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事抱鼓行令的唱词

白事抱鼓行令的唱词

白事抱鼓行令的唱词
(念)道场成就,赈济将成。

斋主虔诚,上香设拜。

(唱)坛下海众,俱扬圣号。

苦海滔滔孽自召,迷人不醒半分毫,世人不把弥陀念,枉在世上走一遭。

近观山有色,细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八月中秋雁南飞,一声吼叫一声悲,大雁倒有回来日,死去亡魂不回归。

拓展材料
丧歌是中国民间传统丧葬礼仪活动中传唱的风俗歌曲。

亦称“葬歌”、“夜歌”、“孝歌”、“挽歌”、“哀歌”、“丧鼓”等。

丧歌一般只在老年人和中年人死后的丧葬礼俗活动中演唱。

丧歌大概分为4种内容,3种曲调。

丧鼓歌
跳丧
虽然人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人们毕竟愿生而不愿死。

亡者也多对亲人及儿女有所留恋,生者对长辈的离去也不免怀念、悲伤。

如:
生存庆华屋冷落归山丘隔断红尘十地里白雪千载空悠悠
故后来叫饭只见杯筷碗山也空来水也空青山绿水依然在人亡千
代永无踪
孝子捧灵座伤心痛如何寻亲亲不见先游魂魄所
前来“闹丧”和“伴亡”的歌师为了安抚“鬼神”,慰藉生者,冲淡这种凄凉的气氛,人们除了歌唱亡者的生平事迹之外,主要触景
生情的“随口作歌”,以歌相嘲。

如:
屋大好停丧门大好出丧千年出一口万年出一双
什么人造屋什么人停丧鲁班造屋凡人停丧
千年出一口真命天子万年出一口护国宰相
自从今天停过后永世万年不停丧
所以跳丧除了亡者的家属不歌以外,凡亲友祭者均可歌唱,歌师更是“闹丧”中的活跃人物。

如果没有歌师,就没有鼓声,因此,凡有丧事,丧家必写信或派专人专程去接歌师。

歌师必须常识广博,能打鼓,会唱歌,歌唱之前要先开歌路,如:“开场开场,黄金万两,各位歌师都请坐,听我愚下开个歌场。

”又如“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未曾开歌路,要打锣和鼓。

”丧仪多在孝家亡者灵前的孝场进行。

走进门来抬头望一盏明灯挂在孝场上,两边坐着唱歌郎众位歌师唱一声一夜不觉到天亮。

打丧鼓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唱亡者的生平事迹,也有规劝亡者的内容。

如:
劝亡者莫悲哀莫把阳世挂胸怀尧和舜帝都是死死后之身土里埋
人生无百岁百岁又如何古来多少英雄辈不免挽首困山河
打丧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闹”,因此,要击鼓数日,欢娱宾客,赛歌也就成了丧仪中唱的重要内容和最活跃的部分。

如:一进门来就要唱
拐棍插在屋梁上
三句两句不投机
抽起拐棍就回去
唱腔
神农架丧鼓的唱腔,有它自己的特色,古朴、粗犷而苍凉。

与其它地方的“哭灵腔”、“道士腔”有区别,也与“阳锣鼓”、“阴锣鼓”的一腔两用也不同。

“音调哀而不伤,悲而不惨”,它是一种“长于咏叹的单曲结构”的唱腔板式。

习俗
神农架的“丧鼓歌”、“仪式歌”就它的悠久历史、丰富内容以及语言特色,都优于其它歌谣。

它包括了古今世事,有对人后的看法,有对古代人物的评价,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以及亡者入地狱或升天堂的丰富联想。

