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各局部结构及其功能。
〔2〕说出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主要区别。
2.能力目标〔1〕通过用正确的方法解剖和观察蚕豆和玉米种子,并会记录观察所见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比照蚕豆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进行根本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愿意与他人交流,认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肃和实事求是的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局部结构的功能。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胚的结构。
(2) 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
教学方法谈话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1) 课前 1—2 天,浸泡颗粒较大且完整的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并于上课前分发给每组学生浸软的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假设干粒。
(2) 材料用具:培养皿〔盛放种子〕、解剖刀〔或者刀片〕、解剖针、镊子、放大镜、稀释的碘液〔带滴管〕。
(3) 课前学生采集几种常见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以备课上使用。
(4) 玉米和豆豆种子结构图〔或者 CAI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先播放一段 Flash 动画:一粒种子萌发,逐渐长成一棵大树。
然后提出问题: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长成一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欣赏动画,知道绿色开花植物普通都是由种子发育的。
激发学习兴趣,唤起进行探索的欲望。
教学阶段引入课题展示种子观察蚕豆种子的实验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提问:不同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是否相同?强调:学生所采集的并不一定都是种子,有些是植物的果实。
提问:不同种子的结构是否也不相同?通过下面的观察实验,你会找到答案。
提示:在动手观察之前先阅读课本中的实验方法,了解有关问题。
让学生观察浸软的蚕豆种子。
学生往往因种子小且常见,只对实验操作感兴趣而忽略了对种子结构的细心观察,指出要进行探索研究,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步骤,不能急于一刀切开无目标地先睹为快。
提醒注意:观察种子结构的根本步骤是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
强调:蚕豆种子的子叶是 2 片,且肥厚,储存营养物质。
提问:被稀碘液染成蓝色的是种子的哪一局部?想一想,种子里贮藏着哪一种营养物质?课件展示蚕豆种子的结构示意图。
提问:玉米种子的结构和蚕豆种子的结构彻底一样吗?先让学生观察玉米种子的外形,再纵切开种子观察其结构要讲清玉米的种子实际是果实,即其果皮和种皮是紧紧贴在一起的,很难分开,应细心观察。
请几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采集的一些植物的种子,并介绍它们的名称。
通过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种子,了解种子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
启示思量,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实验 1:通过观察浸软的蚕豆种子,发现种子的外面包着一层种皮;然后剥下种皮,感觉种皮的顽强性,理解其功能。
实验 2:观察蚕豆种子的胚: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分开两个豆瓣〔否则易将两片子叶掰断〕,认识两个豆瓣即两片子叶,肥厚,储存营养物质。
提醒学生动作要轻,用放大镜观察两个豆瓣的连接局部,已钻出种皮的一端是胚根,另一端有两片幼叶的是胚牙,中间连接胚根及胚芽的是胚轴。
用镊子夹住胚根并轻轻抬起,观察清晰胚根、胚轴、胚芽与子叶的关系,明确与子叶相连的局部是胚轴,为以后种子萌发时子叶通过胚轴输送营养物质给胚根、胚芽打下根抵。
实验 3、在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稀碘液,观察哪局部被染成为了蓝色。
请一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的“作品〞,指出在子叶中贮藏有淀粉。
全班同学赋予评价,并评价自己的实验效果。
最后总结蚕豆种子的结构,并尝试画出所观察的种子的结构图。
实验: 1、按课本的图示,沿着隆起的一侧切开种子。
选与图中一致的那半粒种子,以利于学生结合图进行观察。
2、在切面上滴一滴黧的碘酒,在果皮和种皮之内呈蓝色的局部是胚乳,贮存营养物质〔淀粉是其中的一种,遇比拟小结、拓展教学目标:这里观察玉米的子叶是难点,为了指导学生观察清晰,可以自制一张剪贴图来讲胚各局部的位置关系,或者设计 CAI 课件,最后总结玉米种子的结构。
提问:通过观察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你发现两者之间有哪些异同之处?提问:1、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是否千差万别?种子的结构是否也千差万别?2、种子结构的主要局部是什么?课后思量:你知道我们平时吃的花生油来自种子的哪一局部?我们平时吃的大米和面粉又来自种子的哪一局部?你还知道我们平时的食物中有哪些是来自种子的营养物质?碘变蓝,所以胚乳呈蓝色〕;呈黄褐色的局部是胚。
3、用放大镜观察,还可以用解剖针轻轻地挑起胚的两端:靠上部的是胚芽;靠下部的是胚根;中间挑不动的是胚轴。
胚轴与一片大的子叶相连。
这片子叶紧紧贴在胚乳下面,呈薄片状,所以不储存营养物质。
最后总结玉米种子的结构,并尝试画出所观察的种子的结构图。
师生共同开列表比拟两者的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轴和胚根〕。
不同点〔子叶数目、有无胚乳、供胚发育的养料贮藏于何处〕小结: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千差万别,但它们的结构是根本相同的,都是种皮和胚。
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它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结构的主要局部。
互相协作,课外探索。
1.知识目标分析种子的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尝试探索外界条件与种子萌发的关系的实验,使学生掌握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种子的萌发的条件,形成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观念。
