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况及特征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况及特征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况及特征
分析
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

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目标,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背景;特征分析;评价;教科书改革
一、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80 年代起,日本成为仅次于
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人均国民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日本完成了所谓赶超型近代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

但在标准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势力强大的日本,临教审的这一思路没有获得理想的进展,日本学校教育的管理主义依然如故。

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自由化的要求有增无减。

日本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技术竞争中,尤其是软件领域,未能占据优势,90 年代日本经济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大下降。

2000 年3 月日本召开了教育改革国民会议,研讨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

日本需要拥有“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新思想、新想法的能力的人”“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二、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置与内容的变动
1.课程领域的划分与年总课时数的安排:日本中小学的课程原分为“各学科”、“道德”、“特别活动”等三个领域,高中为“各学科”、“特别活动”两个领域。

新的课程方案增加了“综合学习”领域,并使这一领域成为与
原有的三个领域并行的一个领域。

学校周五日制的实行必将使课时减少。

总课时约削减70 课时,教学内容削减了30 %。

为了能够平稳、顺利地过渡到完全的学校周五日制,课程审议会的报告要求各学校进一步精选学校活动,适当实行短课时教学。

新的课程方案中,年学校教育周为40周,学科教学为35 周。

2. 新设综合学习课时的意图
新设综合学习课时的主旨是各学校需要创造性地展开适合地区和学校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为了培养能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完整的人的能力,培养能主体地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等社会变化的素质、能力,需要展开超越学科框架的横向的、综合的学习,课程设置要为这样的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新设综合学习课时的主要目标是
1.)通过学校创造性地展开适合地区和学校的、横向的、综合的学习、从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出发的学习,培养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主体地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信息收集方法、调查方法、归纳方法、报告、发表、讨论的方法等学习方法、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主体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态度;促使学生深化对人生观的思考。

4.)综合学习课时在课程上的定位是国家只规定综合学习的目标和课时,不规定其具体的内容,由各个学校创造性地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

综合学习活动主要是就学生关注及感兴趣的课题、横向的和综合的社会问题、具有地区、学校特色的课题等,设定适当的学习课题和活动,展开学习。

其主要活动形式包含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形式。

5.)体验性学习包括自然体验、社会体验以及观察、实验、参观、调查、发表与讨论、制作与生产活动等。

6.)新设综合学习的评价:依据综合学习的目标,综合学习的评价主要不是考试成绩一类的数值性评价,而是依据活动、学习的过程、成果(报告、作品、发表、讨论) 的陈述意见的评价。

3 小学学科教育中以生活为中心的合科课程
日本现行小学低年级为6 学科:国语、算术、生活、音乐、手工图画、体育;中年级为7学科: 国语、社会、算术、理科、音乐、手工图
画、体育;高年级为8 学科:国语、社会、算术、理科、音乐、手工图画、体育、家庭。

此次日本新的课程方案中,小学学科不变,要求对低年级儿童,进一步重视具体活动和体验,以生活科为中心进行合科指导;
日本小学低年级的生活科包含8 项内容:学校和生活、家庭和生活、地区和生活、公共用品和公共施设、季节变换和生活、利用自然和物品进行游戏、动植物的饲养和栽培、自己的成长。

这是一个以生活为中心的、认识自然、社会的合科课程。

小学高年级的家庭科也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为中心的学科。

三、日本基础教育中教科书制度的改进
(1) 关于教科书的审定
为了保障教育机会的实质性均等,提高全国范围的教育水平,根据学校教育法的规定,小学至高中以及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都必须使用经过文部大臣审定的、以文部省为名义著作人的教科书。

(2) 关于公开教科书审定结果
为满足国民对教科书的关心,文部省自1991 年度起就在教科书审定完之后公开审定结果。

1999 年,文部省在全国开设8 个公开会场,除了陈列申请审定的教科书外,还公开了审定意见的概要和教科书不合格的理由等等。

(3) 关于改进教科书的选用制度
在公立学校,教科书由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的教育委员会按一定程序选定该地区公立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国立和私立学校由校长决定。

(4) 关于教科书的无偿供应制度
2000 年,日本用于教科书无偿供应方面的预算额为426 亿日圆,向大约1152 万名学生无偿供应1 亿1938 万册教科书。

四、教育课程审议会有关教育评价的议案
1 重视以目标为标准的评价及个人评价
(1)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生存能力”
的目标,并强调了牢固掌握课程的基础与基本内容的重要性。

教育课程审议会的议案指出,在评价中,不仅要确凿地评价知识、技能的达成度,而且要适当地评价自主学习动机的形成、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等素质与能力的学习达成度。

(2)现行的评价中,学习状况目标分为:“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判断”“技能·表达”“知识·理解”等4 个方面。

(3)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课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并要求适应学生的兴趣、学习达成度、发展倾向,扩大选择学习范围,充实个别化指导,推进发展个性的教育。

为此,改进个人评价(学生每个人的优点、可能性、进步情况的评价) 是十分重要的。

其基本立场是激励学生,支持他们的努力,促使他们进步。

2.集体内评价(即所谓相对评价) 是依据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方法,不适于目标达成度、个人状况的评价。

另外,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对于每个学生在班级、学年中相对位置的评价的客观性及可信度降低了。

但与目标达成度、个人状况评价相结合,有关集体中相对位置的信息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倾,为获得学习动机、设定自己的目标、考虑自己的今后发展倾向提供依据。

三、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分析
(一)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
课程目标的考察可以用两个纬度作为视点,—个是横向纬度(总目标),一个是纵向纬度(具体目标)。

日本课程总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就一贯强调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化社会,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等。

(二)课程结构合理化
从90年代初建立起的课程框架看,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即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特殊活动(初中也有选修课)。

新设置“综合学习时间”板块。

“在新设置的‘综合学习时间’中,可以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国际理解及外语会话、信息、环境、福利等教学内容进行横向的综合学习”。

无论开设多少新的、时代性的课程,都不能超过一定课时,这样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
及时增、减有关课程、课时。

日本开始大力加强外国语教育,强调国际理解与合作,积极面向世界,积极迈向国际化时代。

(四)重视道德教育
首先,体现在阶段目标上,确定各年级段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具体目标,小学低年级在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方面下功夫,中年级培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的生活态度,高年级培养作为集和社会中一员应有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其次,体现在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上,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强调体验性活动,积极采取实际观察及调查、接触实物、志愿者活动、演剧等方式积极利用学校生活的具体事例,进行可内化的、有实效的道德教育。

同时,高中重在理性升华与反思。

(五)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求无论是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活动还是各学科教育,都要重视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

比如,由年级活动(课外活动为主)、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及学校校会等构成的特别活动,更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求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从中体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类整体的各类关系,学会相处,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资料
〔1〕井深雄二《“生存能力”和“个性”的科学化———“教育改
革”的阳光与阴影》,日本教育学会中部教育学会报告,1998 年3 月〔2〕浅沼茂《近代化的两种价值与课程理论的目标》,日本文
部省研究成果报告书《后现代时代的综合学习课程的理
论与实践研究》,2000 年5 月
〔3〕《面想21 世纪我国教育的应有形态》第15 期中央教育审议会总结报告《日本教育新闻》资料版,1996 年6 月22 日
〔4〕方明生《日本新的课程方案与中日课程结构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第7 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