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对比:中国和西方国家对海洋认识的差异
❖ 古希腊:爱琴海地区孕育了克里特文明和麦锡尼文明, 海上贸易发达。前75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向外殖民,地 中海成为其内海。
❖ 古罗马:罗马帝国建立后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成为地 跨欧洲、亚洲、非洲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变成罗马的 内湖。
❖ 荷兰: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被称 为“海上马车夫。”
❖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论空气水和环境的影 响》
❖ 文艺复兴时期学者(法)让·博丹
❖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 正式将“地理唯物论”引入文化研究的是英国历 史学家巴克尔(1821-1862),其《文化史》一 书认为气候、土地、食物等是文化发达的决定性 因素。
❖ 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1841-1904)发表的《人类地理 学》,赋予“地理唯物论”以完整的理论形态:
❖ 大一统进程:
❖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分封制;思想文化领域文字不 统一,百家争鸣;经济领域,货币、度量衡不统一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废除了分封制施行郡县制; 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 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 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 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 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 施有效。焚书坑儒,开始了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
❖ 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是俄国海军发展的黄金 时代,俄国重建了黑海舰队,沙俄在黑海寻找到 第二个出海口
❖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海参崴(符 拉迪沃斯托克)被沙俄占领。1872年俄罗斯在 此建设军港,将太平洋舰队驻地迁于此。符拉迪 沃斯托克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军港,俄罗 斯太平洋舰队、太平洋边防军司令部驻地。
❖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再次严厉禁海,停止 与南洋原本规模甚微的贸易。次年,英国政府派遣特使 马戛尔尼到天津,且求在舟山和广州等地开港,并通市 天津,结果被康熙皇帝“逐条指驳”而断然拒绝。
❖ 2、广大的地域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和明显 的地缘特征。
❖ 正式提出“大一统”的是《公羊传·隐公元年》: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夏。” ❖ 《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 《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
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 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 [ 鸜鹆(qu yu):八哥;济:济水,出河南王屋山; 貉:狐狸;汶:山东大汶河]
❖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 中国:有18000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和6000多座大小岛 屿
❖ 《尚书》:“四海会同”、“环九州为四海”、“江汉 朝宗于海”
❖ 《尔雅》:“物产富饶为陆海”
❖ 《周易》:“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辑,舟辑之利, 以济不通,致远于天下。”,
❖ “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起于战国。
❖ 《山海经·海内北经》载: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 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
❖ 第一,直接的生理影响 ❖ 第二,心理的影响 ❖ 第三,对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的影响 ❖ 第四,支配人类迁徙及其最后分布
❖ 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Vidal de Blache 18451918)也主张人类文化固然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但怎 样利用地理环境,这个主权全在人类,不在地理环境。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反映,全视人类天赋的智慧,传统的 技能与社会的习惯。所以在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地理环 境,因而也产生各种不同的文化。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主 人,不是地埋环境的奴隶。
❖ 唐颜师古:“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 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 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 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 李斯:“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 《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 同风,九州共贯也。”
❖ 大一统: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
❖ 3、夷夏观念确立
❖ 先秦时期,中国是指周王朝的京都所在地。秦汉以后, 中国成为定都于中原地区的历代王朝的代称。
华夏二字并称最早出现于《左传》,有 “裔不谋夏, 夷不乱华”。
❖ 东晋十六国 “五胡乱华”实际上是华夷融合。 4、龙的图腾崇拜 龙是集中了多种动物特征的复合形象,如驼头、鹿角、 牛耳、龟眼、鳄棘、鹰爪、鱼鳞、蛇身、蜃腹。龙作为 中华民族的图腾,本身也集合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图腾符 号,组成了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整体的民族图腾,反映 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
