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挽歌

陶渊明:挽歌

陶渊明:挽歌导语:《挽歌》作者:陶渊明原文:(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1、嶕峣:很高的样子。

2、幽室:指坟穴。

3、向来:刚才。

4、亲戚: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5、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

6、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7、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8、山阿:山陵。

赏析:1、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

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

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其余每四句为一层。

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

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

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见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

这一方面是因为“挽”的是自己,而不是亲属、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引用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属两个层次,前两句与“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为一个层次。

“亲戚”“他人”均属“向来相送人”,即给诗人送葬的人们。

“他人”,即诗中的“贤达”,指诗人生前好友。

“亦”,也,语气副词。

“已”,已经,时间副词,用法同“幽室一已闭”中的“已”。

这两句的意思是,亲人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了。

两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亲戚”“他人”都因诗人的死而悲哀过。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二句就通过想象写出诗人死后,那些与诗人志趣相投,经常往来酬唱的挚友的惋惜、哀叹之情。

因此,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亲人们在安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痛一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颂读祭文、咏唱挽歌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换一个角度说,作为活着的人也只有对死者哀悼、思念罢了,又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接下来诗人作结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表达诗人对死亡的看法,一种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

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两句。

文章第6节第2段,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会永远纪念她们。

接着便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意思是,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土们的鲜血就不会是白流的了。

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义,与陶潜原诗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2、元嘉四年九月,即陶渊明《自祭文》中所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之时,靖节先生作挽歌诗三首,其意应同《自祭文》,算是为自己作的挽歌。

此中分别至为重要,自己真正要面临死亡时的感慨与虚想死亡的游戏之作区别远为明显。

曾端伯(曾慥)曰:“秦少游将亡效渊明自作哀挽。

”王平甫(王安国)亦云“九月清霜送陶令”。

前贤所言于此,证据确凿,似无可争论者。

靖节先生六十余载人生悠悠,弥留之际心情自非后生小辈如我所能窥测。

然此诗秉承了先生一贯的清淡与洒脱,所谓“未知生,焉知死”,遂决意将此诗看做先生一生归隐田园之余波,并糅合我自身之经历,以我之眼解诗。

算是我眼中的赏析。

此种做法,非独不敢妄自尊大之意,且实是能力不及办此,籍以托辞耳。

诗前半至“贤达无奈何!”气氛苍凉萧索,远不同于其后半部分的达观洒脱。

而三首挽歌诗前二首亦无此中苍凉之感慨。

多是“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之类一死生,齐寿夭之思想。

以一字概括之,当为“悲”。

淡去功业与理想,死亡自开辟以来一直是最普遍、最深刻的大悲剧。

我更愿去想象,当靖节先生描摹了死去无知无识,冷眼笑对众生之后,在死亡的侵袭下,生命渐渐溶解,孤独空虚汹涌而至,不免发出“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之喟叹。

走笔至此,忽然想起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临死之前数日的状态。

托翁说人临死前几天精神早已飞至另一个世界,与人们通常认知的世界唯一的联系不过是肉体的呼吸而已。

托翁其时30几岁,不知此见解从何得来,然而大师早慧,非常人可测,容或有之,又或托翁大才,实有所据,总之以我之见,此说甚是。

那么此诗前半凄索之氛围,大略可以看做陶令文学上之死亡,实是精神可控之时最后之抗争矣。

此时之感觉,谅必是“幽室一已闭”而已。

结末六句,峰回路转,实为闻大道之胸襟之体现。

上文所述,此诗至此恢复了前两首挽歌的豁达通脱。

方之后世,颇有类似于辛稼轩(辛弃疾)所云:“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状况。

比喻虽不伦不类,去此实难想及其余,望诸位见谅。

靖节先生沉疴已久,挽歌诗前二之作,可视为十余年隐逸生活于此时之投影。

作“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应视为承前。

然死期迫促,人而不能无感,感而发奋,勒破红尘,方是靖节先生一生之大突破也。

下分绎六句,适足以具列我感佩之情,于诗句,却无所发明,所谓凡俗与才子之区别,可见一斑。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笔调平常,迹近白描,所言之事亦应有之意。

然情感之激荡,譬如流水。

前半段挟沙卷石,重浊迅疾,斯象感于风物,则“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突毫无预兆,水流皈依于河道,涓滴不泄于外,缓行若是,使人渐忘水之于是也。

其间所经历之波折,殆非人力所能道,班门弄斧,应为“欲辩已无言”而已。

盖陶子携释道二家之长,怡我之性以长我有崖之年,尽心求道以求我虚化之灵。

不滞于物,不沦于虚,我之为我,与人无涉。

方罹此人生之大患,“嶣峣”“已闭”种种伤身之欲纷至沓来,徒呼奈何之际,忽见“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念及他人之生活,并为因我而发生变化,冥冥中似见及充塞天地之大道,常日所学,纳诸心头,条分缕析,再无阻滞。

至此忽发奇想,若当日陶令之殁,一如TVB之情节,有一痴情女子或热血兄弟自刎与其前,恐陶子禅心,必破无疑,如后日钱牧斋(钱谦益)与河东君(柳如是)之故事矣。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此语吾最早见于鲁迅之《纪念刘和珍君》。

