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4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教材上两套数据均列出。在比较半径大小和讨论变化规律 时,多采用 Pauling 半径 。
2020/4/24
4.1.3 离子特征
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a ) 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层增加,具有相同电荷数的离子半径增加。 Li + < Na + < K + < Rb + < Cs + F- < Cl- < Br- < I-
2020/4/24
4.1.4 离子晶体
硬度高 延展性差
因离子键强度大,所以硬度高 。但受到外力冲击时,易发生位错, 导致破碎 。
F
+-+-+-+- -+-+-+-+
位 错 +-+-+-+- -+-+-+-+
受力时发生错位,使正正离子相切,负负离子相切,彼此排斥,离子键失去 作用,故离子晶体无延展性 。如 CaCO3 可 用于雕刻,而不可用于锻造,即 不具有延展性 。
2020/4/24
基本内容和重点要求
4.1 离子键理论 4.2 共价键理论 4.3 金属键理论 4.4 分子间作用力
理解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及σ键和π键的区别;
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并说明一些分子的构型;掌握分
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同核双原子分子和异核双原子分子
的分子轨道式及能级图;掌握分子的极化,分子间力及氢键
(1)共价键的本质
E
计算表明,若两个 1s 电子以相同自 0
旋的方式靠近,则r 越小,V 越大。
此时,不形成化学键。 如图中上方
红色曲线所示,能量不降低 。
-D
ro
R
2020/4/24
4.2.1 价键理论
H2 中的化学键,可以认为是电子自旋相反成对,结果使体系的能量 降低 。
从电子云的观点考虑,可认为 H 的 1s 轨道在两核间重叠,使电子在 两核间出现的几率大,形成负电区。两核吸引核间负电区,使 2 个 H结 合在一起。
2020/4/24
4.1.2 离子键特点
(1)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引力
F
q1 q2 r2
q1 ,q2 分别为正负离子所带电量 , r 为正负离子的核间距离,F为静电引力。
(2)离子键没有方向性 与任何方向的电性不同的离子相吸引,所以无方向性
(3)离子键没有饱和性 只要是正负离子之间,则彼此吸引,即无饱和性。
2020/4/24
4.2 共价键理论 4.2.1 价键理论 4.2.2 杂化轨道理论 4.2.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2.4 分子轨道理论 4.2.5 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 4.2.6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2020/4/24
4.2.1 价键理论
1927年,德国化学家W.Heitler和F.London首先把量子力学用 于研究H2分子结构,后由美国L.Pauling发展,提出杂化轨道 法,建立了现代价键理论。
2. 易形成稳定离子
Na + 2s 2 2p 6,Cl- 3s 2 3p 6 , 只转移少数的电子就达到稀有气体式稳定结构。
3. 形成离子键时释放能量多
Na ( s )
1
+
1/2 Cl 2 ( g )
=
NaCl (
s)
H = -410.9 kJ·mol-
在形成离子键时,以放热的形式,释放较多的能量。
d ) 负离子半径一般较大;正离子半径一般较小 。
e ) 周期表中对角线上,左上的元素和右下的元素的离子半径 相近 。
2020/4/24
4.1.4 离子晶体
(1) 离子晶体的特性 构造:正负离子在空间呈规则排列,具有周期性。
➢ 阴离子:大球,密堆积,形成空隙。
➢ 阳离子:小球,填充空隙。
➢ 规则:阴阳离子相互接触稳定;配位数大,稳定。
定义---互相远离的气态正、负离子结合生成1 mol 离
子晶体时所释放的能量,用 U 表示。
Na + ( g ) + Cl- ( g ) = NaCl ( s )
U = -△rHm ø
晶格能 U 越大,则形成离子键得到离子晶体时放出
的能量越多,离子键越强。
晶格能测定:玻恩 -哈伯循环 ( Born - Haber Circulation ) Born 和 Haber 设计了一个热力学循环过程,从已知 的热力学数据出发,利用Hess定律计算晶格能。
等 2020/4/24
返回
4.1 离子键理论
4.1.1 离子键的形成 4.1.2 离子键特点 4.1.3 离子特征 4.1.4 离子晶体 4.1.5 晶格能
2020/4/24
返回
4.1.1 离子键的形成
