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2)05-0067-01
历史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
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
初中
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
养学生的智力,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
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促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
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
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知识串联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
下面谈谈几
种运用教学方法的体会:
一、知识串联教学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
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
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
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
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
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
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
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
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
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
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
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事实证明: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二、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一定要运用有度, 注重实效性。
就历史学科而言, 正常的一节课在15到25张左右幻灯片为宜, 制作的课件应该更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练习和情感接受, 课件的内容应侧重于容量较大的补充资料、展现历史现实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巩固教学效果的练习材料等。
同时, 需要有适量的板书做辅助, 板书内容应侧重于显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突出本课知识重点, 这样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既可以
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又可以让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 抓
住本课的重点, 理解本课的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两者相得
益彰。
三、开放式教学法
所谓的“开放式教学”也可以说是“在游戏中学习”的提炼、升华。
有人把教师比作桥,那么桥的一端连着学生,另一端连着知
识,学生要想达到知识的彼岸,那么这座“桥”就得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
还有人把教师传授知识比作一桶水给杯子倒水,倒得好还是倒得不好,倒在杯子里面还是倒在杯子外面,这就取决于“倒水人”的技巧。
将静止不变的“封闭式”教学改变为动态的“开放式”教学,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变“静”为动,在动态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因此开放式教学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开放式教学法打破了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打破了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
教育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弘博大的胸襟。
四、学案教学法
学案中设计的问题, 既要源于课本, 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 做到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
学案的编写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每一节课或每一个单元知识内容设计的学案要尽可能的建立一个“感知——深化——运用(巩固)”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 尽可能地挖掘每一节课或每一个单元之间的隐性知识, 注重知识的迁移
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每课时学案的内容应该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等几部分内容。
学案教学以学案为载体, 可以有效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真正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
演的舞台。
五、导学自主教学法
导学自主教学是将观察权、思考权、发言权、动手权、总结权下放给学生, 也就是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将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 使学生完全参与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是自我经历, 而不是教师给予;能力是亲历获取, 而不是教师传授; 方法是主动归纳, 而不是教师总结。
历史教学中涉及内容十分宽泛。
具体到初中生历史教育,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教师教学方法技巧还是学生的接受效率,都是教学探求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当代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都需要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实践来提高自己,以达到教会学生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
虽然历史的史实是唯一的,但是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样的。
历史教师应该致力于把有效正确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当学生具备了应有的能力,就会升华成认知,进而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学生在历史方面的认知是稚嫩的,他们对于教学中心的理解与教师预设的教学中心或许不完全一致,这并不是不好的,这有力的说明了学生“发酵”了老师授予的知识,从而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对此,我们应该倍加呵护,耐心倾听,并给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