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观园里的语言交际艺术(发)

大观园里的语言交际艺术(发)

大观园里的语言交际艺术张莹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交流信息越来越重要。

而在各种信息交流形式中,语言交流是最生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言语得体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人们相互交流的基础,是现代智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修辞学是概括和总结言语得体的原则和规律的科学,是言语得体学。

学好语法学为了把话说准:学好修辞学为了把话说好。

西方当代修辞学已把修辞扩展为人们运用话语促使他人形成一定的态度或引发一定的行为的交际行为。

一种语境行为、符合行为、互动行为、社会行为、策略行为和一个由说写者和听读者参与的交际过程。

有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修辞学,它纯系舶来品”。

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缺乏根据的。

殊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言语交际艺术。

当我们再次翻开千古名著《红楼梦》时,依稀可见,栩栩如生的众多言语交际艺术家向我们走来。

大观园中的每个角落无不蕴藏着关于语言交际的智慧和思想。

利用修辞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大观园中的智慧和思想就会为已所用。

研究得体性原则的内涵是建立言语得体学的关键和基础。

合礼、合位、合俗、合境是得体性原则其中的四大要素,让我们走进大观园,围绕这四点展开探索,问题便能迎仞而解。

克已复礼,巧夺人心——合礼“与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其它制度对语言有一定的制约性。

为了适应这些不同的制度,言语表达者也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表达。

”社会政治制度及其它相关的制度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礼法。

整句话的主旨便是言语表达必须合礼,“合礼”是言语得体性原则的重要内容。

儒家大师荀子更明确的指出“不能智而无法”。

聪明才智必须遵循一定的礼法。

中国长久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素来重礼、统治者也视礼法为立国之本,在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尊称语、谦语。

他们也被人们认为是体现礼貌的原则重要标准之一。

伊朗的修辞学家昂苏尔乌斯说道:“人讲话要注意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每当讲一件事,要尽量讲动听、得体,以便讲清楚又不失礼貌。

在我国,传统的辈份观念长期存在。

如果目无尊长,说出来的话没有长幼之分,不讲礼貌,这样的话语不仅不能促使他人形成一定的态度或引发一定的行为,反而会起反作用。

贾琏明仗着贾母素昔疼他们,故逞强与凤姐闹了起来。

乜斜着眼说:“都是老太太惯的他,他才敢这么着,连我也骂起来了!”这句话带有指斥的口气。

在长幼有别的社会里,只能长辈指责晚辈,而不能晚辈训斥长辈,这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

贾琏本想求贾母惩罚王熙凤,谁知言语不合礼,没有达到双方互动的交际效果,反而惹人讨厌。

礼法是一个社会上层建筑的表现,社会不同,礼法也就不同。

几千年的宗法等级制度,使我国的礼法也发生了改变。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至高无上,天下就是国家。

在“三纲五常”中,君臣之别为重要的礼法。

篇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亲父母天伦之乐,宝玉呈才藻”中,元妃被选为贵妃后。

贾政私底下拜见元春时,本来贾政是元春的父亲,理应遵循长幼之别,但在重重的封建道德礼法规矩的压制下不得不抛弃长幼之别,含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

岂意得征凤鸾之端。

今贵人上赐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待上,庶不负上头眷顾隆恩也。

这段话语表面看并不得体。

但如果把它放在封建社会礼法教条中,又是十分得体的。

反映了交际双方的上下级关系,体现了不同的层次。

放眼纵观,无论是大观园,还是在现代社会,无数事例都证明“无礼”寸步难行。

“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合礼是畅行千里的通行证,遵礼是化天蛰为平原的有力途径。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合位“在双向交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认清并摆正自己的位置,了解对方的谈话目的,注意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这是做到口语表达得体,交谈成功的关键”。

由此而知,角色语言是角色行为中最活跃,最突出的部分。

一个人说话首先必须符合他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

即言语得体性的原则之二——合位。

小孩一口成人腔,会令人感到可笑或引起交谈者的反感;而大人说小孩腔,也会令人讨厌。

向一个农村妇女要二氧化碳,肯定碰钉子。

在大观园中奴婢与主子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不仅在经济、地位,而且在说话时也必须紧遵自己的身份,不能滥说。

“一个是心比天高的晴雯”,“一个是温和圆滑的袭人”两个人都是宝玉的大丫头都受雇于贾母。

为什么这两个丫头的结局会大相径庭呢!“人际交往实质上也就是角色行为的互动,这种角色行为的互动,往往表现为角色言语的流动和推动。

”所以,让我们来试着比较睛雯和王夫人的对话与袭人和王夫人的对话,就可以得出答案。

袭人温和圆滑,在与王夫人的对话中,时刻紧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说道:“今日大胆在太太跟道说句冒撞话,论理……”,“太太别生气,我才敢说”,“二爷是太太养的,太太岂不心疼,就是我们做下人的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造化了。

要这样起来,连平安也都不了,哪一日哪一时,我不劝二爷,只是再劝不醒。

偏偏那些人又肯亲近他,也怨不得他这样。

如今我们劝的倒不好了。

今日,太太提起这话来,我还惦记着一件事,要来回太太,讨太太个主意。

只是怕太太疑心,不但我的话白说了,且连葬生之地都没有了。

”虽然袭人一直被王夫人庞爱,但她却能严格地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为。

她知道什么样的身份,说什么样的话。

她首先展示了“我们做下人的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造化了”和“连葬身之地也都没有了”的两难境地,并在两者之间选择了前者,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对主人的忠心。

