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衙署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与西方市政厅不同而独有的建筑类型,它浓缩了中国古代帝制时代的文化特征,充分体现了传统礼制下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精神。
植根于儒家文化中的皇权思想虽有应该批判的糟粕,但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等伦理与“修齐治平”的积极入世思想,也有值得肯定的内容,它们在匾额与楹联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悬挂于厅堂正对入口上方的提名牌,横的为“匾”,竖的称“额”,有的悬挂于明间檐下。
楹联是指成对悬贴于左右柱面的对联。
堂额、牌匾与楹联是中华匾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建筑艺术特有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外国建筑所没有的。
如果说唐诗、宋词、元曲代表了各时代文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小说、戏曲和对联就是明清文学的主要体裁了,这也是明清衙署楹联文化得以特别发达的原因。
把文学因素引入建筑,附着于建筑上,作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不只是装饰作用,更作为一种警示,表达一种意境,烘托气氛,点示主题,以起到点睛的作用。
大体而言,衙署楹联传达思想有三类:宣扬君权神授、万邦归一的皇权中心理念;官本位的造福民生、兴利除弊的循吏思想;忠君爱国,殒身不恤的气节和情操。
楹联多是官员撰写用以自省,连同戒铭对官吏的品行、道德做了规定、标榜、宣示,用以时时暗示提醒主官的责任及官品。
其中蕴含着楹联撰作者的真情实感及人生哲理。
楹联内容也因官员处世不同而迥古代衙署的楹联文图/耿海珍内乡县衙仪门121万象异,依衙署等级所显示的气势和情感也有所区别。
清吴恭亨认为:“衙署对联最忌板滞语、谀颂语及了无身份枯寂禅语与一切语录中陈语。
”楹联极具文采,很多楹联言语朴实,道出了朴素的为官之道,为主官用心力作,与建筑的完美契合,进一步增强感染力。
然而,其精彩的楹联往往与贪官污吏的种种丑行形成巨大反差,反映出了特有的衙门文化。
一般州县衙署署门匾直署“×××署”或“×××衙”,仪门明间直署“仪门”。
也有衙署以谯楼作为署门,“×××署”的匾则示于仪门之上。
大堂匾额互用,有的直署“××大堂”,有的由主官另题以显修养,大堂梁架间令题匾额。
二堂匾多为“琴治堂”、“退思堂”或“思补堂”。
三堂直署“三堂”或“三省堂”。
作为省级衙署的直隶总督署除大门匾内容形式相同往外,其他主要单体建筑匾内容依主官意志所署。
大体上,匾联有这么几个功能特点:显示该衙署的性质、所担任之责,及该署所辖地区的地域特征和地方民俗。
其楹联内容和内涵依其建筑功能所书。
如保定直隶总督署大门楹联,大门:“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河流,五洲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
”曾指曾国藩,李指李鸿章。
仪门匾:“威抚畿疆”,楹联为:“昔为畿辅,今控岩疆,观政多余闲,一壑一丘亲布置;近接太行,远邻渤海,豪情留胜慨,亦趋亦步许追随。
”其所追随者,也是李鸿章。
大堂明间匾“旗震冀门”。
匾联呼应,彰显了其作为一品武将衙署的地位及气吞山河的气魄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情。
在这短短楹联中,豪情满怀,标示了其职能之重,职责之广,及地理位置之关键,传达了多重信息,补充了建筑的艺术意象,强化了建筑的性格和气氛。
与此类楹联类似的还有山西霍州州署,仪门联:“追根溯源,本州及颛顼冀域,因霍岳而名,尧舜畿辅,物丰民殷,诚晋南要隘,河东重镇,无愧华北雄邑,山西古郡,迄今益为寰中疏秀钟灵地;据典依史,斯署多堂厦廊庑,仗神功以称,圣贤所居,虎跃龙腾,果随将幕府,唐帅行辕,有幸相临驿,元王御巡,迤后曾作清帝察情驻跸宫。
”联中“河东重镇,华北雄邑”可见其所处地位之重,“唐帅行辕,有幸相临驿,元王御巡,迤后曾作清帝察情驻跸宫。
”又将其尊崇的荣耀归纳进去,仿佛再现了霍州署的赫赫声威,自信且霸气,与沉实、雄壮的建筑完美结合。
内乡县衙大门楹联也点示了内乡的别称:“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头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系当时县令章炳焘所撰。
今内乡县为秦代郦县,隋时,因境内有菊花潭,故称“菊潭”。
此楹联巧妙地展示了内乡的悠久历史。
南阳府署有楹联“召父劝农,杜母兴工,南阳自古多循吏;弹琴悬镜,爱莲对月,赤子从来盼好官”(胡吉祥)及“做人务效英贤,定要惟亲惟德惟廉惟国事;从政应师召杜,当须合法合天合地合民情。
”(张德武)“召父”、“杜母”为汉代有名的南阳太守。
此二联意为秉承古人先贤,也运用了其独有的地方民俗传说。
楹联亦多宣示居官要义与警世的内容,含有自律和劝诫用意。
每个衙署都有戒石坊(或戒石亭),戒石坊在仪门与大堂之间的甬道上,其铭文称“戒石铭”,是皇帝用以戒饬官吏奉公守法,不得贪赃虐民。
南书“公生明”,北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主官坐堂抬头可见这十六字箴言。
