了广州茶楼广采博收的特点。
广州的茶楼构成了广州市井风情一道亮丽的风景。
2、简述岭南民俗的特色。
(0407#)(0501#)(0701#)
3、广东人在除夕花市上喜欢买金桔、桃花、水仙花,有何象征色彩?(0501#)
4、简述“芳村”名字的由来。
5、简述客家山歌中为什么以爱情山歌为最多。
(0501#)
6、简述造成广东现代谜信发展的原因。
7、简述潮汕灯谜的特点。
(0407#)
8、简述广东人信祈诸神的复杂情况。
9、传说中移居羊城的先民带羊南迁,有何依据?(0407#)(0501#)10.广东刘三妹的传歌路线,形成了岭南山歌风物圈。
这个风格圈涉及岭南地区哪些地域范围?(0501#)
11、为什么说广州的茶楼是“食艺结合,情趣盎然”?试分析之。
(0501#)
12、谈谈你对六祖故事的看法。
(0501#)
13、试述造成广东涉外故事开放心态的原因是什么。
(0407#)(0501#)
14、试述广东涉外故事的内容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15、叙述客家民居的建筑特点。
(0501#)
16、请你介绍潮汕工夫茶(包括茶具、茶叶、水、冲法等)及有关礼节。
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
功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
功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
功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
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
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或称“八步法”: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功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
益善。
潮州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
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17、试述岭南文化的特质。
(0601#)(0607#)
(1)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岭南文化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现在南海神庙里还立着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圣像,西来初地还有印度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和复生法及几何远近比较法之优点以及摄影等技术之长处而形成;广东音乐就是大胆采用了外来乐器,以其音域宽广丰厚,旋律优美嘹亮而逗人喜爱;扬名四海的粤菜风味,不但吸收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收了西菜烹饪的精要;一些有胆识的实业家大胆采用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促进了岭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文化思想方面,极力主张“博考各国民族之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梁启超《饮冰室全集》),主张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西方文化,这不但在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也使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工商界产生积极的效果,这些有力地推动岭南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放改革中,广东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与其开放的文化特质有着重要的关系。
(2)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传统导向”是指在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中,由于对传统的崇拜而形成的一种极力维护传统的现象。
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这一方面表现在对固有文化传统精华的吸收,一方面则是大胆革除传统的弊端,提倡“创造新器”、“著作新书”、“启发新俗”,由此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
(3)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广东在唐宋时代就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以珠江
三角洲为中心向外辐射,除广州、佛山外,还有潮洲,特别是清中叶以后,随着国际市场对茶叶、丝绸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潮洲商人的足迹,远至新加坡等东南亚一此地方、与珠三角洲的商人遥相呼应,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广东帮”。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本地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18、试析雷州半岛民俗信奉雷神陈文玉的文化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