这些组成了一个绚丽的历史和神话的画卷,它是神农架民间流传的《神曲》。

任何习俗的周围都有一些观念的东西存在着。

神农架民间有“每家门前都有一块滑石板”的说法,以示家家都可能出现不测,因此一家有难,众人帮助,是“人死众家丧”。

一首丧歌唱道:“半夜听来丧鼓震,手里摸一根七米棍,不顾生死往前奔,一不怕山高路又远,二不怕虎豹把路拦。

”是不问死者生前恩怨的,即使人缘再坏,也要送亡者上天堂。

这叫生不记死仇,亡者为大。

如果亡者家境贫寒,众人还要替他凑一副棺木。

天亮时送亡者上路,往往是二三十人一起抬棺相助。

对所帮忙的人,孝家如有条件可招待一二餐饭。

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善,在神农
架通过打丧鼓这种古老的丧俗表现出来,并且还体现着对死者的关怀而产生的对生命的崇敬。

恩施跳丧鼓
恩施跳丧鼓,相传为土家族祭奠亡人的一种遗俗,流行于恩施清江两岸的红土、沙地、新塘一带。

东乡一带把跳丧鼓称为“喊丧鼓”或“打丧鼓”。

跳丧鼓是由三人组合,围绕亡人灵前做完道场之后的一种舞蹈表演,由掌鼓一人、筛锣一人、舞孝帕一人,围绕灵柩前及屋前屋后,自击自唱,自跳自舞的一种祭奠形式,其中“三爷合”为跳丧鼓中的形式之一,东乡一带称为打“三爷合”。

“三爷合”(土语“三爷子合”),相传为三爷子当年为对抗入侵者,其祖父死于战乱,三父子因家境贫寒请不起锣鼓和道师做斋,三父子便用“升子”(过去盛粮用的器具)为鼓,以铜盆当锣,头巾(丝帕)做孝帕,自唱自跳,敬祭亡人,后人沿用这种形式,故名“三爷合”。

“三爷合”在《恩施县志》与《施南府志》上均无文字记载,可见这种形式在改土归流之后,传承区域就不是很广了,跳丧鼓这种形式除在恩施市的东乡一带比较盛行外,城区周边和南北乡还散存着这种遗俗。

不过,我州的巴东在明代时期的《巴东县志》里曾有记载:“后四里本土蛮之余,多为彝俗,而哭友一节,可谓独得。

旧俗,殁之夕,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手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

意思说的就是巴东一带为亡人做斋时所唱的“撒尔嗬”。

建始官店一带称“撒忧祸”。

由于“三爷合”、“撒尔嗬”、“撒忧祸”在语音上十分相似,从流行区域及内容形式上比较,“三爷合”、“撒尔嗬”
与“撒忧祸”本质上应该就是同宗共祖、同源异流的跳丧鼓。

跳丧鼓以掌鼓人为首,听鼓点起舞而歌,“四大步”、“踏四门”是跳丧鼓中的基本动作,迈步耍巾干净利落,舞姿粗犷同边舞;“击鼓踏歌对面穿”,是跳丧鼓的基本规律。

舞时,舞者随着鼓点,有节奏地边舞边歌,时而高跪,时而矮跪,时而绕肩穿肘,时而挨肩擦背,其手、腰、脚一齐颤动,舞者如醉如痴,观者目不转睛,通宵达旦,悲喜热烈。

“拖宝”是跳丧鼓中最热烈的收尾场面,所谓“宝”是经舞者事先在孝家附近物色的一块平整的石板,当跳丧进入高潮时,由舞者领头,带领孝家所有孝子孝孙、孝男孝女连同围观者一起舞到野外,将“宝”用绳捆好,一人拖石,舞者围石块四周做拖石动作,边舞边拖,一直拖到孝堂棺材脚下,天亮出柩,将石块安葬于墓地,或做盖碑石,或做墓碑石。

恩施跳丧鼓的唱词,多为七字句,以“在生行孝道,死后报亡人”方面的内容为主,如:《十月怀胎》、《二十四孝》、《木莲寻母》等为其主要唱段,音乐依鼓点而起,锣做节拍,唱腔单一,上起下接,多为四二节拍。

跳丧鼓,在恩施市其它偏远山区仍十分盛行,但逐渐简化,现称为“坐夜”或打丧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