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2015年修订版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1、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P32、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学习理念P43、思想道德与法律P7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P84、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P5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P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P11 (“四个方面”战略布局)6、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P137、本课的学习内容P15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尚信念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P17-182、信念的含义与特征P183、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P20-214、大学生的历史使命P225、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P23-246、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P25-277、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P28-31(艰苦奋斗)8、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P32-339、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理想P34-35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1、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P37 (重视并崇尚精神生活)2、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P403、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P414、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P42-435、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P44-45 (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6、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P46-477、国的内涵P448、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P48-50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9、做忠诚的爱国者P52-56 (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P56)10、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P57-63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1、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具体理解P66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总是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
P663、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P664、人生观的主要内容P67-71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5、正确认识人生矛盾P71-736、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P73-76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P75 特征P76)7、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P778、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P78-799、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P79-8010、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811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P83☆※心理学(最后附上)1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P84-87四个原则: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竞争与合作的关系1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P87-881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P89-90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P92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P93-943、道德的历史发展P95 “曲折上升”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4、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P96-975、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P97-1006、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P100-101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问题上,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论两种错误观点,这两种观点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否定道德的历史进步性。
7、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P102-105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P106-107“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道德的渊源之一”8、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①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P108每段第一句话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P109-112③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P113-115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社会公德部分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P117-119 (特征)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P119-1203、自觉遵守社会公德P1214、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P121-122职业道德部分5、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P123-1246、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P125-1277、自觉遵守职业道德P127-128家庭美德部分8、恋爱、婚姻中的道德规范P129-1329、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P132-13510、弘扬家庭美德P135-136个人品德部分11、个人品德的定义、特点及作用P136-13712、加强个人道德修养P137-13813、追求崇高道德境界P139-140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1、法律的含义P1432、法律的本质和特征P144-1453、法律的产生与发展P145-146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P147-148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P148-1496、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P149-1507、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P150-152 (“依法办事”P152)8、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P153-1549、我国宪法确立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15510、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P156-15711、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P15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12、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诉讼法、非诉讼程序法)P162-163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及内容P164-16614、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P167-169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1、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P172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P174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P1754、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P176-177 国家宪法日:12月4日我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本质区别的体现四个方面P1775、依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四条)及其与人治思维的区别(四条)P178-1796、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P179-1827、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P183-1848、最终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P185-186 基本要求P187-188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意义)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1、法律权利及其特征P191-1922、法律权利的分类P192-1933、法律权利与人权相互关系P193-1944、法律义务:含义、履行的表现形式(两种)P194 特点(四点)P1955、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P196-1976、政治权利与义务(选举、表达、民主管理、监督)P198-2037、人身权利与义务(生命健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安全、通信自由)P205-2078、财产权利与义务(私有财产、继承)P2089、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劳动、休息、社会保障、物质帮助)P209-21110、宗教信仰文化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文化教育)P212-21411、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依法行使权力P215-216依法救济权利P216-217 尊重他人权利P218-219依法履行义务P220-22112、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兵役P22113、未能依法履行义务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民事、行政、刑事)P222结束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1、勤于学习、敏与求知,打下坚定的知识和理论功底;2、崇德修身、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3、明辨是非、坚定自励,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到择善固守、从容自信;4、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心理学一、心理概述1、心理的概念: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的内容:①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②个性心理:⑴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等;⑵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3、分类:①胆汁质:直率热情,果断勇敢;暴躁冲动,意感情用事;具有外倾性;②多血质:活泼好动,喜欢交往;灵活易适应环境,兴趣容易转移,做事粗枝大叶,具有外倾性;③粘液质:安静沉稳,喜欢沉思,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动作迟缓,比较刻板,具有内倾性;④抑郁质:认真仔细,责任心强,注重内心世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敏感,具有内倾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对个体:事业成功,身体健康,人际和谐,快乐生活;2、对社会: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个体的和谐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正常(IQ100左右);2、情绪良好:乐观稳定,反应适度,控制调节,高级情感;3、意志坚强:自主性,坚韧性,果断性;4、人际关系和谐:交往态度,交往能力;5、认知客观:自我意识正确偏执,死心眼,不灵活,自卑自恋(自我意识不健全);6、人格统一:超我,自我,本我;7、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协调。
民法一、民法概述1、定义: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
2、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
※3、民事主体包括公民和法人①公民(自然人)的概念:公民是指基于自然状态出生而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相对于法人而言)【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也可以成为我国的民事主体】②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条件: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二、民事权利能力(公民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1、概念:法律规定的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死亡或宣告死亡)。
※三、民事行为能力1、定义:公民以自己的行为参与(独立实施)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
2、划分:以年龄、智力状况划分为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满十八周岁,智力正常;16-18周岁的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18周岁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③无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下;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四、监护制度1、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需由其监护人代理其民事活动。
2、监护人的规定:父母、配偶或其他有监护能力的近亲属(或由民政部门承担)※※3、监护行为要求:代替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参与民事活动,保护其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4、监护人所做的危害被监护人权益的行为或对被监护人不利的行为都是无效的。
五、民事法律行为1、概念:指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而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2、成立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行为人意思表示要真实;③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3、无效民事行为:①行为人不合格;②一方以欺诈、欺骗等手段或乘人之危实施的使对方在违背其真实意思情况下所做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