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一、选择题1.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蓝色溶液B中阳离子只有Cu2+B.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C.原固体粉末一定有NaCl D.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NaNO3、CuCl2和Ca(NO3)22.t1℃时,取a、b两种固体物质各25g于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两种固体均有剩余。
升温到t2℃时,a完全溶解,b固体增多。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M表示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B.t1℃时,两只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不相等C.t2℃时,两只烧杯中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D.t2℃时,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3.以太阳能为热源经由铁氧化合物循环分解水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程中,铁、氢、氧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B.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C.过程I的化学方程式为 2Fe3O4太阳能6FeO+O2↑D.过程II属于置换反应4.t℃时,Na2CO3溶解度为Ag,现有饱和Na2CO3溶液(100+A)g,溶质质量分数为a%,向该溶液中投入无水碳酸钠Ag,静置后析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Bg,加水使晶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a%,则加入水的质量为( )A.(100+A)g B.100gC.100180286Ag D.(10 -A·a%)g5.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选项要求相符合的是A.向硝酸溶液中不断加水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一份加入二氧化锰,一份不加入二氧化锰C.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NaCl溶液蒸发适量水D.向一定量的稀硫酸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6.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7.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的某些变化,其中正确的是A.向含有稀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C.稀释pH =2的稀硫酸D.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8.已知FeCl3也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A.B.C.D.9.某实验小组将Ba(OH)2溶液逐滴滴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点溶液为酸性B.b点恰好完全反应C.c点溶液的溶质为硫酸D.b、c两点沉淀质量相等10.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电解水一段时间B.向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C.向一定质量铁粉中加入硫酸铜溶液D.等质量的镁、铝分别与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11.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液中加入铜粉和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如图所示,则:①固体乙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Cu和Zn②溶液甲中一定含有Al(NO3)3和Zn(NO3)2③若溶液甲是蓝色,则溶液甲中一定有Al(NO3)3、Cu(NO3)2和Zn(NO3)2④若溶液甲是无色,则溶液甲中一定有Al(NO3)3、可能有Zn(NO3)2、一定没有Cu(NO3)2⑤向固体乙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液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上述四种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B.2个C.3个D.4个12.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13.用下列方法鉴别各组无色溶液,能够达到目的是()A.A B.B C.C D.D14.小明设计了下列四组物质,要求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一步转化,其中错误的是A.Na2CO3→NaCl→NaNO3→NaOH B.C→CO→CO2→Na2CO3C.Cu→CuO→CuSO4→Cu(OH)2D.CaCO3→CaO→Ca(OH)2→NaOH15.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B.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C.段发生的反应为中和反应D.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比为1∶116.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选项物质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 Al2(SO4)3溶液H2SO4溶液加入足量Al2O3粉末后过滤B Cu CuO通入氧气并加热C CaO CaCO3高温煅烧D H2气体HCl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A.A B.B C.C D.D17.如图所示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 B C D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CaO一定温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质量A.A B.B C.C D.D18.用水做试剂,不能区分的一组物质是()A.石灰石、烧碱、氯化钙B.植物油、酒精、浓硫酸C.硫酸亚铁、氧化钙、氯化镁D.硫酸铝、氯化钠、硝酸钾19.中考复习阶段,小胖梳理了以下知识: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②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③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④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量取水时,仰视量筒刻度使所配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低;⑤粗盐提纯时需把蒸发皿中的水蒸干才能停止加热;⑥盐能解离出酸根离子,能解离出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一定是盐;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5 B.4 C.3 D.220.相同质量的M、N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反应(M、N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H2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的活泼性>MB.两个反应生成H2的体积相等C.相对原子质量>MD.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一定相等21.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铁、镁B.滤出的固体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和镁C.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可能含有氯化亚铁,一定不含有氯化铜D.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氯化亚铁、氯化铜22.分离、提纯除杂、鉴别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设计A将粗盐中混有的泥沙分离溶解、过滤、蒸发B 从混有少量NaCl的KNO3中得到较纯净的KNO3固体先加水溶解,再蒸发结晶C除去MgCl2溶液中的少量MgSO4加适量的BaCl2溶液,过滤D鉴别CaCO3、NaOH、NaCl、NH4NO3四种固体加水,观察A.A B.B C.C D.D2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K2SO4、KCl、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K2SO4,一定没有Na2CO3B.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可能有KClC.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D.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3种情况.2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工业上采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和氮气②氢气、甲烷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③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熔点和硬度都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高④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⑤干冰灭火既能降温,又能隔绝空气,而且灭火后不会留痕迹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A.②③⑤⑥B.①②④⑥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25.下列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选项物质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 CO2气体CO气体通入氧气,点燃.B Na2SO4溶液Na2CO3溶液滴入适量稀硫酸至无气泡产生.C C粉CuO粉加入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D Cu(NO3)2溶液AgNO3溶液加足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A.A B.B C.C D.D二、实验题26.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应_____(填“先加热再通CO”或“先通CO再加热”),a管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
(2)B装置除了吸收CO2气体外,还_____。
(3)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_____。
(4)若a管中氧化铁全部还原成铁,冷却后称量铁的质量比反应前氧化铁的质量减少了6g,则加入a管中的氧化铁的质量是_____g27.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1)如图是金属的一个应用实例,请说出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物理性质?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据有关资料报导,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
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3)在探究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某小组做了如下三个实验:(所用金属的形状与大小和稀盐酸的用量均相同)①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实验Ⅱ的现象是____________;②小组中的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Ⅰ和Ⅲ可比较出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你认为他依据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
③乙和丙两位同学认为上述三个实验不能够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原因是_______;并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实现了探究目的。
他们的实验:X是金属______,Y是__________溶液(写出化学式)。
28.已知碳酸亚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加热,则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碳.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炼铁过程,并测定某样品中碳酸亚铁的含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B中氢氧化钠溶液足量).实验过程中,先打开K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装置A中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后,停止加热,待装置A 冷却到室温后关闭K,实验测得装置A中固体质量减少了ag,装置B中液体质量增加了bg.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2)写出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3)实验前先通CO后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实验结束时待装置冷却后再关闭K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4)能判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的依据是:装置B的质量增加且_______;(5)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不考虑水的蒸发且该样品中所含杂质不参加反应,则a____b(填“>”“=”或“<”);(6)D处为收集尾气的装置,应选择______装置(填“甲”“乙”或“丙”)29.(9分)小明和他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上一次实验后忘记塞上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周围有一些白色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