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运用事实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历史观,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以及马哲与中国化成果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学习哲学兴趣,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基本内容【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知识回顾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学生回忆、回答(略)。
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出本节课知识——马哲。
讲授新课:请大家结合课本18-20页的知识,思考下面的问题:思考:时代产生了哲学。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哲产生于19世纪中叶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科学的发展和哲学史上的既有理论成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本、思考,探讨之后,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总结出一、马哲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产生的?)1、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从19世界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2、自然科学基础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推翻了牛顿“宇宙不变”和“上帝第一推动”的观念;赖尔的地质理论证明了地球也有一个演化的历史。
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
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正是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才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
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但万能的体系却窒息了辩证法。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
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
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
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知识回顾2:1、哲学史上相互斗争的“两个对子”是指什么?2、唯物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哪些基本形态?他们局的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二、马哲的基本特征这部分知识主要是老师分析讲解。
从哲学上两个相互斗争的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的区分中得出马哲的第一个基本特征;通过对以往旧哲学局限性的分析得出马哲的第二个基本特征。
(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两个统一:1、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从而结束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古代科学中曾有过自发的结合,在近代二者却处在分离状态,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而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
由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从而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一切旧哲学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企图用唯物主义解释社会历史,但它不理解劳动、实践的历史作用,因而最终陷入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3、(从作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
它的科学性,集中表现为“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它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显示了它极大的创新功能和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来源自于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原理、每一观点,都是实践的总结。
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认为惟有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科学的理论;也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革命性。
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革命的、批判的。
它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根本任务,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是广泛地掌握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越是化为广大群众的革命实践,就越是呈现出它的彻底的革命性。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才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4、实践的观点在马哲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实践性。
马克思在人与世界关系上,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在历史观中,把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提醒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实践性提醒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过渡)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开放性的科学理论,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重大理论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
这些理论成果的相继形成,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而且指导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展示表格,让学生参照课本22-23页内容完成这些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老师对科学发展观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说明。
课堂小结: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两个统一:(2)(从作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堂练习:(略)【课后反思】这节课在以下方面我觉得考虑欠缺。
比如:(1)因为讲授的内容是哲学第三课《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对于高二刚刚接触哲学还没入门的学生而言,针对第一部分知识马哲产生的条件所设置的问题太大太长,如果备课时再多一点时间思考一下,我想我就不会这样设计了,当时也觉得这里有些问题,但来不及细想;(2)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的问题,其实我觉得长流中学的高中生素质还是很好的,通过眼神交流就可以感受得到,所以课堂气氛沉闷,应该是我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
(3)教学环节不紧密加上老师对整节课的把握生疏,整节课的感觉就是——很纠结,很难受,憋得慌。
没有充分调动好学生积极性和热情,是一堂枯燥沉闷的课。
这堂课带给我的思考是知识理论类型的课堂,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这样的课堂在教学中主要应以引导为主,通过师生的共同协作来学习课本的知识点,在重难点部分要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着重细讲,帮助学生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