1916 年德国科学家 Kossel ( 科塞尔 ) 提出离子键理论 ❖ 电负性相差大的金属和非金属原子相遇时,有达到稳定结构倾向,容
2020/4/24
4.2.1 价键理论
(3)共价键的特点 (a)结合力的大小决定于共用电子的数目和重叠方式 (b)共用电子对在两核间几率密度最大 (c)具有饱和性 (d)具有方向性 (e)共价键具有不同的键型
2020/4/24
4.2.1 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
共价键的数目由原子中单电子数决定,包括原有的和激发而生成的。 例如氧有两个单电子,H 有一个单电子,所以结合成水分子时,只 能形成 2 个共价键。C 最多能与 4 个 H 形成共价键。原子中单电 子数决定了共价键的数目。即为共价键的饱和性。 各原子轨道在空间分布方向是固定的,为了满足轨道的最大 程度重叠,原子间成的共价键,当然要具有方向性。
2020/4/24
4.1.4 离子晶体
(2)离子晶体的类型
AB型离子化合物的三种晶体结 构类型
)a(CsCl型晶体
属简单立方晶格
配位比8 ‫ ׃‬8 晶胞中离子的个数:
个1 :+Cs
个 1 = )1/8(8 :‾
Cl
(a)
2020/4/24
4.1.4 离子晶体
)b(NaCl型晶体 属立方面心晶格
n Cl(3s23p5) n Cl-(3s23p6)↗
❖原子间发生电子的转移,形成正、负离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
学键称为离子键。
❖ 生成离子键的条件是原子间电负性差较大,一般大于2. 0左右,由离子 键形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卤素化合物
2020/4/24
4.1.1 离子键的形成
(4)键的离子性与元素的电负性有关
X > 1.7,发生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 X < 1.7,不发生电子转移,形成共价键。
2020/4/Βιβλιοθήκη 44.1.3 离子特征(1)离子的电荷 电荷高,离子键强
(2)离子的电子层构型 正离子的电子层构型大致有5种 (1) 2电子构型 (2) 8电子构型 (3) 18电子构型 (4)(18+2)电子构型 (5) 8 — 18电子构型
1/2D
I Na (g) + Cl (g)
2020/4/24
4.1.5 晶格能
2. 影响晶格能的因素 ① 离子的电荷(晶体类型相同时)
Z↑,U↑ 例:U(NaCl)<U(MgO) ② 离子的半径(晶体类型相同时)
R↑,U↓ 例:U(MgO)>U(CaO) ③ 晶体的结构类型 ④ 离子电子层结构类型
就意味着形成了离子键。 r0 和键长有关,而 V 和键能 有关。
2020/4/24
4.1.1 离子键的形成
离子键的形成条件 1. 元素的电负性差比较大
X > 1.7,发生电子转移,产生正、负离子,形成离子键;
X < 1.7,不发生电子转移,形成共价键。(X > 1.7 ,实际 上是指离子键的成分大于 50 %)
特点:熔点、沸点较高 正负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较强 硬度高 延展性差 因离子键强度大,所以硬度高 。但受
到外力冲击时,易发生位错,导致破碎 。
导电性 水溶液或熔融态通过离子的定向迁移而导电 无确定的分子量
NaCl 晶体是个大分子,晶体中无单独的 NaCl 分子存在。 NaCl 是化学式,因而 58.5 可以认为是式量,不是分子量 。
(2)成键的原理 (a) 电子配对原理
A、B两原子各有一个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它们可以互相配 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单键,这对电子为两个原子所共有。同理, 可形成共价双键、叁键等。如N2、H2O等。
(b) 能量最低原理 (c) 原子轨道对大重叠原理
成键时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尽可能按最大程度的重叠方式进行, 重叠越大,共价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成键原子轨道的重叠部 分波函数Ψ的符号必须相同。
配位比6 ‫ ׃‬6 晶胞中离子的个数:
个4=1+)1/12(4 :+Na
个 4 = )1/2(6 )1/8(8 :‾
Cl
)c(立方ZnS型 属立方面心晶格
晶胞中离子的个数:
配位比6 ‫ ׃‬6
个4=1+)1/12(4 :+2Zn
4 = )1/8(8 + )1/2( 6 :‾2
S
个 2020/4/24
2020/4/24
4.1.1 离子键的形成
r = r0 ,V 有极小值,此时体系 最稳定,表明形成离子键。
V
0
r < r0 ,当 r 减小时,V 急剧上升。 因为 Na+ 和 Cl- 彼此再接近时,电 Vr0
子云之间的斥力急剧增加,导致势能
r0
r
骤然上升。
因此,离子相互吸引,保持一定距离时,体系最稳定。这
2020/4/24
4.1.3 离子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