❖ (3)把地理环境全部看作人类社会的外力,认 为这种外力决定着社会进程、左右着人性和文化 特征,从根本上忽视了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人类 社会实践在创造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1、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地域的广阔性、气候 的多样性为大陆农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充足 的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及文化方 向,当然也防碍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开发 及利用。
❖ 3、地理环境决定论 ❖ 该理论认为地理环境制约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方
向,地理条件规定着民族性和社会制度。它是地 理唯物论极端形态的表现。
❖ 失误的原因 ❖ (1)把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从特定的时
间范畴里抽象出来,加以无限制的发挥。
❖ (2) 忽略若干中介,把自然对人类社会及其文 化的作用直线化、简单化、夸大化,以致得出气 候决定民族性、地势左右社会制度这样明显的结 论。
பைடு நூலகம்
埃 尼罗河第一瀑布下的三角洲地带 ,上埃及 不超过4万平
及 狭窄河谷平原
方公里
中 黄河中下游诸地 国
10几万平方 公里
❖ 二、气候
❖ 一是季风气候明显冬夏风向更替十分明显。冬季 的冷空气来自高纬度大陆区,多为偏北风,寒冷 干燥。夏季的风主要来自海洋,多为偏南风,湿 润温暖。
❖ 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 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国家,一月平均气 温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平均要偏低15~20℃,黄 淮流域偏低10~15℃,长江以南偏低6~10℃, 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则是世界上同纬度平 均最暖的国家(沙漠除外)
第一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关于地理环境与文化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一、疆域
四大文 明古国
疆域范围
疆域面积
印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德干高原 度
10余万平方 公里
巴 两河流域上游的扇形山麓地带,以底格里 比 斯河、幼发拉地河为心腹地区,东面扎格 几万平方公里 伦 罗山脉和伊朗高原,西面叙利亚沙漠
❖ 三是气候类型比较完备。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温带、寒温带几种不同的气候带。
❖ 三、地形、地貌
❖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 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
❖ 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 约占34%
❖ 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
第二节 关于地理环境与文化关系的理论
❖ 《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上》载:其传在渤海 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 《史记·武帝纪》载:建章宫中,建大液,中有蓬莱、 方丈、瀛洲,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 海上寻仙活动,战国时期的齐威王是第一人,秦 皇汉武时期达到了鼎盛。秦始皇五次出巡,三次 到过蓬莱。汉武帝八次东巡,七次到过蓬莱,徐 福、韩终、卢生等入海采药,找寻“蓬莱仙人”, 历史上第三次入海求仙。
❖ 一般认为,商业性会馆最初见于明万历时期的苏州。商 业性会馆成为明清会馆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散布于全 国各大都市和工商城镇。1840年鸦片战争后会馆也逐步 从地缘性为主转变到商业性为主,以至最后自然而然地 融入商会组织之中。
❖ 3、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其表现为:
❖ (1)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俗、语言习 惯等生活方面的多样性。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 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1405年 至1433年,郑和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东 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等 37个国家和地区。
❖ 明初,中国沿海地区受到倭寇骚扰,由山东逐次向南蔓 延,至苏、浙、闽、粤等广大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开始 发布禁海令,其初衷是禁止内地商贾出海勾结倭寇从事 海盗贸易,以免危及沿海地区的社会安定,保证国家财 富不致外流。
❖ 明中期以后,中国的海禁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 “片板不许入海”,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世 宗下令:“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沿海军民, 私与贼市,新邻舍不举者连坐”。
❖ 清王朝立国以后,颁布了与明王朝相同的“寸板不得下 海”的禁海令,继之又颁布迁海令,强令闽、粤、苏、 浙沿海居民内迁50里,越界者立斩不赦。
然而指及人面而不敢竟抵人面者,恐真斗之不利于己也,又不闻 革命之役乎?革命功成而享大名,据显位者,多东南之人:其冒锋 镝,弃沙场,掷头颅,亲奔走者,鲜东南之人也。……
❖ 中国大一统观念的主要表现 ❖ 1、中华共同始祖的追认 ❖ 炎帝与黄帝,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著名人物。史料和神
话传说,三大部落集团: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炎、 黄联合打败了九黎族,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 炎黄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 2、汉文明的主导地位 ❖ 章太炎《中华民国解》:
❖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 名,乃为一文化之种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 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 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 其后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推 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也。——《民报》 (第15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