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
(3)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4)了解不同颜料混合后得到另一种颜色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揭开光的颜色之迷。
(2)探究色光的温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演示实验,体验透明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1、光的色散现象。
2、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3、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
4、光的色散实验演示。
5、光的三原色的混合实验演示。
6、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因素的演示实验。
7、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1、教师演示实验:水槽、平面镜、三棱镜、铁架台、光屏、红色玻璃、蓝色玻璃、红纸、绿纸。
2、学生分组实验:放大镜,彩色电视机,一盒颜料,红色,绿色,蓝色的透明胶片。
●教学过程(一)预学过渡语:沿着水雾的方向我们会看到一条美丽的人造彩虹,绚烂的色彩是如何出现的?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我们的新课之旅。
首先,请同学们1、阅读教材第51页“色散”,完成下列问题:(1)太阳光通过一个三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光带上色光的排列顺序依次是,这种现象叫光的。
(2)彩虹是太阳光传播过程中被空中水滴而产生的。
2、阅读教材第52页“色光的混合”,完成下列问题:色光的三原色为、、。
3、阅读教材第52-53页“物体的颜色”,完成下列问题:(1)颜料的三原色、、。
(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决定的。
(二)探究与精导过渡语:不管是美丽的人造彩虹还是雨后的彩虹,这些美丽的色彩都是太阳光的颜色,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五光十色,这些美丽色彩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点1 色散动手做课本51页“演示色散”,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屏上又能看到什么?完成下列问题:(1)白光通过棱镜后,(填“改变”或“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
(2)当彩色光带通过另一棱镜我们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会聚成。
结论:(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形成。
(2)白光(填“是”或“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光的色散原理:。
【教学训练】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A、雨后彩虹B、水中的月亮C、黑板反光D、小孔成像教学点2 色光的混合1、彩色电视机里,把红色的透明塑料片放在阳光下透过的是颜色的光;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三色光的适当混合而得到的。
这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2、把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透明塑料片两两叠在一起,观察透过的太阳光的颜色:色光红绿红蓝绿蓝红绿蓝色光的混合黄色品红色青色白色分析与总结:(1)三种颜色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教学训练】2、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现象;彩色电视画在的颜色是由三种色光合成的。
教学点3 物体的颜色体验课本52页“想想做做”,课本53页“探究”,观察现象,回答下列问题,并进行分析。
1、把红色的透明塑料片放在阳光下透过的是颜色的光;把蓝色的透明塑料片放在阳光下透过的是颜色的光;把绿色的透明塑料片放在阳光下透过的是颜色的光。
2、透过各种颜色的塑料片观察课本的彩色画面。
分析与总结:(1)透明体只能透过。
(2)不透明的物体只能。
(3)三种颜色叫做颜料的“三原色”。
【学点训练】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色光是最单纯的颜色B、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有相同的规律C、颜料的三原色是红、绿、蓝D、将太阳光分解成各种色光的现象是色散(三)提升1、我市空气质量逐年好转,往年难得一见的彩虹重现在雨过天晴的空中,这是光的现象;不同色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填“相同”或“不同”)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波长依次减小,则七色光中频率最大的是色光。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是光的现象。
一束光以50°入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在水面上发生反射,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3、看电影时,因为电影幕由发生反射,所以各个方向的观念都能看到画面;看话剧时,一位演员穿红色上衣,在蓝色灯光的照射下,观众看到她的上衣是色。
4、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其颜色自上而下依次是不同颜色的光。
若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如图乙所示),则光屏上就出现。
5、下列物理事实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A、霓虹灯的灯光B、彩色电视机的画面C、色彩丰富的水彩画D、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6、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A、全身呈绿色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7、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形成这种形象是由于()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色散C、光的反射D、凸透镜成像8、在“五岳”之一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
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
“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直线传播B、小孔成像C、光的反射C、光的色散9、2009年入夏以来,太湖由于水位持续偏低、气温高少雨、湖水富营养化严重等因素,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使湖水呈蓝绿色油漆状并发出腥臭味。
蓝藻呈蓝绿色是因为()A、白光照在蓝藻上,蓝光、绿光被反射,其余色光被吸收B、白光照在蓝藻上,蓝光、绿光被吸收,其余色光被反射C、蓝藻是光源,自身能发出蓝光、绿光D、蓝藻是光源,自身能发出除蓝光、绿光以外的其余色光●教学反思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一)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二)分组实验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
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