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解读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教师掌握和运用。
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让教师少走弯路,缩短课堂“临帖”的周期,从而为打造特色高效课堂服务。
一、“五步三查”基本模式结构说明
“五步”: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独学;2.第二步:对学、群学;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5.第五步: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
三查:课堂上的三次学情调查
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2.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3.三查:在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
二、“五步三查”基本模式详解
第一步:独学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1.检查反馈。
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
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导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
2.新课导入。
导入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它“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所以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
系统等方面。
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独学。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
4.第一次学情调查。
独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巡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对导学案独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即基础类题目),并据此确定独学的时间,适时转入下一步学习。
这也就是“三查”中的第一次学情调查。
第二步:对学、群学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首先通过同质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
并藉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1.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
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
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
“问题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易错点;“互动性”是针对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
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创生性”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
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
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
一堂课缺乏动态生成性,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
也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狂欢”。
2.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内容的层次不同。
小展示是由小组长组织的在组内进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大展示是全班范围内由教师组织的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制在本环节将得以展示,大展示过程中力求达到课堂的动态生成效果,同时,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展示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3.第二次学情调查。
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
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回到座位整理导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1.学案整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
导学案整理一
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达标测评。
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
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
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
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3.第三次学情调查。
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进行的是第三次学情调查,教师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回到座位整理导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1.学案整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
导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达标测评。
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
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
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
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3.第三次学情调查。
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进行的是第三次学情调查,教师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四、几点说明
1.要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文本。
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和综合把握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导学、导练、导结。
在高效课堂上,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了关键作用。
因此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注重学习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导学,分层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2.“五步三查”基本模式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共性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学科、课型、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和课堂环节上会略有调整。
比如,课型如果是单元巩固提升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转向侧重于“练”,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强化新课教学时学生的易错点,在课堂环节上就要侧重展示和达标反
馈,从而才能达到“单元清,人人清”。
如果是预习课型,就可以侧重于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
3.各环节时间安排问题。
由于学科、课型、学习内容难易度和学情不同,各环节时间不可能去统一确定。
只能作一般性预设,就一课时的内容而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2分钟;独学—10 分钟;对学、群学—5分钟;展示(含小展示、大展示及准备时间)—15分钟;整理学案、达标测评—8分钟。
但往往独学可以是在课前自主自习课进行,课上以其他环节为主,这样各环节时间就要适当调整.五步三查基本模式就五个步骤的时间来讲,教师可以根据学情作提前预设,但是在课堂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三查”来实际把握学情,从而对时间做出适当的调整。
4.“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
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作为三个课型,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
5.高效课堂的课堂管理与评价,由原来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
这里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说高效课堂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它是个系统工程,带来了理念、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文化等一些列的改革。
所以要求老师要在“做中学”,在“学中研”,在“研中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