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3期摘要:在欧洲基督教世界,从古到今,一直存在反犹主义现象。
古代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为整个欧洲的各种反犹主义奠定了文化传统和社会基础;中世纪以后欧洲社会与犹太人日益严重的经济纠葛,犹太人与欧洲社会隔膜的加强又加剧了二者的矛盾;近代以来流行的种族主义观念、民族主义思想则使反犹主义发展到现代政治的高度。
犹太人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危机时期的替罪羊。
关键词:欧洲;基督教;犹太人;反犹主义;种族主义中图分类号:B97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636(2010)03-0079-07欧洲基督教世界反犹主义的历史原因石竞琳(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反犹主义在欧洲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历史文化现象,从古代到近现代,犹太人一直是欧洲基督教社会歧视、憎恨和迫害的对象。
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犹太人特殊的历史经历在世界文明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他们曾历遭埃及、亚述、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等民族的奴役,流落到世界各地,近两千年,直至1948年以色列复国。
在漫长的散居生活中,犹太人在欧洲千百年来的历史境遇,则是其民族流亡史上最为不幸的一页。
犹太人在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历史遭际主要有:受宗教歧视,被恶意诽谤和陷害;无政治权利;禁止拥有土地,职业受限制;经济上被掠夺;人身遭侮辱,佩戴各种耻辱标志,居住在限定的“隔都”里;被强迫改教;遭驱逐、迫害和屠杀……这种境遇随居住国君主的好恶,随社会矛盾的变化,随时代的变迁而时好时坏,一直持续到近现代社会。
一、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反犹主义在欧洲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公元前4世纪希腊亚历山大帝国强迫犹太人希腊化遭到反抗,从而开始推行反犹主义思潮[1],反犹主义在欧洲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遍及基督教国家。
犹太人在反抗罗马帝国的大起义失败后,就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民族家园迦南(今巴勒斯坦),开始向世界各地大流散。
流落到欧洲各地的犹太人,随着罗马帝国基督教国教地位的逐渐确立,就作为一个异教徒和流浪者在帝国中谋生。
至欧洲民族大迁徙,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在欧洲大陆建立起一系列王国的时候,他们却继承了罗马人的典章制度,尤其是罗马人的基督教传统。
此后随着基督教东西方教会的日益分裂,无论是在信仰天主教的日耳曼人的西欧,还是在信仰东正教的拜占庭人和斯拉夫人的东欧,犹太人都经历了惨痛的打击。
“西方反犹主义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其中起着根本和关键作用的首先是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神学冲突。
”[2](p.33)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诞生时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作为脱胎于犹太教又叛逆于犹太教的宗教,为了表明自身教义的优越以争取更多的信徒,基督教曾制造了一系列诋毁犹太教和攻击不愿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的言论。
这些言论和思想后来不断地被增补进《新约》里,成为一种永恒的价值观逐渐融入了基督教的教义之中,这就为后来的一系列反犹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基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犹太的阵痛———美国历史上反犹主义高潮研究”(07JK161)。
