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措施2身份证号:******************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食品安全监管已成为各国政府与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已搜集到约
2千万种食品污染资料,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同时,规定建设出了符合国家
要求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初步形成基本的、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框架。
对此,各
地需持续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视,并在管理过程中实行标准化作业,以
此保障食品监督制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效地遏制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
发生。
关键词: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化
引言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
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伴随着食品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扩大,食品安全已经成了全球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公共事件。
食源性疾病除了对人体生
命和健康的价值产生负面影响外,还对受影响国家的经济、贸易和工业有着消极
影响。
食源性疾病暴发造成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包括医疗和非医疗的费用,还
会导致生产力的损失、受牵连的制造商产生的费用,以及地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
全相关机构所产生的费用。
食品安全加工生产标准化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食
品安全加工生产标准化建设对食品安全监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食品安全及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现状
2015年,国家明确提出,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
实行“产控并举”,严格把关农田、餐桌、检验室等各个环节。
近年来,我国食
品安全质量形势持续好转。
2017年,共完成233,300项食品质量监督抽检,总体
合格率97.6%;其中,99.5%的婴儿配方奶粉合格率为99.5%,不合格的产品也以
标识的方式存在。
在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中,食品安全监管已经成为我国市场
监督管理局主要抓的重点工作,而在监管体制方面,各地都建立了一套长效的食
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同时,当地还需结合农批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食品
批发市场管理规范,逐步实现食品批发市场整洁化、超市化、智能化管理,由此
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力度,在全链条、全方位的标准化作业下,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进而真正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做好餐桌上的保障。
2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措施
2.1生产加工标准化
标准化加工是保证食品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工是食品
安全标准化的重要内容。
(1)生产车间的标准化管理。
生产场所必须远离污染源,卫生要符合相关规定。
(2)生产设备管理标准化。
生产设备在建造时要符
合国家标准,避免污染周边环境,生产设备要便于清洁和消毒,清理和消毒设备
要做到整个厂房的全覆盖。
直接加工或盛装食品的设备必须符合无毒、无污染、
耐腐蚀的标准。
食品加工人员须按照卫生防疫的标准进行选拔,无论是生产人员
还是管理人员都必须按期进行安全检查,避免因生产人员疾病增加食品安全的风险。
(3)生产流程标准化。
标准化生产工艺是保证食品质量的支撑,严格规范
的生产流程能保证并且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2.2配备人员、明确职责,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保健食品相关企业应当配备与企业规模、食品生产类别、质量安全风险等级、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并
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职责,建立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各层级员工的岗
位职责。
食品安全总监应独立履行保健食品安全管理职责,开展保健食品质量管
理工作,坚决、彻底地贯彻落实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规范,自觉组织并不
断优化、规范保健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此外,相关企业还应组织建立保健食
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文件,督促和落实保健食品各岗位的安全责任,结合企业的日
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监控企业人员健康管理、供应商管理、原辅料的进货查验
和检验、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点监控、出厂检验、追溯体系建设、投诉举报等相
关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其有效运行;全面汇总保健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召开
安全分析会,对产品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系统分析,查找并消除安全隐患。
领导
开展体系内审,促进保健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的建立;建立和完善保健食品出
厂后的运输环节安全管理;管理、督促、指导食品安全员等各级管理人员按职责
开展工作,并对各层级人员质量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法律法规进行
培训和考核。
通过制度的建设、职责的明确,建立健全保健食品的质量安全管理
体系,建立涵盖原辅料质量检验、采购物料进厂查验、产品生产过程工艺控制、
产品出厂检验、不合格品管理、产品追溯管理、不安全保健食品的召回、突发公
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物流仓储、风险防范以及产品跟踪服务等内容的质量安全管
理体系,将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延伸到全产业链,促进企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全面提升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安全防
控能力。
2.3加强食品安全检测
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避免市场中流入不合格、
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
①增加资金投入,维护仪器设备。
为提升食品安全检测水平,要增加资金投入,购置仪器设备,引进现代技术,保证检测的高效性与精准性。
结合仪器设备的类型和特点,分类制定维护保养方案,定期开展维护保养工作,及时发现与处理潜在的故障隐患,保持仪器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避免因运
行异常、故障隐患等影响到食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②灵活选择技术,
提升检测效率。
近年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类型显著增多,各类技术具有不同
的适用对象与优缺点,工作人员要灵活选用检测技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高效
获取精准的检测数据。
在选择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时,应充分考虑检测对象的特点、类型、技术操作的难度等因素,选择效率高、误差小、成本低的检测技术。
③加
强学习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食品安全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
可靠性与准确性,应加强人员技术能力建设,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检测队伍的专业
能力与职业素养。
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技术学习活动,向检测人员讲解新仪器的
操作要点及新技术的运用技巧,引导检测人员主动关注与学习前沿技术,将其灵
活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切实保证检测效率与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定期组
织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引导检测人员总结阶段性工作经验,共同探讨日常检测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不断创新检测思路与技术。
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引导检测人员明确自身承担的重要责任。
在日常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应严格执行相关制度的规定、规范,认真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避免因责任心不足出现粗心马虎的问题。
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迅速,食品质量安全愈发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先后修订并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并且明确各级政府要建立并健全符合当地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生产标准化建设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对标准化的认知程度,强化标准化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白红霞.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执法机制与路径[J].食品安全导
刊,2022(24):32-34.
[2]戴启凤.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食品安全导
刊,2022(18):1-3.
[3]解静伟.关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的探究及关键思路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1(25):10-11.
[4]张彩花.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1(3):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