霍州署为戒石亭,南书“天下为公”,北书“清慎勤”。
直隶总督署大堂:“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级士官真”(曾国藩),“赐覆先群牧,维屏冀上都”。
大堂匾托“恪恭首牧”(“雍正九年二十日,雍正帝御笔亲书”)。
二堂:“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斯民当以火热水深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横批:“政肃风清”。
三堂:唐执玉任督署内乡县衙大堂122总理时“濯漱斋”。
官邸门前楹联:“将勤补拙,以简养廉。
”霍州署大堂:“莫谓民可欺,一二事偶不经心,其怨其咨议腾众口;漫说官易做,千万户于托兹命,以教以养在藐躬。
”“我虽爱民,毕竟见官非好事;尔如责己,须知恕彼得便宜。
”内乡县衙大堂悬“明镜高悬”匾额。
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二堂:“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为重,罚疑为轻”;三堂:“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浮梁县衙、平遥县衙亦悬此联);县丞衙前门:“宽一分,则民多受一份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明朝户部侍郎张津,北京明朝户部尚书官署也有此联);典史衙:“法规有度天心顺,官吏无私民意安”(李仁瑞);侯祠:“不求当官能称吏,愿共斯民做好人”;银局:“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税库:“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脂民膏。
”南阳府署大门:“看阶前草绿苔清,无非生意;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杨昌浚)。
“春雨无私,进衙先拜清风二字;清筠有节,出府再留正气一身”;仪门明间楹联为:“民情虽有顺逆,从修齐治平可造盛世;官品本无高下,能公正廉明才是青天”(张兼维);仪门东便门匾:“司牧爱民”,楹联为“到此地当知国法,入我门莫昧良心”。
仪门西便门匾:“乘宣广德”,楹联为:“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大堂明代题额“帅正堂”,清时更为“公廉堂”。
大堂梁架间匾额:“明镜高悬”、“化被群黎”、“德泽及民”。
楹联:“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府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
“水可载舟,水亦覆舟,掌舵应先知水性;民殷兴国,民贫伤国,当官务必察民情”“罔违道,罔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等等;二堂:“念厥职匪轻,休戚与诸意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求斯心可问,是非惟群度,不宽、不猛、不因循”;三堂:“勤补拙,俭养廉,更无暇馈问迎送,往来宾朋须谅我;让化争诚去伪,敬告父兄耆老,教诲子弟各成人”(嘉庆举人陈文述)。
江西浮梁县衙头门:“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头过。
”“门庭豁开,江山常在掌中看;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
”(李廷机)此外,还有显示为官者的处事观及修养的楹联。
如内乡县衙东花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西花厅:“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
南阳府署二堂明间前金柱:“且开拓心胸,看涪淯水波涛,伏牛风月;若评论人物,有武侯经济,河间文章。
”二堂明间后金柱:“召父劝农,杜母兴工,南阳自古多循吏;弹琴悬镜,爱莲对月,赤子从来盼好官”(胡吉祥);签押房西厢房联:“水能性澹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西花厅倒座前檐金柱联:“人谁无过,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是亦足矣;我非爱财,来得明白,去得更明白,吾何慊乎。
”对今天来说,政治虽然发生了质的更迭,但在“当官不为民做主”这一点上,古今仍然有着相通之处。
在这个层面上,古代衙署楹联中的民本思想和清廉作风仍然对今之官吏有直接的警戒和鞭策作用。
师古可以鉴今。
今人为古衙署撰联,则可以站在更广义的视角对古代政治、王权文化、官吏作风以及民情世态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文化观照。
古代政治中的许多合理的成分,诸如治国大道、为官正道、爱民仁道等,重新经过楹联的文学加工,构筑了一条今人认识古代政治、了解封建官吏制度的通道,也为衙署这样的历史文化景观增添了文化亮色。
直隶总督署仪门(萧默摄)万象123霍州署大堂霍州署牌坊及谯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