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减税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摘要] 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以来,企业减税减负效果明显,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但是,这项政策的实施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税收收入减少,影响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应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的分享比例;科学设计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拓新的征税范围;创新新税种,培养新税源;稳妥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工作;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性支付资金支持,以保证地方财政收支的平衡稳定增长。
[关键词]结构性减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策结构性减税是政府实行的减轻纳税人税负压力一项税收优惠政策。
随着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行,其政策减税效应日益显现。
它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税负水平,促进了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减少,进而影响到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地方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项政策减收的问题。
一、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产生的影响(一)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对企业减税效应明显2008年以来,安徽省为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
2012年,安徽省地税局发布《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全面落实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皖地税[2012]83号)。
意见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等40项政策措施.通过实行这些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减税效果。
据税务部门初步统计①,全省企业享受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优惠后减免增值税约166.8亿元,企业所得税经过汇算清缴后,通过减税、免税、抵扣、加计扣除等方式累计减税98.9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免9.7亿元;落实个人所得税法,提高个税起征点后少征个人所得税21亿元;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困难减免0.7亿元;小型微利企业享受营业税起征点提高、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和免除税务发票工本费等优惠9亿元;各项税收缓交10.9亿元;社保费“五缓四降”金额33亿元。
①资料来源:2012年安徽省财政决算报告全省通过减、免、缓、抵等措施,合计各项税费优惠达350亿元。
此外,安徽省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试点3个月以来效果初现,税负下降企业直接减税1.7亿元,加上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增加税款抵扣4.8亿元,共计为企业减轻税收负担6.5亿元。
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安徽企业减税效应明显。
(二)实行结构性减税对地方财政收入减收效应显现由于结构性减税优惠政策的实施,使部分税收让利于企业和个人,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
即使有税收增长因素的中和,仍会导致税收收入绝对量减少和增幅下降。
我们根据近年公布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汇编整理了2007年—2012年安徽省财政收支和税收情况,编制了安徽省财政税收变动一览表。
具体数据见下表1:表1:安徽省财政收支及税收变化情况一览表②资料来源:2007-2012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②资料来源:2007年—2012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汇总计算图1:2007-2012年安徽省财政收入趋势图③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从2007年—2012年间,安徽省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全省财政收入从2007年的1034.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026亿元,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从2007年的1243.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958.6亿元,均翻了2倍。
从年均增速来看,安徽省全省财政收入每年均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长。
其中,2010年全省财政收入增速达到33%,为最高。
2011增速为27.6%,而2012年增速则有大幅的下降,为14.9.%。
2012年的全省财政收入增幅呈现较大程度下降,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变动趋势与上述趋势基本相同。
另外,从税收结构来看,2007年-2010年增值税、营业税每年均以较大幅度增长,但至2011年以后,两个主要税种都呈小幅下降趋势,特别是2012年,增值税竟出现负增长,营业税的也有近10个点的降幅。
究其原因,与安徽省2010以后实行的减税政策以及2012年10月1日开始试行“营改增”等减税政策有密切关系。
结构性减税政策对财政的减收效应已显现。
(三)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中非税收入占比有所抬升从表1资料可知:安徽省2008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百分比为最高。
为86.4%。
2010年为最低84.6%,2011年、2012年百分比分别为:85.4%,84.9%,占比呈下降趋势。
在财政收入总体增长的形式下,税收占比呈下降趋势,而税收总量呈增长趋势,说明收入结构中非税收入比例在上升。
地方上非税收入增长的问题值得关注,减税之后地方上财政压力增大,可能就会用非税收入来弥补。
要警惕一些地方因财政吃紧而采用行政手段扩大收费范围和项目,由此加重企业负担,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缓解结构性减税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的对策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呈不断增长趋势。
