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


3 )气候与灾害的关系
朝代 秦汉 魏晋 南北 隋朝 唐朝 五代 宋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总计 水灾 76 56 77 5 115 11 193 92 196 192 旱灾 81 60 77 9 125 26 183 86 174 201 蝗灾 50 14 17 1 34 6 90 61 94 93 37 3 101 69 112 131 雹灾 35 35 18 风灾 29 54 33 2 63 2 93 42 97 97 32 20 64 74 疫灾 13 17 17 1 16 地震 68 53 40 3 52 3 77 56 165 169 18 28 16 74 87 59 93 90 27 霜雪 9 2 20 歉饥 14 13 16 1 24 总计 375 304 315 22 493 51 874 513 1011 1121
《周易》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周易》乾卦,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4、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 地缘概念在此指的是当中原的文化中心形成以后, 地缘概念在此指的是当中原的文化中心形成以后,与在北方广阔地域 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原文化必须长期面对一个有草场、山地、 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原文化必须长期面对一个有草场、山地、 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区域。 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区域。这个广 阔的草原,截止到蒙古族的兴起,始终没有一个民族是它固定的主人。 阔的草原,截止到蒙古族的兴起,始终没有一个民族是它固定的主人。基 本上是一个民族迁徙,另一个民族就大举跃进。这些迁徙者成了中原文化 本上是一个民族迁徙,另一个民族就大举跃进。 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升温、 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升温、 繁荣。 繁荣。
中国历史不同时期气温变化图
第一时期:温暖期。 第一时期:温暖期。 第二时期:寒暖交错期。 第二时期:寒暖交错期。 第三时期:寒冷期。 第三时期:寒冷期。 第四时期: 仪器观测期” 第四时期:“仪器观测期”。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 。 年 公元前 公元前 年 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 年 公元 公元前 年 公元1400年~1900年。 年 公元 年 1900年~至今。 年 至今。
八水绕长安
西安城市变迁图
自古帝王州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河洛地区, 河洛地区, 居天下之中。 居天下之中。
行政区划并不是以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分界线为界。 行政区划并不是以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分界线为界。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
2 )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大自然总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大自然总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灾害情况 、
1)温度的变化 ) 5000多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由暖变冷。具体的表现是温 多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由暖变冷。 多年来 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还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从此在干旱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地表裸露成为巨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 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 原终于形成。 原终于形成。
第二阶梯 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 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 至大兴安岭、太行山、 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 雪峰山一线是第二阶梯, 山、雪峰山一线是第二阶梯, 这里分布着高原和盆地。 这里分布着高原和盆地。 ① 云贵高原 古代所谓的“西南夷” 古代所谓的“西南夷” 杂居的地区。源于氐羌( 杂居的地区。源于氐羌(藏 缅语族)、百越( )、百越 缅语族)、百越(壮侗语 )、百濮 百濮( 族)、百濮(南亚语系孟高 棉语族)、苗蛮(苗瑶语族) )、苗蛮 棉语族)、苗蛮(苗瑶语族) 等四大族系。 等四大族系。
3、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天下” 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古代 “天下” 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 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文化观念中的基调, 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文化观念中的基调, 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 小雅 · 北山》 北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长 江 中 下 游 平 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江南丘陵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
1 )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而汉水、 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而汉水、 淮河更是把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淮河更是把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 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的灵渠, 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的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 沟通。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沟通。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四川盆地: ② 四川盆地: 盆地的南面大 体属于西南夷; 体属于西南夷;北 面是大巴山地区的 古代巴人、氐人、 古代巴人、氐人、 羌人分布的地区; 羌人分布的地区; 盆地的中央是富饶 的成都平原, 的成都平原,文明 发展的历史十分悠 久,汉族人在秦汉 以前就已经大量居 住在这一地区。 住在这一地区。
亚历山大东征示意图
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的比较
2、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决定了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的古代文明不同 。中 国文化的发祥地虽然是在黄河流域,但又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 国文化的发祥地虽然是在黄河流域,但又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 的不仅仅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的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的不仅仅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的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同时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面临着大地域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 同时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面临着大地域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 点,虽然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不是依靠战争,而是联 虽然战争征服是有的, 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不是依靠战争, 合和融会。 合和融会。
第三阶梯 平原和丘陵地区 太行山、 太行山、燕山山 大兴安岭, 脉,大兴安岭,长白 山脉、 山脉、东北平原 居住着许多以狩 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 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 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 如鲜卑、契丹、 如鲜卑、契丹、满族 等,都起源于这个地 域。
华北平原
成 都 平 原
③ 黄土高原 黄河、泾水、渭水流经此地,沃野千里, 黄河、泾水、渭水流经此地,沃野千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 祥地之一。 祥地之一。
八百里秦川
④ 蒙古高原 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 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 原地带的要冲。生活着达斡尔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等。 原地带的要冲。生活着达斡尔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等。
匈奴版图的变迁
三、广阔地域为中国文化提供可资回旋舞台 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近的时候, 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近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 为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 为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了开发的高潮 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 期。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 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向东 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 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 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2)湿润状况的变迁 ) 由于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常趋于极端, 由于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常趋于极端,非涝即 而且在相邻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总的说来, 旱,而且在相邻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总的说来,湿润的状况也是 有变化的,五千多年的温暖期也是一个气候湿润期, 有变化的,五千多年的温暖期也是一个气候湿润期,随后气候逐渐变得 干燥,这一过程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年以前气候稍稍湿润, 干燥,这一过程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到2500年以前气候稍稍湿润,然后 年以前气候稍稍湿润 再次变得干燥。 年来, 再次变得干燥。近500年来,旱灾多于水灾。 年来 旱灾多于水灾。
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
干旱及大风的历史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