其后,便充当间碟,向王夫人汇报对宝玉不利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的过错推向了“那些人”,这些话表达袭人认同主人所犯的错都是因为奴婢没有尽职尽责,应该替宝玉承担过失的想法,从而体现出袭人细心,忠心的品质。

符合奴婢的身份,非常得体,摄取了王夫人的欢心。

与此相反,晴雯心比天高,目下无尘。

对封建奴隶制度深恶痛疾,即使对宝玉也从未表现出低人一等的思想,所以,当王夫人质问晴雯时,晴雯回道“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起,好歹我不知,那就是袭人和麝月两个人的事,太太问他们。

”又道:我原是老太太的人……我原回过我笨,不能伏待,老太太骂我‘又不叫你管他的事,要伶俐的做什么’”。

“这些话本不错,但是由于一切谈话只有在双方心理相容,互相合作的气氛中,讯息才能有效传递。

当你直接接触话题,对方往往不会接受你的讯息,严重者公开拒绝交谈甚至羞辱你。

”而晴雯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所以当王夫人向晴雯提问题时,晴雯首先把责任推向别人,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于不顾。

这些话开始引起王夫人的反感,接着,晴雯又没有按照角色语言的社会规范性而建筑语言,再一次直接接触令对方反感的话,并把责任推向贾母用贾母来压制王夫人,引起对方的愤怒。

以致于被人赶出贾府悲惨死去。

走出大观园,我们便会发现在信息社会中,我们也要认识自己的身份,注意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

人只有充分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才能做谈吐得体。

看人说话随机应变——合境合境的境使是语境。

“所谓语境,指的是符合人物在特定处境,特定心情的语言环境。

“这句话告诉交际者,“交际语言由说话者借助特定的与题旨情境相适应的修辞手段以及特定的语词,传达交际的心声。

”只有当言语表达者所讲的话适应语境时,才能发话,不注意这一点,理不清思路,看不清对象,定不了话语基调,采用了不恰当的表达方式,都会影响交际效果。

这便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道理。

环境不同,心情不同,对象不同,往往人物语言的具体内容与表达形式也有所不同,大观园中的凤姐口齿伶俐,见风使舵。

当贾母拿出二十两银子来做东,给宝钗做生日时,凤姐却不使惯伎乖巧地去说些吹捧老祖宗,如何疼惜子孙之类的甜言蜜语,反而责怪贾母“主个够酒的够戏的呢!”“找出这霉烂时二十两银子来做东,意思还叫我赔上,偏偏装出一幅小气而犟嘴的样子”。

这体现了凤姐的话合乎语境而有高人一筹的本领:她讲的话表面上是指责贾母小气,实则为了逗贾母欢喜、辣味的指责中藏着甜味的奉承。

这是在特定环境(她可以弃权讨宠的大观园中)、特定时机(贾母与姐妹们开心凑趣的情况下)、对特定的对象(或无所事事喜欢有人逗趣调剂一下精神的贾母)所说的特殊语言,这番话是十分合乎此时此地的“语境”时。

除了要做到“话随境发”外,在言语交际中,表达者根据语境的变换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以适之。

语境的迁移,是随时发生的,要对付这种情形必须有敏锐的语境适应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表达能力。

这要求言语交际者要做到话随境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弃”语言交际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监测环境、分析语境和判断语境的变化的方向、程度、速度、使自己的言语与语境的变化保持同步,构筑和谐,“和谐天下”是言语交际的终级目的。

书中第三回,凤姐初见林黛玉,深知贾母对这个外孙女十分疼爱。

于是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今日才算看见了。

况且这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可怜我这妹妹的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话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通过表扬林妹妹“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

”既获得了林妹妹的好感又奉承了贾母,一箭双雕。

接着,又说“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了呢!”这句话深抚林黛玉失母的心灵。

同时,利用这句话,凤姐佯装表现出“对于林姑妈之死的悲痛。

谁知,贾母笑道:”我好了,又来招我快别再提了。

”熙凤听了立即知道贾母的用心。

于是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

这段话在贾母的面前道出,表现出他对林妹妹的疼爱,对贾母的尊重,对林姑妈的怀念,迎得众人心。

在这一场景中,凤姐的语言随着贾母的情绪而改变,细心的凤姐查觉林姑妈去世,林妹妹刚到贾府,老祖宗与林妹妹见面一定会触人伤情,大家都会沉浸于悲伤之中。

所以,她的言语必须合乎语境。

表达忧伤的情感,后又经贾母提醒,把重心转移于特定的对象林黛玉身上,对其问寒问暖,充分表现出随机应变的本领。

试想,如果凤姐的言语先喜后悲,交际效果一定会相反。

对环境所提供的时机,我们时刻不忘给予充分把握和巧妙利用。

同时与自己的个人状况巧妙结合,精心构思,达到言语得体。

入境问禁入乡随俗一合俗合俗,就是适合风俗。

“言语交际是文化心理上的呼应与沟通。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文化心理,不同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实际是历史传统,文化意识的长期积淀。

”“合俗才有文化心理上的响应与沟通,交流思想,互通信息。

”“入乡随俗”中的“随俗”就是合群,这们才能进行言语交际,言语的合群就是言语得体。

佛教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都处于主教地位,佛教思想已深入人心。

在贾府中“阿弥陀佛”是老祖宗的口头禅。

在这些太太们的意识里,佛可以普度众生,信佛则可以带来福寿延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