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用社交礼仪[1]

实用社交礼仪[1]


鸣放17响、15响等,是欢迎更低一级的外宾。鸣放
礼炮都是单数。
实用社交礼仪[1]
语言(书面、口头) 行为表情
服饰器物
礼仪的三大基 本要素
实用社交礼仪[1]
礼貌、礼节、礼仪
1
•礼貌——抽 象的、概括的 理念
2
•礼节—— 具体的、个 别的行为
3
礼仪——系列 化、程式化的 礼节规范和约 定俗成的礼节 程序
实用社交礼仪[1]
v 职称性称呼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直接以 其职称相称。 以职称相称,下列三种情况较为常见。 (1)仅称职称。例如:“教授”、“律师”、“工程师”, 等等。 (2)在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钱编审”、“孙研究 员”。有时,这种称呼也可加以约定俗成的简化,例如, “吴工程师”简称为“吴工”。但使用简称应以不发生误会, 歧义为限。 (3)在职称前加上姓名,它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例如: “安文教授”、“杜锦华主任医师”、“郭雷主任编辑”, 等等。
实用社交礼仪[1]
v 学衔性称呼 工作中,以学衔作为称呼,可增加其权威性,有助 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气氛。 称呼学衔,也有四种情况使用最多。它们分别是: (1)仅称学衔。例如:“博士”。 (2)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杨博士”。 (3)在学衔前加上姓名,例如:“劳静博士”。 (4)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其后 加上姓名。例如:“史学博士周燕”、“工学硕士 郑伟”,“法学学士李丽珍”,等等。此种称呼最 为正式。
❖ 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是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的桥梁。 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即教养。
实用社交礼仪[1]
v 礼炮最早源于英国海军。当时,英国最大战舰装有21 门大炮,全部放空便是最高礼节。这就是21响礼炮的 来历。其次19门炮,19响便是次一点的礼节了。 1875年,美国人从英国那里学来这种方法,正式采用 放礼炮的礼节,后来便风行世界,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实用社交礼仪[1]
第二章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
一、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 礼仪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礼仪”是原始人为祭祀天地神明,保佑风 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免灾而 举行的一项敬神拜祖的仪式。
实用社交礼仪[1]
二、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一)奴隶社会:礼仪正式形成。
所形成的律己、敬人的 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
电话
地位高者先挂
电梯
引导客人行进 内侧高于外侧,前方高于后方
介绍顺序
先主后宾 介绍地位低者 给地位高者
实用社交礼仪[1]
2、礼节
•礼节是礼貌 的规范化行 为及具体表 现形式,它 具有一定的 强制性。
礼节是人们在 交际场合中, 相互问候、致 意、祝愿、慰 问以及给与必 要的协助与照 料的规则与惯 用形式。
实用社交礼仪[1]
明、清二朝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封建礼仪, 并有所发展,家庭礼制更进一步严明, 将人的行为限制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范畴,从 而使封建礼仪更加完善。
实用社交礼仪[1]
第二节 现代礼仪
一、什么是现代礼仪 现代礼仪是指现代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
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即可以单指 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某种仪式,又可 以泛指为人们交往的礼节、礼貌。
特征: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期。将人们的 行为纳入了封建道德的轨道,形成了以儒 家学派为主导的正统的封建礼教。礼仪在 这一时期成为了制约人们思想自由的精神 枷锁。
实用社交礼仪[1]
宋代将封建礼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形式: 出现了以程颢、程颐和朱熹理学为代表的理论。
“三从四德”成为妇女的道德礼标准。三从是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是“妇德”“妇言”“妇 容”“妇功”。 特点:“家教”兴盛,道德和行为规范是这一时期封建礼教 强调的中心。
1.遵守公德 即公共道德。直接反映出一个社会公民的礼节、
礼貌、道德修养程度和水准。 包括(1)爱护公物(2)遵守公共秩序
(3)救死扶伤(4)尊重老人妇女 (5)爱护儿童(6)在邪恶面前主持正义 (7)爱护、保护动物。
实用社交礼仪[1]
尊重的原则
“三A”规则 v 第一个A(accept)接受对方。 v 第二个A(attention)重视对方。 v 第三个A(admire)赞美对方。
3称呼展示着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地位差异
在学校里一般都使用哪些称呼
学长,学姐,×老师, ×教授, ×院长, ×书记, ×主任
一般来说,有职位称呼职位,有职称称呼职称,把握不住就称×老
师。
实用社交礼仪[1]
v 职务性称呼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 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 (1)仅称职务。例如:“部长”、“经理”、“主任”, 等等。 (2)职务之前加上姓氏。例如:“周总理”、“隋处长”、 “马委员”,等等。 (3)职务之前加上姓名,仅适用极其正式的场合。例如: “胡锦涛主席”等。
实用社交礼仪
2020/11/17
实用社交礼仪[1]
不学礼 无以立
礼,身之干也;敬, 身之基也。
——《左传》
实用社交礼仪[1]
治国安邦之本
道 之 以 德, 齐 之 以 礼。
礼,经国家,定社稷, 序人民,利后嗣者 也。——《左传》
国尚礼则国昌, 家尚礼则家大, 身有礼则身修, 心有礼则心泰。
——明人颜元
v
我国开国大典时用54门大炮,齐放28响,表示当
时第一届政协有45个政治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约代
表,共54个方面的人士。28响则是建国时正值中国共
产党成立28周年。
v
在外交方面,礼炮是每遇贵宾到来,鸣放礼炮
表示敬意,是国际上惯用的外交礼节。
最高礼遇。鸣放19响,是欢迎部长将军一级的外宾。
实用社交礼仪[1]
v 姓名性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 其具体方法有三种: (1)直呼姓名。 (2)只呼其姓,不称其名,但要在它前面加上 “老”、“大”、“小”。 (3)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 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之时。在亲友、 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力资源。
实用社交礼仪[1]
交流式的自我介绍 问:“您好,我叫张强,我在蓝天公司上班。我是李波的 老乡,都是江西人。” 答:“您好,我叫王朝,是李波的同事,也在北京大学管 理系,我教电子商务。”
礼仪式的自我介绍 “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叫张强,我是蓝天公司的销售经 理。 我代表本公司热烈欢迎大家光临我们的展览会,希望大 家……。”
实用社交礼仪[1]
二、现代礼仪的特征
(一)国际性 在讲文明、懂礼貌、相互尊重原则的基础
上形成了完善的礼节形式。 (二)民族性
作为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有明显的民族 差异性。 (三)继承性
一旦形成,通常会长期沿袭、经久不衰。 (四)时代性
实用社交礼仪[1]
三、现代礼仪应遵循的原则
(一)“尊重”原则 (二)“遵守”原则
实用社交礼仪[1]
基本概念—“三礼”
1、礼貌 2、礼节 3、礼仪
实用社交礼仪[1]
1、礼貌
礼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 合,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① 公共场所最起码的行为准则