作者简介:石竞琳(石涵月)(1970—),女,湖南常德人,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79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3期督教的某些重要事典在西方文化中往往还以节期、习俗的形式固定下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等),并在周而复始的循环呈现中演化为一种文化习规”。
[2](p.34)当基督教的神学观念逐渐演化为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之后,反犹主义就成为欧洲历史上一种根深蒂固的反对犹太人的社会现象。
基督殉难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内容。
耶稣受难的传说,认为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犹大因见利忘义而出卖了耶稣基督,于是“犹太人必须为耶稣之死负责”就为广大基督徒埋下了仇视犹太人的神圣种子。
虽然后来有学者经过考证,认为《福音书》伪造了耶稣之死的情况,甚至指出其中有27处与犹太律法不相符合,然而,《圣经》是神圣的,是不能改动的。
[3](p.2)凡是基督徒,都会接受《圣经》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各地每年复活节前夕都要上演基督殉难的剧目,就是为了提醒基督徒们不要忘记这个血仇。
观看完戏剧的人们群情激愤,往往自发地集会,痛斥犹太人的种种劣行,而欧洲各国复活节前后总会发生迫害犹太人的事件。
中古基督教神权笼罩欧洲社会和人民生活长达千年之久,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中世纪是反犹主义思潮和迫害行动在欧洲大陆不断升级和蔓延的时代。
”[4](p.94)作为一个寄居的异教徒民族,流落到欧洲各地的犹太人遭受了无数的磨难。
各国驱犹、屠犹事件时有发生,犹太人被迫从西欧逃到东欧,又从东欧逃到西欧。
1096年到1270年十字军东征期间,欧洲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
一些宗教狂热分子在东征征讨异教徒穆斯林时,首先向身边的异教徒———犹太人开刀,以“干掉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为口号,肆意地掠夺和杀害欧洲各地的犹太人,一个个犹太人居住区被夷为平地,数以万计的犹太人遭杀戮,被夺去财产和生计的犹太人则无以数计。
在欧洲,无端的宗教诽谤也时常伴随着犹太人,例如对犹太人从事“宿主亵渎”、“血祭”等类的指控一直层出不穷,这类谣言甚至持续到二十世纪。
“宿主亵渎”是反犹主义者诽谤犹太人怀着对耶稣的刻骨仇恨,用行贿、偷劫等手段获得“圣饼”,借用犹太人特有的巫术道法,采取种种令人发指的手段亵渎“圣饼”,是为了再一次折磨和杀害耶稣。
①而“血祭”,则是诬告犹太人为了获得逾越节和其他犹太礼仪所必须的血水,秘谋杀害非犹太人,尤其是基督教男童。
事实上,犹太教明文禁止以血祭祖、祭神等仪式,犹太教的饮食法也禁止食用带血的肉类,更不容饮食血。
这些恶意的指控每一次都会导致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驱逐甚至屠杀。
二、犹太人与基督教社会的经济纠葛犹太人与基督教社会的经济纠葛和经济竞争也是犹太人历史上遭受迫害的重要原因。
欧洲社会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一方面离不开犹太人的资金和技能,另一方面又对犹太人充满嫉妒和偏见。
欧洲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反犹、排犹事件均与当时当地社会经济和社会矛盾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犹太人作为中世纪放贷业的主角,格外加深了基督教社会对他们的厌恶和仇恨。
实际上,这一角色是由历史逐渐造成的。
西方社会早期对犹太人所从事的职业有种种限制。
在中世纪以土地分封为纽带的西欧封建等级社会中,犹太人被排斥在社会等级之外。
因为日耳曼人的习惯法禁止异邦人拥有土地,于是犹太人无法在以土地(采邑)为依托而分封的封建制度中谋职、宣誓效忠、服军役,而基督教各国法律也都禁止犹太人佩戴武器。
事实上,犹太人也几乎无法拥有土地。
按犹太法,犹太人在星期六的安息日不能工作,基督教国家的法律又禁止犹太人在星期天基督徒的礼拜日工作,这对于节令、时间的要求比较高的农业来说,犹太人的损失就比较大;犹太教规定犹太人不得蓄养本族人为奴,犹太人只能雇佣自由工在其土地上工作,而自由工当时供不应求,工资高昂;欧洲随时随地的驱逐和迫害也使犹太人不得不逐渐脱离土地;而阿拉伯帝国崛起后,对于非穆斯林的农业税要高于穆斯林的农业税。
