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古体诗(古风、往体、歌行体),一是唐以前的诗作及唐以后仿古的诗作,一是特指不讲究格律的诗歌。

近体诗出现之后,为加以区别,才有古体诗的名称。

一般来说,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也叫古风。

古体诗用韵比较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又可平仄互押,还可以转韵、通韵;有平仄但不很讲究,不讲声病;不求严格的对偶,可骈可散;对仗不固定、不工整,字数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杂言等,以五言最常见。

总之,古体诗不像近体诗有极严的格律,只有双句押韵的形式。

文人们在使用古体写诗时,在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都不追求格律化,甚至故意用拗句、犯孤平,句尾多用三平式、三仄式或仄平仄、平仄平等。

打油诗,唐代有个叫打油的人。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不讲平仄对仗,只押韵脚:百万贼兵困,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门破又哭爹爹又哭娘!”近体诗,起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的遵守格律的诗体。

近体诗按双音节来排韵律的:露涤音,风吹故叶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因为现代汉语语音与古代汉语有显著差异,所以在用现代汉语语言写近体诗的时候必须标明是“(新声)”或“(新韵)”,鉴赏者就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赏析了近体诗格律韵脚韵脚:脚,就是诗句的最后一个字;韵,就是这个字的韵母。

押韵:诗、词和曲一般要押韵,也就是说韵脚上的字的韵母必须相同或相邻。

如,薛涛的《蝉》露涤音,风吹故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韵脚字“齐”“栖”的韵母都是i,这就叫押韵。

押韵得形式1.句句押韵,诗歌每句的句脚都押韵;如《马帮》(新声):山间铃响马帮来,茶叶盐巴集上排。

交换兽皮细选筛,回归满驮市新开。

句脚“来”、“排”、“筛”、“开”的韵母都是“ai”。

2.隔句押韵,不是句句押韵,如果是四句诗歌1、3句脚不押韵,2、4句脚押韵;如果是八句诗歌1、3、5、7句脚不押韵,2、4、6、8句脚押韵。

还有其它押韵形式,就不介绍了。

平仄为了使诗歌语音顿挫有致音律和谐,一般以双声韵为一个音节,也就是说两个字为一个音节,音节按平仄两声韵交替变化。

汉语有四声,古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格律规定:古汉语的平声与现代汉语的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为平声调,古汉语的上声去声入声与现代汉语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为仄声调。

格律,对诗词在格式、声调、音韵上要求。

诗韵形成,唐朝就已经有了很详细的广韵。

宋词兴之后,才有了词韵。

而戏曲十三辙,则是明清时代形成的。

近体诗格律,清末使用的官韵是“平水韵”。

民国以后就没有官韵了。

但是,平水韵部里的很多字与现代语言已经脱节。

因此有人极力主用现代以汉语拼音为标准的新韵。

因此,当代人吟诗填词有两大分流,一是依照古韵(平水韵)、一是依照新韵(新声)。

而新韵诗词,只要依照汉语字典为准就可以了,但要注明(新韵)。

无论依照古韵还是依照新韵,都必须遵守诗词格律要求。

以七言为例一、对仗与粘对1.对仗──对句与出句(绝句的第1、2,3、4句;律诗第1、2,3、4,5、6,7、8,句….)的平仄必须相反,这就叫做“对仗”。

否则,叫“失对”。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粘对──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绝句的第3、2句,律诗的第3、2,5、4,7、6句….)的平仄必须相同,这就叫做“粘”。

否则,叫“失粘”,这是诗家大忌。

在格律诗中一般是不允许的。

如: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二、格律大忌1.三平调──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

如:平平仄仄平平平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如,杜甫的《岁晏行》中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2.孤平──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除句末平声字是押韵之外,面还有两个平声字。

这时,如果第三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只有一个平声字了(“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这就叫做犯“孤平”。

孤平拗救──必须把五言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

(仄平平仄平)这就叫做“孤平拗救”例如:客行悲故乡仄平平仄平口诀:平平仄仄平,首字如不平,三字必变平,否则犯孤平。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但是,必须强调在不犯“孤平”和“三平调”前提下。