② 人际交往中表示友善的言行


③ 私生活中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
实用社交礼仪[1]
规范性原则
v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
实用社交礼仪[1]
礼仪的一般理念
礼 尊重的原则 仪 规范性原则
礼仪的核心
尊重为本的原则和理念 体现在礼仪规范的方方 面面。
实用社交礼仪[1]
第一章 礼仪的内涵
一、礼仪的涵义 “礼仪”一词若分开来讲,是有不同
含义的,“礼”是指礼节和礼貌,“仪” 是指仪表、仪容和仪态。这两个词合在一 起,其含义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
实用社交礼仪[1]
礼节与礼貌的关系
•礼节与礼貌 的关系是相 辅相成的。
关系
• 只知礼节不懂礼貌, 充其量只是客套;
想讲礼貌却不懂礼 节,往往容易失礼。
实用社交礼仪[1]
3、礼仪
❖ 礼仪是一系列特定的礼节的集合。如仪表礼仪、服 饰礼仪、仪式礼仪、生活礼仪、社交礼仪等。
❖ 礼仪是在较大、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礼貌和尊重 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具体表现为礼遇规格、礼宾次 序和程序化的运作模式等。
实用社交礼仪[1]
称呼的禁忌
1 忌用绰号作为称呼
王麻子,四眼妹,李秃子……
2 忌用庸俗性的称呼
兄弟,哥们
3 忌滥用行业性的称呼
“老板”
4 忌滥用地域性的称呼 “爱人”
周总理在外称呼邓颖超同志都是“我的妻子”,外国人分不清“爱人”(Lover)与“情 人”(sweetheart)有何区别,且“爱人”未必为夫妻;“夫人”(madam)则是对第 三者的专称;只有“妻子”(wife)的含义最清楚,不会引起误解。
实用社交礼仪[1]
三、介绍
介绍自己 (1)掌握时机 (2)简明扼要 (3)内容有别{泛泛之交,意欲结交} 介绍他人 (1)介绍的顺序 (2)介绍的内容 介绍集体
实用社交礼仪[1]
常见的几种自我介绍
v 应酬式的自我介绍 v 问:“您好,我叫张强。” v 答:“您好,我是李波。”
v
v 工作式的自我介绍 v 问:“您好,我叫张强,是蓝天公司的销售经理。” v 答:“您好,我叫李波,我在北京大学管理系教人
形式: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专门 定了系统完备的礼的形式和制度。 如:周代《周礼》、 《仪礼》、《礼记》 “礼学三著作。“礼仪三百”“威仪三
千”。
实用社交礼仪[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