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化学专题试题汇编:化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答案)

中考化学专题试题汇编:化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答案)

1.(3分)(2019•岳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B.滴水成冰C.钻木取火D.掩耳盗铃2.(18牡丹江)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3.(2018·郴州)下列成语涉及物质化学变化的是()A.大浪淘沙 B.花香四溢C.死灰复燃 D.水乳交融4.(2018·威海)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③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5.(2019·锦州中考)(1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百炼成钢 D.日照香炉生紫烟6.(2018·南充)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7.(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8.(2018·宜宾)(2分)下列经典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涉及燃烧反应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9.(2019·荆州中考)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千锤万凿出深山B.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0.(2分)(2019•潍坊)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11.(2019·铜仁中考)下列诗句的描述中,只隐含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3.(2019·泰安中考)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4.(2分)(2019•衡阳)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5.(2分)(2019•凉山州)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B.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C.爆竹声中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16.(3分)(2019•滨州)“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下列诗词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7.(2019·鞍山中烤)(1分)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文化和技术交流。

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谷物酿酒 B.蚕丝织布 C.稻草造纸 D.瓷器烧制18.(2分)(2019•株洲)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早期的纸张生产中,常常用纸表面涂敷某种物质的工艺,但存在副作用,该物质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该物质是()A.烧碱B.明矾C.草木灰D.熟石灰19.(2019·德州中考)中国诗词、成语和谚语中有些蕴含着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化学变化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熔点高的物理性质D.“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20.(1分)(2019•黄石)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又富有科学文化遗产的伟大民族。

古代典籍(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酒曲﹣﹣白醇曲的制作工艺:小麦蒸:熬:生=1:1:1.用圆铁范(模具)压制成曲饼。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酿酒过程中,“白曲”会产生催化剂B.小麦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不含蛋白C.“圆铁范”对酒曲的化学性质不会有太大影响D.小麦在“蒸”、“熬”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21.(2018·株洲)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常见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中。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B.某古剑“以剂钢为刃,铁为茎干……”,“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C.《梦溪笔谈》载:“高奴县出脂水,燃之如麻,但烟甚浓。

”所述“脂水”属于石油D.《肘后备急方》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此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属蒸馏22.(2019·广州中考)中国古代诗句中蕴含有很多化学原理,下列诗句的解释不正确...的是23.(2分)(2019•烟台)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

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24.(2019·鞍山中烤)(1分)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词句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A .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说明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纯金属高B .真金不怕火炼——金(Au )化学性质不活泼C .釜底抽薪——通过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D .百炼成钢——使生铁中碳等杂质的含量降低,达到钢的标准 25.(2019·枣庄中考)中国古诗词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下列对划线部分的相关科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A.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露珠,是液化现象B.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C.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燃烧秸秆的过程,是热能转化成了化学能D.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金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26.(2019•毕节市)中国古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闪耀理性光辉。

对下列古诗词划线部分隐含的化学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B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C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后变成钢D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27.(2018·莱芜)(2分)我国古代科技十分发达,表中对古文献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序号 古文献 解释A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可以用铁来冶炼铜 B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白酒(烧酒)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 C 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D 丹砂(HgS )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加热时HgS 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 晶体28.(2017·烟台)中国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对下列划线部分的化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A .花气袭人知骤暖,喜鹊穿树喜新晴﹣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B.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变成钢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29.(2017·威海)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跟所涉及到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B.“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C.“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30.(2017·益阳)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诗句、成语等进行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点石成金”——化学反应改变了元素种类C.“真金不怕火炼”——金(Au)的化学性质不活泼D.“釜底抽薪”(釜:烹煮食物的容器。

薪:柴禾)——破坏了燃烧的条件3132.(3分)(2019•海南)我国西汉时期,在《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意思是可溶性的铜的化合物与铁发生反应得到单质铜。

此为现代湿法治金的先驱。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由该反应可推测出铜能与稀硫酸反应B.该反应证明了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C.若铁足量,溶液的颜色将逐渐变为无色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33.(8分)(2019•东营)化学与杜会生活(1)从铁、生石灰、烧碱、小苏打、硫酸铜中选择符合题意的物质(用化学式填空)。

常用来配制波尔多液的盐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份是。

(2)生活中常用二氧化碳灭火而不用氮气灭火的原因是。

化学与传统文化(3)北宋《浸铜要略序》载“山麓有胆泉(硫酸铜溶液),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4)《汉代古火井碑序》记载:“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气指天然气),引井火以煮盐”,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34.(2017·泸州)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

请回答:(1)西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曾青指的是硫酸铜溶液。

这句话中化学反应产物的名称是铜和;(2)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丹砂指的是HgS。

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表示为(已知原子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Hg>s>o)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中是否发生了“氧化反应”?(选填“是”或“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