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
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成了人才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
在我国旧有的基础教育面对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无论从其深度还是从其广度都可以说是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
一、推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有不少的缺陷。
想想看建国50多年来在我国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下我们还没有培养出一位世界最高荣誉(科技文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尽管有人会说“诺贝尔奖”在评定时布满了很浓的政治意识其实这也只是在诺贝尔奖中的“和平奖”、“文学奖”中就是这两项奖中虽然有不少争议但总体而言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绝大多数是名副其实的。
因此尽管我国科技文化在新中国后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也
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文化尤其是社会学科仍有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国教育的落后。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如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从世界各国的课程目标来看他们大多数都不再把单纯地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而是把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精神等等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而中国旧的教育模式、旧的教育课程及其内容确实与
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不少不相当的地方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的教育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为了配合教育的大改革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也应该与时代气息相一致而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深刻熟悉到这些才会使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得以理解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教学改革之中更能使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得以顺利进行。
二、只有充分熟悉到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实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改革与创新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随意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相反还会给社会带来混乱。
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同样要科学地理性地进行而要其达到改革创新的目标首先要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续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脉络;又如新旧课程都关注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旧课程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较为单一地表现在每学年的考试之中最重要的是在高考的成绩中而新课程在这方面的评价表现的手法更为开放手段也更多;又如在教学目标上行为动词的使用体现了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继续关系要求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一些行为动词有“知道”、“概
述”、“列举”、“体会”、“感受”等。
当然新旧课程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从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教育的目标来看旧课程主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如新课程的高中历史除了必修课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选修课而且选修课的内容又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六个学习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若干个选修课模块这样就可“让不同爱好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
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
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的目标上”旧课程更强调课本的固定结论并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结论来解决问题而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只要表达合理、逻辑性强就是成功的。
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上新课程增加了“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而旧课程所要求的答案往
往带有惟一性、排他性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只有充分熟悉到高中历史新旧课程的区别才能更好地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