三、律诗的颌联、颈联必须在修辞上对偶1.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严密恰当的对偶,称为"工对"。

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的“两”对“一”“千”对“万”(数词相对),“鹂”对“鹭”(禽类名词相对)、“黄”对“白”“翠”对“青”(颜色形容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2.宽对——:近诗体对偶中的一种。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偶,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偶。

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儿”便是宽对。

“轻裘肥马”虽然是名词,但与“明月清风”不是同类。

3.流水对──同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意义并不互相对立,如流水般一前后连贯。

所以叫做流水对。

例如: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注意: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

4.借对──在对偶句中,相对的两个词本来要求词性相同,但在实际中有时采用假借的手法修辞。

借义,有时词性不同,但暗含引申意义,于是就借这个引申意义。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形容词,“几度”是数量词但暗含“很少”“不常”“非常”意义。

这样马厩假借“不常”“非常”意义来对“寻常”,还避免了“同字”。

借音,有时词性不同、意义不联系,而音素却含同类意义,于是就借这个音素。

如: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皇”是名词,“白”形容词,两者不仅词性不同而且意义也不同类。

但是,“皇”与“黄”同音,于是“白”就对这个借音“黄”。

对偶修辞中的忌讳1.合掌对──对偶的两句如果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对。

出现合掌对,从诗歌意向看,没有经过精心设计。

因为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义,浪费了句子。

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虽用两种不同动物叫声,但都体现“以闹衬静”,表达的是同一个意义。

又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注意:如果不是对偶句,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也叫作合掌。

2.同字对──在对偶句中出现了用同一个字相对的情况。

这是诗所不允许的。

所以在律诗中很难找到例子。

但在词中却是允许用同字对的,所以在词中不难找到例证。

如: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是用同一个“有”字相对。

四、近体诗与词用韵上的区别近体诗用韵严格,不许转韵、不许押邻韵。

词用韵较宽松,可押邻韵、按要求转韵。

对联对联是从近体诗的律诗中游离出来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无论是制对子还是对对子,上联是基础。

对联格律有两种:一种是句中格律、一种是句间(上下联是复句,甚至是一小段)格律。

遵循“马蹄韵”:每两个音节为一个韵。

无论是句中还是句间,都遵循近体诗的原则:在不犯“孤平”、“三平调”的情况下,1、3、5不论,2、4、6分明。

下联平仄除了遵循上面的要求外,还必须遵循对仗:相对应(位置相同)的句子、句间句脚的平仄,与上联相反下联在修辞上必须与上联对偶。

对偶上的要求与近体诗一样有工对与宽对,不允许有同字出现(无论同位还是错位)。

嵌字诗与藏头诗因为在论坛里,几乎都把嵌字诗歌误认为藏头诗歌。

所以,特别在这里提出来。

嵌字诗歌《水浒》中,宋江在粉皮墙上题的反诗,不是藏头诗歌,而是“嵌字诗歌”。

嵌字诗歌有两种:1.就是把人名、地名等特定意义的字词镶嵌到诗歌里;2.在诗歌每句的相同位置镶嵌一个字,连起来或正读或倒读是一句短语。

坛友炮兵的《赞<新文化报>》就是一首嵌字诗歌:新花俏丽艳屏窗,文系民生重任扛。

化育嘉风传万里,报林誉满唱松江。

在每句的第一个字位上分别镶嵌了一个字,连起来正读是“新文化报”。

藏头诗歌藏头诗,下句首字藏在上句尾字里,最后尾句尾字藏含首句首字。

小角荷莲午撑伞,人依树下正酣梦。

林中鸟静躲烈日,一蝶飞来循馥踪。

藏头:“人”藏在“伞”里、“林”藏在“梦”里、“一”藏在“日”里、“小”藏在“踪”里。

也就是说,下句首字是上句尾字的部件。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一)古典诗词概述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

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

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

其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

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

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

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

《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操父子以及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