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名词解释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的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

风雅颂: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也称“国风”,是诸侯国地方乐歌曲调的意思,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160篇。

“雅”是朝廷正音,即王城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为朝廷燕享时的乐歌,共31篇;小雅多为下层官吏的怨刺之作,共74篇。

“颂”是王朝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鲁、商三颂。

内容多褒美,共40篇。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这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情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流传至今。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的独特艺术手法。

是指文章的反复咏叹,是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安排,不是任意重复,而是通过有节奏有区别的反复,加强抒情浓度,增强感染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唤起读者的共鸣。

《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继承汉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集前代汉学之大成,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主持撰定《毛诗正义》70卷,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当时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香草美人:是出自屈原《离骚》的诗歌象征手法。

香草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或是贤臣;美人比喻君王,或是自己。

屈原借助“香草美人”隐含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行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刘向把屈原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春秋左氏传》:即《左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的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活动和杰出政治家的言论,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记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九流十家:先秦到汉初各种学说派别的总称。

汉·刘安《七略·诸子略》中把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除掉小说家,就称为九流。

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为东汉赋家。

简答题1、简述《九歌•山鬼》的艺术特色。

①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女神形象。

②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③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情感描写,环境渲染,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产生了极佳的悲剧效果。

2、简述屈原《离骚》的艺术特色。

①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诗人打破了现实世界与神仙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糅合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神奇莫测的画面。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独具特色。

全诗的比兴丰富多彩,自成体系。

“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一种传统。

③结构宏伟严密。

幻想与现实、记叙与议论、描写与交代有机的交织在一起,错落有致。

④突破了四言诗的形式,句句参差,创造了整齐而富于变化新诗体。

⑤大量使用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南方情调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3、简论《城濮之战》的战争描写。

《城濮之战》并没有对战争场面进行过于详细的描写,文章重点描写的是战争双方在战前的准备、力量对比等,这些都体现了《左传》擅长描写战争的特点。

①文章首先交代了战争的起因——楚国围攻宋国,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国求救。

接着描写了先轸为晋文公献计,要宋人去贿赂齐、秦两国,晋国则将曹、卫之地分给宋人,以此迫使齐、秦两国参战。

接下来便叙述了晋楚两国之间如何较量,如何优劣转化,最终弱晋战胜了强楚。

②文章还描写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内部关系。

相比之下,双方力量悬殊,晋国明显处于劣势。

在内部关系上,楚成王与子玉意见不统一,楚成王认为晋国的强大是天之所置,对于和晋国作战犹豫不决,而子玉却坚持请战;晋国方面,晋文公欣然接受了先轸的计策,让宋人去贿赂齐、秦两国,将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逼迫齐、秦量过参战,战争开始后君臣依然通力合作,最终将楚军打败。

③文章还描写了双方对待战争的态度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

楚成王本人对待战争犹豫不决,楚将子玉骄横轻敌,贸然决战,晋国方面则镇定自若,充分准备,用一系列的计策来沉着应对。

晋国的一系列计策的成功运用对晋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简述《战国策》的艺术特点①长于说辞。

其文多为策士游说之辞,善于权衡利弊,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的心理。

说谏有异,风格多变。

②善于写人。

其表现的人物以谋臣策士为主,人物刻画大都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经历。

③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

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偶、比喻等,文辞绚烂,感情充沛,富于气势。

④寓言丰富多彩。

或为动物寓言,或为社会寓言,或为历史寓言,生动形象,言短意长,文学性极强。

5、《左传》以战争描写见长,试举例分析其特色。

①战争是《左传》记载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内容,充分体现了《左传》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的写作技巧。

②《左传》不是孤立的描写战争,而是带着“宏大叙事”的政治眼光,往往详细叙述战争起因、各方政治、战前部署、决战主角的心态与个性等,立体而深入的呈现战争的错综复杂的状态。