其时年幼,于语句中悲凉之意尚未能解,况于其豁达焉。

若以前二句为客观平静之描摹,他人或能道此,此二句实融入主观之通达,去陶令,当此时能语此者盖鲜矣。

先述他人,“亦已歌”并无怨责世人冷漠无情之意,以我之见,陶令反以此为满足。

吾父执长辈,年届五十,死于酒,车者数不为少,父母预丧葬之礼,无论亲疏远近,皆感悲痛,若有所悟,即他人于此人之殁实有所感之明证。

依释道之见,我与世无涉,无意之间使人获利(精神上之证发),何乐而不为?“亲戚或馀悲”则为了无牵挂之文。

生死有别,生人不为死人所累,天地经常之意,思念成影淡淡翳于生者心头,无言修道真人,我辈俗物,观此似一足矣。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此二句归为“田园”可也。

田园不同于风景大矣。

终日囿于胶结之钢铁,熙熙之竞逐之城市中人或可一时感田园之新鲜,终不可久。

吾谓田园引人入胜者有二:一曰结构简单之生活,一曰相对独立之人际。

日日穿梭于田垄之间,躬耕我所食,躬耕我所衣。

除此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于晴日斜倚树荫之下,或于细雨把锄沐浴我生之欢欣,其乐何如哉!然陶令虽困顿,力耕仍不同于凡农夫,明矣,故此推论如上。

又,往来酬酢,多桑麻之人,想亦可略慰陶令门第寒怆之辛酸。

夫东晋执政,出于门阀,寒门僭越非礼,良史不免斥为小人。

以靖节先生之大才,不免于世,其慷慨何如哉!想“猛志固常在”,无所施之地,古今同慨,世不能识我,我则混同万物,皈佛参道。

而远世间之大纷争,田园固极善之地矣。

多年如是,恐融入骨髓,固虽死仍念念在兹,“托体同山阿”,本陶令最佳妙之归宿,一如李白捉月,茧翁(汤显祖)呕血,意蕴无穷。

上文所述,引用殊少,多从于记忆,校正于百度,唯陶令之诗文评论,见于《笺注陶渊明集》,源于师大图书馆数据库,特此标出,并示略去参考文献之意。

3、在中国的古代诗人中,六朝的诗人因了时代的剧烈变迁大概是终极关怀较多的一群。

陶渊明先生在蛰居乡间的漫长岁月里除了诗酒桑麻,乡邻亲朋之外,写了一些传统的咏怀,表达了对人生事业自然社会的看法。

这首挽歌是晚年作品,以实写虚,虚构了自己的葬礼,主题是死。

中古以前的诗歌都好写实,所谓诗歌合为事而作。

中国人的乡民本来就朴实无我,抒情也一定要寄托在事物上。

不肯大声的呼喊出自己来。

这首诗歌以草木起兴,其第一句堪为绝作,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简直于今天的电影毫不逊色。

所用的视角从底到高,由近及远,斜向苍冥,缓慢而哀绵无尽。

镜头凝固在白杨的梢头,由一个声音加以延宕,从而形成心理上的茫漠空洞和莫明的悲苦,再由另一个声音的介入,使我们的视线从焦急茫昧中一下子投射到的那只送殡的队伍。

这里一个关键词是远。

这广阔迷茫凄凉暗淡的背景,全是一个远字而来,如果前面是近景的特写的话,这里的一个远字才算把整个画面补全。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感到了黎明的寒冷。

在短短的两句之内,人时地,情事景,声色触觉,多么自然地交汇在一起。

这是本诗的第一部分。

死亡被安放在广阔凄凉的天地造化中。

使得个体,乃至整个人类小群体的哀乐,也显得藐小,他们缓慢凝滞的运动,也显得脆弱苍白,也因此带上了令人悲悯的色彩。

镜头跳跃到坟前,这时候队伍已经停驻在荒凉突兀的乡间野坟之间。

这里一个高字突出了坟的触目伤心和荒凉惨淡。

而下二句,马鸣风萧,则反写了一个静字。

即为下一组镜头那催心裂肺的极哀的时刻,再一次提供了心理空白。

但这不是空虚的静,它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积累。

马的仰天,乃是一种愤欲去其压力的动作,风的萧散鞭流,乃是无奈的潦乱。

心理上说,前两句的动景其实是静景,这两句的静景其实是动景。

动静有致的太极在下面的镜头中,使送葬人的心理达到高潮。

我们注意到始终没有人物群像的正面描写,人的声音被故意抹去了,来营造这一个意味深长的死。

这里,我以为乃是六朝诗人特异之处。

他们极端明确地意识到死乃是最贴近个体而与身边群体无干的概念。

由于没有人,死显得完全寂静,这种处理,让我们更近地嗅到了死的真实气味和死对于自我的重大意义。

棺木土封,黑暗降临。

葬礼的礼节很多,作者只选取了其中的几个片段,用特写的方式加以放大,这就是古典诗歌最擅长的白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