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11.7)

(整)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11.7)

1、什么是人,人有哪些属性,其本质是什么?答:从社会学角度看,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这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

首先,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

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

表现在:第一,人有肉体的需求。

包括食、性、休息等,第二,人有体力与智力,第三,人有遗传和变异。

人的自然属性不完全等同于动物,它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

其次,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人还具有社会属性。

其主要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为阶级性。

关系: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人的社会属性是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其中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有区别的,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特点,表现出对一切个人都独立的性质,不以某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个人也有自身的特点,每个个人都有自身物质和精神的不同需要。

(2)个人和社会虽然有区别,但二者并不相互独立,而是密不可分相互统一,主要体现在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互为因果上。

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研究人不能从孤立的个人出发,而必须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出发。

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离不开人这个主体,研究社会关系不能离开人的活动。

个人与社会又互为因果。

一方面,人的活动受到社会客观必然性支配,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的一切又都是人所创造的,由人来改变的。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西方学者有“社会唯实论”跟“社会唯名论”之争。

3、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02简答)?答:一般来说,社会学所表述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导生存技能,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懂得并掌握两方面的技能: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婴儿有衣食需要,但无医食本领,必须靠成人抚养,接受第一步的社会化。

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人不能一直依赖他人生活,他要通过劳动自谋生路,这就必须接受第二步教化,掌握职业技能。

第二,传递社会文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

价值观念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

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

第三,完善自我观念。

自我观念的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第四,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办事。

4、论述:社会化可以分为哪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化的过程)答: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从广义上说,由于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从狭义上说,人一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是青少年时期,人的社会化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的教化过程,这一过程也可以称为基本社会化过程,因为社会化的基本任务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人的个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基本形成和定型的。

由于人的生理。

心理发展的水平不同,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人的社会化可以分为如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少儿期的社会化。

少儿期一般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15岁。

这个时期还可以根据人的生理、心理上的差异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四个小阶段。

婴儿期是指从新生儿到三岁的阶段,由于婴儿生理机能尚不完备,因此社会化的任务是逐步建立动作和语言沟通方式,使他逐步接受社会信息,完成社会教化的准备工作。

幼儿期是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阶段是在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前,因此又称为学龄前期。

社会化的任务是通过扩大社会交往,大量感知自然和社会,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学习最基本的衣食技能和最基本的待人接物的规范,逐步形成一个特征和自我观念。

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一个人的学龄初期,这是儿童从幼儿园或家庭教育为主转入小学教育,这是少儿社会化过程中一次质的转变过程。

学龄中期,也称少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

少年在生理上已进入青春前期,性趋向成熟;心理上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世界观开始萌芽。

社会化的任务:增加知识,学习谋生的基本技能,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逐步完善自我观念。

(二)青年期的社会化青年期一般是指一个人从少儿期结束到30岁左右,青年期社会化是个人在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开始独立参与社会生活,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这个时期大体可分为青年前期和青年后期。

青年前期个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日臻成熟,世界观已初步形成,个人将逐渐摆脱学校和家庭的监护,走向独立的社会生活道路,成为更广阔的社会的一个正式成员。

青春后期,也是孔子所将的“而立”时期,这一时期个人面临多种选择:一是选择配偶,建立家庭;二是选择职业,建立事业;三是选择生活目标,建立信仰。

(青年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这种重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角色转变,即从被动者无责任者转变为主动者、有责任者等;其次是环境转变,如与社会的关系等,最后是文化转变,即从接受文化、储存文化转变为辨别文化、运用文化、更新文化。

)(三)中年期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不断学习社会文化以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变化的过程。

(四)老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一般是指一个人从跨出中年期到生命的终点。

老年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好与婚后的下一代之间的关系;适应离退休以后的生活;适应丧偶以后的生活等。

5、简述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答:社会的过程也是社会对其成员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因素就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全部环境,归纳起来可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主要方面的影响。

第一,家庭的影响,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他们首先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和学校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对少儿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学校的影响。

青年期的社会化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影响。

第三,社会的影响。

社会因素的影响是指除家庭、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对于个人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其主要施教者包括邻里社会、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等。

6、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的关系答:一方面,社会化使得生活在同一个民族、同一个阶级、同一个时代中的人的个性中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也即个性中都内在地包含了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共性的一面。

但社会化又不可能造成完全相同的个性,因为(1)个人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相同,(2)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3)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有能动的主观作用。

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独特个性,它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的有机统一过程。

7、什么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包含几方面的涵义?答:一般认为,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它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第一,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当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一定的社会地位时,他必然会扮演其相应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内在依据,第二,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首先,社会角色是一套行为规范,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做出了权利和义务两方面的规定;所有角色都具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都是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动态表现形式;个人的权利义务规范被称为“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其次,社会角色是一套行为期待,社会之所以要对特定社会地位的人作出行为模式的规定,就是希望他按照这套行为模式办事,这种希望被称为“行为期待”或“角色期望”;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都能表现出该地位应有的角色行为,如果他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他们所承担的角色就是不称职的。

第三,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另一方面,任何一种社会角色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人的多种社会角色是其多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第四,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社会共同体,而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共同体的基础;角色是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如果失去了这些角色,社会群体与组织也就不复存在。

8、社会角色的类型有哪些?答:第一,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将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所谓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性别、种族民族等角色。

所谓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即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一般一个人获得自致角色的过程是他不断学习和努力而向上流动的过程。

自致角色的获得也受到主观条件的制约。

第二,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社会角色的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所谓规定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如警察、法官等,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所谓开放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与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待而充当起角色;人们在扮演这类角色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当然开放性角色的开放程度也不是无限制的,是受一定社会规范制约的。

第三,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所谓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功利性角色扮演成功与否的标准是能否实现效益目标;这类角色如商人、企业家等。

所谓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教师医生等;往往这些角色的目的是出于这些角色对自己事业有强烈的爱好和追求,并不是着眼于经济报酬;当然这并不否定表现性角色的扮演者获得个人正当利益。

9、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需要经过哪些阶段?答:任何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也叫角色期望,它是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首先遇到的就是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角色期待作为一种社会观念,他能影响一个人的角色行为,为了更好的扮演社会角色,人们应尽可能正确地了解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要求与期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