③生动简洁的描绘战场的局势和场面,巧妙穿插战斗细节,富于现场感,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6、试述《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的特色。

①一般在篇首都会例行介绍人物的家庭出身或时代背景。

②通过日常小事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③如果涉及大事的,则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及矛盾的揭露、解决,分析该人物的性格对他一生发展趋势的影响。

语言描写旁征博引,涉及大量历史典故,这很显然是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④篇末都习惯性地附有司马迁的评论语,总结句。

7、联系《项羽本纪》,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①胸怀大志,但又浮躁。

既不学书,又不学剑,表示要学万人敌;见到威名天下的秦始皇,称:“彼可取而代之。

”②当机立断,英勇果断。

杀死宋义,破釜沉舟,打败秦军章邯部队,挽救了危局。

③宁折不弯的英雄本色。

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

残暴无比,多次坑杀秦军降卒。

④缺乏远见。

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垓下之战失败,自己感到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可见他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

⑤豪爽直率,又志大才疏;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刚愎自用,不听范增的劝告;在失败之际,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这些特点注定了它是一个悲剧人物。

论述题1、以《苏秦始将连衡》为例,论述《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就。

①《战国策》并不侧重于排比史实,而着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辞令的表现。

它继承了《左传》、《国语》已采用的在人物事迹、材料的安排上相对集中的方法,并将人物事迹集中于一篇文章中,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开创了先例。

人物记述的相对集中打破了编年体的格局,便于对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

②《战国策》塑造人物形象已不停留在据实而录得历史著作层面上,而是采用虚构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夸饰渲染,更具有文学的色彩。

③《战国策》刻画人物常以事显人,围绕人物性格而安排情节,情节更集中曲折,造成波澜起伏,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2、《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

何为“逍遥”,后世学者对此有许多经典论断。

请列举出这些重要观点(不少于三种),并就自己所赞同的某种观点进行条理清晰的论述。

答:①无论大小,任其性则逍遥②“无待”才是逍遥③逍遥就是“无为”④大而能化为逍遥3、对孔子在《论语•侍坐章》中“吾与点也”的态度,后世学者有许多经典论断。

请列举出这些重要观点(不少于三种),并就自己所赞同的某种观点进行条理清晰的论述。

答:①赞赏曾点与恢复古礼②“天理流行”说③“素位而行”说④“太平社会缩影”说⑤“从政之心衰减”说同意⑤的说法。

孔子虽然提倡积极入世,但多年的奔波,饱经风霜,最终仍是难以得志。

曾点描绘的暮春沐浴歌咏图与孔子的“知时而不求为政”的心情相契合。

曾点的志向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真实写照,符合“天人合一”的心性。

4、《诗经•大雅•生民》中的主人公后稷在出生后,曾遭到其母亲姜嫄的多次抛弃。

这一系列残忍而怪异的行为引起后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看法。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此行为的认识。

①无父被弃说《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引褚先生之语曰:“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

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

……” 褚先生认为,后稷之所以被抛弃,是因为他无父,其母姜嫄“贱而弃之”。

②图腾考验说朱存明先生说:“后稷出生后被三次抛弃,这带有图腾考验仪式的内涵。

”③形体异常说对于《生民》中“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清人马瑞辰引陶元淳的解释说:“凡婴儿在母腹中,皆有皮以裹之,俗所谓胞衣也。

生时其衣先破,儿体手足少舒,故生之难。

惟羊子之生,胞乃完具,堕地之后,母为破之,故其易生。

后稷生时,盖藏于胞中,形体未露,有如羊子之生者,故言如达。

”5、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云:“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请结合所学内容,列举“一篇之中三致志”的主要内容,并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论述。

《离骚》中屈原多次表明自己的美政理想。

一是德政惠民,即民本思想;二是修明法度,即法制思想;三是举贤授能,即立国思想;四是联齐抗秦,即强国思想;五是革新朝政,即兴国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