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4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学案课件 第18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2014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学案课件 第18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D
)
A.使人类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梦想
C
图18-2 )
②成功发射“神舟”号载人飞船 ④研制出巨型计算机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5.2011年11月18日新华报业网报道:中国科学家发现了生物大灭绝的真相, 成果刊登在《科学》杂志上。二战后出现的新科学技术中,由多国科学家协
作完成的是(
B
)
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 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 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 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 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 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图18-3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命题走向1
以新情境新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
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 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 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 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
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 化,推动科技与经济 的结合,发挥科技对 生产力发展推动作用
国内: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 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 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主题,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 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 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全球化进程加快
第二小问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进行归纳作答。
材料解析题的五步解答法
(1)读。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一般采取读两遍的方 法。第一遍通读材料,粗知要略,理解立意主题。第二遍根据问题再回头读 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 (3)想。根据题目要求,不仅要回想教材内容,更要领会命题立意,即试 题立意的思想观点。 (4)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 答等几个方面。 (5)查。认真检查。看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论证是否充 分,要点是否齐全,力争将过失性失分降到最低程度。
明考纲要求
“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方针
知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 “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育事业的发展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的深刻含义。
返回目录
1.“文革”后,国家在教育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时间 措施
教 .
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材料一侧重于政治;材料二侧重于经济。材料一:国内方面,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方面,处于“冷战” 时期。材料二:国内方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际方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 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和分析历史材料、正确阐释历史发展变化的能 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找出该时期的空间技术强国即可,然后据 此推导出当时的国际格局。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
成就,建国后迅速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科研体系, 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4)其他因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时间
科技战略
原因 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技术和 空间技术的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20世纪50年 重点发展“两弹一 代—70年代 星”,加快国防科技 发展的方针 20世纪 80年代
一、选择题 1.下列科技成就奠定了新中国大国地位的是( A.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B.“两弹一星”
B)
C.“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D.“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2.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的乐
曲响彻全球。然而为这颗卫星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赵九章先生却未能等到这
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
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
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新华社电
(1)据材料一 指出,“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 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 (2)材料一 、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
很长时间,A项错误;生物工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际,C项错误;材
料说明了生物研究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理论研究的突破,D项错误。
读下框内的文字材料,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 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 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 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A.当代社会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角逐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角逐 B.“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C.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20世纪60年代,中国成为科技强国 【解析】由材料中关于“原子弹”“氢弹”“卫星”与中国国际地位、国 际影响的关系可判断A、B、C三项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不正确。
各是什么?重新恢复的原因和成就各是什么?
(1)遭受挫折:
①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 题。
②表现:一些优秀作品被错误批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影响。
一刻,无端受到诬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经含冤去世。不少科学 家是在“牛棚”中听到“东方红”乐曲的。据此判断,“东方红一号”成
功发射的年代是(
A.1950年
C
)
C.1970年 D.1980年
B.1960年
3.图18-2是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
袁隆平备受人们尊敬,是因为他( B.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 C.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D.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4.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下列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的是( ①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③培育出杂交水稻
B.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D.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A.人类成功登陆月球 C.培养克隆羊“多莉”成功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
D.2007年“嫦娥一号”飞临月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由关键信息“征服太空”和
“载人航天”排除A;“东方红一号”是地球卫星,虽也涉及空间领域,但 不是载人航天,排除B;“嫦娥一号”是绕月卫星,也是人造地球卫星,排 除D。故选C。
从现代化史观的视角看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现代化史观是以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研究视角,包 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 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等。从现代化的角度审视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成就,已成为当前高考命题立意的热点之一。
材料四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 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 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 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 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 球软着陆奠定基础。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 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 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 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 梯、文明的标尺。 ——新华网北京2010年10月1日电 《“嫦娥二号”: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
图18-4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位作者所属的诗词流派。 李白——浪漫主义;苏轼——豪放派。
(2)根据材料三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这次卫星 发射成功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 冷战时期。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 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3)根据材料三 、四分析,从卫星的运行轨迹上看,这两种卫星有哪些 大的区别。 “东方红一号”是地球卫星,“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或:“东方红一 号”是围绕人类自身所处天体运行,“嫦娥二号”主要是绕着另外一个天 体运行)。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 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由想象到近距离探测。 温馨提示:复习至此,请做练案34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3.建国以来,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政治因素: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
可靠保障。
(2)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使国力迅速增强,对科技的需求大大增强。 (3)文化政策: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
军”的号召,“文革”期间虽然科技发展受挫,但国防军事科技仍取得一定
命题走向2
以新史观考查史论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18-1是献给祖国六十二华诞的“高科技礼
品”。事实证明,中国图18-1有能力征服太 空,有能力将中国人从地球引力的束缚中暂
时解脱出来,去探寻宇宙的奥秘。最能证明
我国载人航天“有能力”的事件是 ( )
C
A.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