这样,在9世纪以后,犹太人就逐渐避免购置地产或在乡下独居,脱离了农业,成为城市居民,以经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10到12世纪,是西欧城市复兴的历史时期。
起初,在近东及南欧,犹太人在手工业上非常活跃,他们在印染、丝织、刺绣、金银锻造、玻璃制造等行业成就突出。
犹太人染色和刺绣的纺织品在埃及和希腊以精良而驰名;南欧的犹太技工团体声势浩大,与基督徒技工竞争得颇为成功。
随着城市复兴的大规模发展,欧洲各国的手工业行会普遍设立,行会的行规非常严格,尤其是在入会时还必须举行一套基督教的宣誓仪式。
犹太人就被排斥在行会和社会主流之外,各种手工业经营被有效地阻止了。
犹太人也广泛地从事商业活动,欧洲各城镇、80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3期各地集市和市场都有犹太商人的身影。
国际贸易则是犹太人的专长,他们利用散居各地的优势,成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国家之间、欧洲与亚洲之间、斯拉夫东欧与西方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联系人。
然而十字军东征以后,欧洲和东方的通道被打通了,基督徒商人日益崛起,逐渐控制了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贸易,犹太人在商业领域的领导地位也逐渐结束。
甚至在十字军东征以前,威尼斯就禁止其商船运载犹太商人。
其后汉萨同盟②也禁止北海及波罗的海各港口与犹太人贸易。
此后,多数犹太商业都被限制在各国国内,而即使在这样狭窄的范围内,也有禁止犹太人经营各种买卖的法律限制。
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工商业的日益扩展,使资金融通成为必须。
愈来愈多在商业领域受到排挤的犹太人不得不转而从事金融放贷业。
由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禁止其教徒放贷取息,而犹太教禁止犹太人之间借贷取利息,对于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则不受限制;于是欧洲社会各阶层均向犹太人贷款。
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因为贫困,对犹太放债人的仇恨与日俱增,为了泄愤,各地经常爆发虐杀犹太人的事件。
这样,“犹太人是经济的攫取者”,“犹太人是无生产能力的寄生虫”就成为基督教世界对犹太人的又一种普遍偏见。
莎士比亚笔下的犹太放贷人“夏洛克”的形象在欧洲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夏洛克”一词几乎就等同于犹太人。
事实上,莎士比亚创作这部戏剧时,犹太人已经被驱逐出英国三百多年了,而犹太人“恶毒”的形象还被刻画得这么惟妙惟肖,可见反犹主义在英国的影响之深远。
后来犹太启蒙思想家摩西·门德尔松公正地抗议道:“他们捆绑了我们的双手,然后抱怨说我们没有利用双手去劳作。
”[5]13世纪时,基督教会放宽了限制,基督徒银行家介入了这一行业,不久就在财富和经营范围方面超过了犹太人,犹太高利贷没落于银行业的发展之中。
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在经济上还常常被以种种理由敲诈勒索。
犹太人在欧洲各地居住,总要用数额可观的金钱和缴纳特殊的纳税额才能换得在当地的一席安身之所。
“他们得缴交名目繁多的人头税、保护税、特别税、通行税、结婚税、生产税、葬礼税甚至祈祷税,以及不计其数的规费和捐赠以换取基督徒统治者恩准居留的许可。
”[6](p.43)而西欧各国还常常发生驱逐犹太人的事件,一方面是为了憎恨和报复,另一方面则可大量掠夺犹太人的财富。
例如在法国,周旋于众多贪婪的王侯贵族之间的犹太人“经常被以各种名目起诉,判处高额罚款,或被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直到他们缴纳了巨款后,才被赐予特赦的名义再度召回。
”[7](pp.114-119)欧洲的一些国王为了收买人心,还经常下令强迫犹太人免除向基督徒贷款的部分利息。
犹太人的财富也往往成为统治者充实国库和满足个人利益的手段。
例如12世纪中叶英国规定犹太人高利贷的每笔贷款都必须向“犹太人财政局”登记,并收取10%的手续费,而犹太人遗产的1/3必须上交给国王金库[8](pp.5-7)。
三、犹太人与基督教世界的社会隔膜犹太人长期以来饱受层层的束缚与打击,时常居无定所,被视为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