〔2〕参预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探索,交流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索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学方法谈话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学生:罐头瓶,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普通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实验。
教师:培养皿、滤纸或者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 30 粒菜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索;用 Flash 动画制作种子萌发条件的虚拟实验;制作现场配音《豆子的一辈子》的 Flash 动画。
教学过程:学习程序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全班分为几大小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光、土壤、自身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课下实验探索,并制作生物小报。
匡助分组,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斗胆创新由于这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第一个引导学生设计的实验,分组分因素实验有利于降低难度,增强探索的质量。
学习程序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诵读欣赏,思量问题,进入状态播放小学语文课文《一粒种子》,提出问题:“从生物学角度看文中描绘了种子的什么过程?〞使学生在一上课就进入兴奋的状态,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表达与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制的生物小报,交流探索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
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不成功的匡助分析原因,鼓励重做。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表达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总结结论讨论总结引导组织讨论在讨论中获得答案,实现学习自主性。
虚拟实验操作虚拟实验,并加以解说。
出示虚拟实验的多媒体课件。
能克服了真实实验中浮现花费时间长的缺点,又使得实验过程清晰明了,实验现象一目了然,还降低了各种客观因素造成实验失败的可能性。
问题提升信息小组出示采集的图片,问题,其他学生讨论作答。
组织、引导、参预。
由学生采集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实现学习自主性。
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分析案例出示案例、组织讨论。
实现课堂教学的 STS教育。
现场配音学生征对 Flash 动画《豆子的一辈子》组织配音。
播放动画,对学生的配音加以评价。
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外探索学生思量课外探索:1、《一粒种子》中描述了种子萌发的几种条件?你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2、请以“种子的梦想〞为题写一篇幻作文,体裁字数不限。
教师出示课外探究题,并加以适当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花粉粒萌发和双受精过程。
〔2〕说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植物繁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2〕通过学习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培养学生学探索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果实与种子形成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和描述果实、种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复习导入播放一组花卉的图片。
复习:花的结构。
一朵鲜花是如何形成一个果实的呢?二、新授〔一〕开花和传粉1、PPT:开花和传粉的概念2、播放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课件3、播放虫媒花和风媒花视频〔二〕花粉管的萌发、双受精1、播放花粉管萌发的动态图片2、播放动画:绿色植物双受精过程3、小组活动:演示、表达双受精过程〔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1、PPT 出示问题:〔1〕植物的果实包括哪几局部?〔2〕果实的各局部是由子房的什么结构发育而成的?2、小结:子房各局部发育的结果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思量,完成花的结构的拖动课件。
观看、比拟、思量观看、小组活动上台演示双受精过程讨论、交流设计意图复习相关知识,导入新课了解传粉的方式了解异花传粉的传粉媒介了解花粉管萌发和双受精过程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图与文字转换表达的能力。
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探索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营养繁殖的概念〔2〕了解组织培养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够摹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者压条等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的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
〔2〕参预嫁接、扦插或者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教学重点:营养繁殖的概念教学难点:组织培养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 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这是 哪一种繁殖方式?〞 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 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观察课本图 20-2 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讨论:〔1〕在这几种植物中,长出新芽和 不定根的局部各是哪一种营养器官? 〔2〕在日常生活中,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 以通过营养器官繁殖后代?〔3〕利用什么方法, 能够使一株月季植株 上开出几种颜色的花?播放录相: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 学生活动学生思量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