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教学论文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整合

高三历史教学论文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整合

2014高三历史教学论文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整合【内容摘要】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为例,建立历史课文教学内容的大史料观,开展“史料教学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纲要信号”理论等对史料的进行解读、分析、探究、归纳,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张扬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史观。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法整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上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围绕这一中心也提出了教师教学行为理念的相应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为此,教学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

现代的教学理论依据包括: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建构主义理论等把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任务变革为方便学生学习与记忆的“纲要信号”体系。

等等。

下面就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为例,对于新课程体系下对历史学科教学的现代理论和传统教学方法作一个尝试性探讨,以期待抛砖引玉。

一、建立历史课文教学内容的大史料观,开展“史料教学法”。

史料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这种教法应精心选择材料、把握好运用材料的时机、遵循一定的原则。

就是师生可以将文本作为史料引入学习,在此我们把整篇课文看作是一篇历史材料集,用史料作为媒介,让学生能更清晰、真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在对史料的解读、分析、探究、归纳等理性化的过程中张扬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史观。

例如:第一目: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通过对教材第8页第一自然段内容解读、分析后可以整理出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与发达的原因:1)历程:历史悠久①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

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形成的“纲要信号”如下: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武帝以后↓ ↓ ↓开始---→ 继续发展--→ 成熟2)官营手工业的含义:是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生产的大作坊。

3)世界地位及原因:地位: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原因: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第三目: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通过对教材第11页第一、二、三自然段内容解读、分析后可以整理出: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世界地位:素称发达,保持领先、享誉世界2、原因:①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②中外贸易频繁: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3、代表成就:丝、瓷器等。

二、传统的分析、归纳、图表法等教学方法的再运用归纳法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核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正确归纳、总结历史知识与历史规律。

而归纳整理法则是对一些发展线索比较明显的事件。

这些内容可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图表法是制作一些图表,列出历史事件等相关的背景、内容、性质、根本目的、失败原因、影响作用等,便于学生比较。

自主—合作—探究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它是通过发现问题、调查探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个环节进行教学,实行教学自主与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方式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与亲身感受,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其中的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在本课的主题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四个探究小组,即是古代官营手工业中的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与民营手工业简单发展历史,并通过协商推举出小组长。

小组长作为探究小组的召集人,主持分工、协调、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还要把各组员的分工情况做好记录。

小组成员之间为了完成共同的探究任务可以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

因为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和观点可能会不一样,当各种观点相差较大时,小组成员可以像历史研究者一样商讨、争论,大胆发表自已的见解,相互启发,交流补充,集思广益,不断改进探究方案,以达到新的目标,最后是小组探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展示交流成果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实自己的探究成果,也进行充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最后教师作为探究小组的特别成员参与小组的组织、协调、探究、交流,是探究小组的指导员、咨询员,并且根据学生的探究归纳展示其成果,形成表格如下:表格一、古代官营手工业发展主要成就表:项目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原始社会掌握了冶铜技术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周时期出现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商朝出现原始瓷器商朝已有织机。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长安的东西织室规模大。

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一直领先与世界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技术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品种多,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明清种类多,有青花瓷、彩瓷、珐琅瓷。

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丝织品超过前代,缎为清代丝织品中的代表。

表格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历程表(即“纲要信号”体系):四、探究教学法的组织探究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情景,向学生提出将要调查研究的领域。

学生则发现并提出问题。

问题是广泛多样的,教师引导学生集中于一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根据已确认的问题,由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然后学生开始进行观察、测量、比较、分类等活动,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

在了解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假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个人或小组共同实施方案(讨论研究,实验验证等),学生记录这一过程将手中的信息资料加工处理。

最后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或规律,或提出新问题,重新设计实验,用不同方法组织资料,解释资料,再一次进入探究过程。

本课可以展开探究的有:其一、(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结合课本第10页的“学思之窗”认识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

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计一铁场之费,不下万金。

──范端昂《粤中见闻》卷二一请回答:以上材料涉及哪些行业?主要特征是什么?(提示)印染、纺织、冶铁;雇佣劳动其二、(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提示)(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2)技术不断进步(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相应变化(6)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其三、(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表格:古代手工业经营的三种形态比较。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特点或目的流通方式地位历史作用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不在市场流通长期占主导地位,素称发达,世界领先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市场的扩大和信息技术的交流民间手工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以后,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在明中叶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仅一小部分在市场流通作为农户的副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但妨碍了市场的发展五、教材图片在教学过程中的拓展图一、四羊方尊通高58.3厘米,重达34公斤,是一种饮酒用具。

图二、司母戊鼎(现叫“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图三、二里头青铜器爵(jue)与三星堆青铜礼器铜罍(lei)。

图四、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是一件知名度很高的文物。

这件纱衣见于马大侯利苍夫人墓,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49克,折叠后不盈一握。

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

图五、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意大利画家创作的《群神宴》(局部),它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十分珍视中国的瓷器。

图六、唐朝的秘色瓷图七、宋朝瓷器通过以上图片的介绍与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辉煌成就,从而进行全面教育,开发每个人身上的多种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

同时也可以强化文物普及与保护知识。

从而实现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通过全文知识的学习,建构起教材内容的整体知识体系:教学反思: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知识,主要是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史实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通过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的教学,首先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分析、探究、归纳等理性化的过程,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基础知识。

根据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建构主义理论等把教学任务变革成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与记忆的“纲要信号”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