随着结构性减税政策的不断深化,地方税收收入的增幅则有下降趋势。
如果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必然造成地方③资料来源:2012年安徽省财政决算报告政府出现一定程度的财政收支“缺口”。
不能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所以地方政府应积极合理应对,探索税改的新思路,保证地方财政收支合理增长。
确保地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深化税制改革,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税收的分享比例现行税制执行的是分税制,税收按照权限的归属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和地方税收分享范围和比例明确。
现行主要税种的分享比例是中央财政拿大头,地方财政拿小头。
其中增值税收入的75%归属中央,25%归地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的60%归中央,40%归地方。
消费税和关税两大流转税是归中央的,而营业税、资源税等一些税种归地方。
这样的分配比例事实上造成了中央财政收入偏多,而地方财政收入偏少的问题。
再加上正在实行的“营改增”的税制改革;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地方税种上实行的其他结构性减税优惠政策,加剧了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上的失衡。
因此,可以调整现行主要税种征收范围,扩大地方财政的分享比例。
如对增值税,中央和地方的分享比例可以新确定为6:4比例,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和地方可以确立为5:5比例。
同时还可以改革资源税征税范围、提高城建税税率。
从而增加税收来源,缓解结构性减税对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的影响。
(二)科学设计结构性减税政策,实现地方财政稳中有增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不应对地方财政只做减法,应科学合理设计结构性减税政策,对税收项目应采取有增有减的方法,实现稳中有升。
在税制改革中,可以采取减少增值税、改革营业税、增加财产税,稳定所得税等做法。
减少增值税,可以通过扩大固定资产项目的抵扣范围,降低税收的税率,加大出口退税等措施进行。
研究“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内容和程序,科学合理推行营业税改革,降低税率,保证税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积极进行财产税和资源税改革。
对于财产税,应扩大房产税的征税范围,出租出售私有房产也应征收房产税。
为保护优质矿产资源,应采取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改革计征方法,积极推行由从量计税改为从价计征改革。
切实保证改革中地方财政能有增有减,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保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拓新的征税范围企业的发展是地方税收的真正的不竭来源。
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技术附加值高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培养新的税源。
应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和壮大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征税范围,夯实地方税收的税源基础,增加地方税收收入。
(四)探索创新新税种,完善税制体系应结合现行税制改革,积极创新新税种,科学完善税制体系。
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现状,为抑制房地产的价格过快上涨和投资性购房,可以适时开征房产保有税;为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可以开征环境税、空气排放税等;为保护资源,可以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增加水资源、空气资源、森林资源等税目的征收;为保证社会养老基金的稳定资金来源,防止社会养老资金出现缺口,可以开设社会保障税;为了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可以开设遗产税等新税种。
这些新税种的开征将会增加新的税源,将缓解结构性减税对地方财政产生的减收影响。
(五)稳妥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务求实效现阶段,新实行的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
这项政策较大程度减轻了原来征营业税的企业的负担,特别是许多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了企业效益。
但是由于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是第三产业,涉及的行业领域众多,情况纷繁复杂。
应稳妥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务求实效。
增值税的实行是要有一定条件的,应充分考虑原营业税项目是否适合改征增值税,不能为了改征而改征。
目前,有的地方改征增值税后,企业税收负担不但没有减少,甚至有的行业和企业还有所上升。
由于营业税基本上属于地方税,税收收入主要归地方财政,而增值税绝大多数归中央财政。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必然导致地方营业税收入减少,中央财政收入增加。
尽管目前试行的“营改增”政策规定,新征收税额中原归地方的部分仍归地方。
但随着税改的发展,必然这部分收入终会划归中央。
这样地方财政将会失去这部分收入,加剧地方财政的缺口。
因此,在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应稳妥推进“营改增”的税改工作,处理好结构性减税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六)加强税收征管工作,提高税收服务水平地方税收的征收难度较大。
为了防止税收的跑、冒、滴、漏情况,税务机关应加强各项税收的征管工作,将该收的税要收回来。
应经常开展税收检查,严肃处理偷漏税等违法行为,切实保证地方财政收入流失。
应加强税收干部新政策、新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理论水平,树立为企业服务理念,提高税收服务水平,提高征收效率,切实做好税收征管工作。
(七)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用好转移支付资金2010年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在逐渐下降,特别是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到19%,地方财政承受能力下降。
因此,为缓解这个问题,中央财政向地方的转移支付加大了力度。
从公布的安徽省税收统计资料来看④:2012年,安徽省全省财政收入④资料来源:2012年安徽省财政决算报告3026亿元,比上年(下同)增加393亿元,增长14.9%。
地方财政收入1792.7亿元,增加329.2亿元,增长22.5%,完成预算的111.3%。
全省财政支出3958.6亿元,比上年增加655.6亿元,增长19.8%。
财政支出中2166亿元来自于中央转移支付,比2011年的1644.4亿元增长了32%,中央转移支付对安徽省支持力度有了很大提高。
从这些资料也可以看出。
地方财政缺口也在增加,靠自己的财政收入增长不能弥补,需要依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