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踌躇(chóuchú)鲜腴(yǔ)罅隙(xià)磨肩接踵(zhǒng) B.遒劲(qiú)磷峋(línxún)喧嚣(xiāo)惟妙惟肖(xiāo)C.狼藉(jí)秀颀(qí)俯瞰(gǎn)密密砸砸(zā)D.婆娑(suō)濒临(bīn)恹恹(yān)坦荡如砥(dǐ)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青少年处于人生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知识。

广大青少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做。

特别是要克服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A.积蓄吸纳心荡神驰焦躁B.积累汲取心无旁骛浮躁C.积聚汲收心心念念狂躁D.积淀吸取心无杂念轻狂3. 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

B.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反之,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了。

C.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D.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4.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做些准备。

B.《中国石拱桥》开篇便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虽不是严格的定义,却一下就把石拱桥最“显眼”的特征勾勒出来了。

C.另外,要注意恰当使用礼貌用语。

比如到别人家做客,应用“拜访”,宾客来到自己家,应用“光临”。

D.你知道“点赞”“吐槽”“抢沙发”“喜大普奔”这些网络词语的意思吗?它们有的来源于某些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网民借此表达自己的褒贬;有的纯粹是为了好玩,以调侃的方式造一个新词……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B.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派遣。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更替。

D.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拂:通“弼”,辅弼,辅佐。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C.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7. 下列对文章内容、主旨及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再由“人和”进一步推演,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B.《周亚夫军细柳》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刻画出了周亚夫治军严明、令出如山的性格特点。

C.《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用对比手法,描写了愚公和智叟两个主要人物的言行。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生于忧患的事例,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体现了孟子散文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

二、现代文阅读8. 宋词经典的建构①说宋词是经典,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

可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

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

所以说,经典,不是生来就是经典,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

诗词经典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当时著名学者王闿运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到了现代更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

而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

②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由于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与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主流价值观念非常合拍,因而受到关注成为经典。

③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这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

比如南宋人编有一部词选,叫《草堂诗馀》,在当时说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可到了明代,就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文本,写词的奉为典范,读词的爱不释手,各种注释本、评点本是层出不穷。

可由于词学观念的变化,《草堂诗馀》又大受冷落,康熙年间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等人不遗余力的贬抑排斥《草堂诗馀》,从此热门的经典《草堂诗馀》就再也无人问津了。

朱彝尊的《词综》和张惠言的《词选》代之而为当时流行的经典词选读本。

到了二十世纪,《词综》《词选》又风光不再,而被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等选本所替代。

④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

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经典名篇。

比如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拈出来阐释为一种做事业、做学问的境界后,这两句词就成了名句,整首词也跟着成了名篇。

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因为伟大领袖毛泽东“反其意”而追和之后,才受到人们的热捧,成为名篇。

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形成中的“名人效应”。

选择经典本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爱好,但个体总会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而群体中权威和领袖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

因而“名人效应”就成为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⑤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它的经典化。

所谓“故事效应”,即一篇诗词作品,如果有创作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往往更会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它的广泛传播和接受。

宋词在经典化过程中,“故事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姜夔的《暗香》《疏影》等都有吸引人的故事。

⑥当然,“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

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改动)【小题1】不能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一项是()A.宋词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今天已成为经典。

B.《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

C.岳飞的《满江红》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才成为经典。

D.李清照的《醉花阴》因为“故事效应”而促进它的经典化。

【小题2】对“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观念的变化B.名家的阐释或称扬C.“故事效应”的影响D.个体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小题3】对决定“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关键因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篇作品是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合拍。

B.一篇作品是否得到名家的推崇。

C.一篇作品是否有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

D.一篇作品是否有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三、句子默写9. 根据提示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②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③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④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如梦令》)⑤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四、作文11.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九重:深宫之内。

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恒:常常,通常。

C.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谓:认为D.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敝:蒙蔽【小题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A.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B.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C.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D.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小题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B.乙文采用对比和引用古代昏君亡国教训的方式来警醒自己,作为国君要有忧患意识,多关心百姓;不纵逸,不嗜欲。

C.甲文认为担任治国重任的人必须经过各种磨炼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乙文认为为政之道要抚恤百姓,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求,不要像古代的昏君一样受蒙蔽。

D.两文都论及到治国需要贤臣辅佐,甲文认为朝廷必需要有有法度和足为辅弼的贤臣;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有贤臣辅佐才能“知时政得失”和“见过”。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六、现代文阅读12.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给燕子留个门干亚群①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