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实词推断PPT
3
【知己知彼】
苏州市中考文言文 阅读究竟考些什么?
4
【2011苏州中考】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
A.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
B.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
C.小大之狱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忠之属也
召令徒属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
A.何以战?
B.何陋之有?
C.微斯人,吾谁与归?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 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
1
中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2
一、话说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它们有实在的意义。文言文阅读, 不论是“用现代汉语翻译”,还是 “理解文意”,最终都要落实到对 文言实词的准确理解上,因而掌握 实词至关重要!
【知己知彼】
2015苏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考些
什么——
①常见实词、虚词(2-4分) ②常见特殊句式(2分)
③句子翻译(4分)
④理解文章主要内容(5分)
9
中考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10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1、要正确理解、牢固识记常 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
2、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 象。
11
宋濂①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 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②何物?濂具以实对。笑 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③群臣臧否,濂惟 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 ;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 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 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wù)可深罪⑤。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 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点拨】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称 之”“当有所成”等不难看出,“黠儿” 是褒义,“黠”应理解为聪明、聪慧。
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2分)
9.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2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6
【2013苏州中考】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全石以为底
遂许先帝以驱驰
自以为不如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貌若甚戚者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2分)
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尉果笞广
8.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 的作用。(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 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馔:饭菜。③召 问:即召见(宋濂)询问。④茹太素:人名,时任主 事之职。⑤深罪:重重地责罚。
12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1、联想推断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2、通假推断 (根据读音及文意推断本字及词义)
3、语法推断 (根据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13
便要还家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
7.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牍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C.腰白玉之环
D.必先苦其心志
8.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D.吾与徐公孰美?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9.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 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曰:“食菱须去壳。” 5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012苏州中考】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C.相与步于中庭
D.积于今六十岁矣
8.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2分)
9.《邹忌讽齐土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
“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
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少颖敏绝伦。
8
(2)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14
日光下彻
“彻”为动词,“下”修饰动词,所以“下” 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和“执”都是动词,“坚”和“锐”充 当其宾语,译为“坚硬的铠甲”和“锐利的兵 器”。
【点拨】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
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
多由副词饥饿宾短语充当,可根据词语在文中
的位置推断词性,进而推断意义。
【推断】“要”——“要求”,代入句中,不 合理。推测在句中同“邀”(音同形异), 代入,语意顺畅。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推断】“孰”——“谁”,代入,解释不通 。推断同“熟”,修饰“视之”,解释为“ 仔细”,则很通畅。
【点拨】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语法现 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 解才符合语境。
①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②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7
【2014苏州中考】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于是入朝见威王
B.皆以美于徐公
才美不外见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受上赏
D.闻寡人之耳者
乡为身死而小受
求闻达于诸侯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A.能谤讥于市朝
B.今诸生学于太学
15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二)结合语境,灵活应对
1、联想推断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2、通假推断 (根据读音及文意推断本字及词义)
3、语法推断 (根据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16
【语境推断】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 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