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课程名称:翻译文化史任课教师:***专业:英语班级:语言文学2班学号:****************名:***2011 年12 月25 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制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邬驰倩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讨论了近代翻译史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代表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随他们的生平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他们的译著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且进行了比较。
严复和林纾作为近代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先锋,值得我们的肯定和赞扬。
关键词:翻译家严复林纾对比引言翻译在我国历史悠久,周王朝时期就有了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当时所谓“象胥”就是指现在的翻译。
当时的翻译多为口头翻译,大规模的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直至宋元时期,大多是对印度佛经的翻译。
这一时期虽然翻译质量,数量都有所发展,但是文化交流局限于东方邻国。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等的到来,西文翻译有所发展。
当然,一直到鸦片战争,西文翻译的文本几乎全部为宗教神学和自然科学。
近代中国,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受到了洋枪、洋炮的攻击,以及洋文、洋教的冲击。
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要先进,于是当时的翻译家们迫切希望通过翻译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译介给国人,使其开阔视野,革新思想。
近代中国对西方知识的译介,严复和林纾这两位伟大的翻译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便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的称誉。
1.严复和林纾生平简介1.1 严复生平严复于1854年出生在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
1866年,严复父亲病逝,于是他放弃了走科举“正途”。
后考入家乡的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1889年后捐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
但因与李鸿章不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他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902年到1904年间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
后来又担任了复旦公学校长、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校首任校长。
1910年他被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
1914年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
1915年他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
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严复认为支持学生运动的蔡元培不识时务。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8岁。
他的主要译著有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即《国富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即《论法的精神》),耶方斯的《名学浅说》。
1.2 林纾生平林纾于1852年出生在福建闽县(今福州)。
他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孰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
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1882年林纾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
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
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
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
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
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
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
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
《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在之后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
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等各国作品。
林纾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7种。
林译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的,有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6种,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5种,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种,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4种,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菲尔丁的《洞冥记》,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里德的《吟边燕语》,安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雨果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
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
1.3 小结有上可见,严林二人都是家境贫寒,严复虽然出身尚可,但是儿时丧父,也不得不自己辛苦奔走。
而且他二人的仕途可谓艰辛。
严复虽在航海上有一定作为,也取得了一定官职,但是由于李鸿章的存在,使他没有办法在这方面发展下去。
林纾更是无缘进士。
但是可能也正是如此,他们在翻译中的贡献才能显现。
而他们自幼刻苦读书,也为后来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五四运动前后,严林都成了时代的落伍者。
严复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支持袁世凯复辟。
林纾晚年趋于守旧,竭力反对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陈独秀、蔡元培等人进行人身攻击,成为封建顽固派。
事实上,严复和林纾为好友,即是朋友,严复的思想也不免受林纾影响,他早前的西学思想并不被他的朋友圈子所接受,且常常让他精神上承受不小的压力。
有一次,他们一帮朋友聚会,辜鸿铭曾经当面痛斥严复和林纾是大清和孔教的罪人。
关于这件事,各种版本说法略有不同,但主要内容基本一致:一次宴会上,严复、林纾、马其昶等都在,辜鸿铭突然大声说道:“恨不能杀二人以谢天下!”林纾问他何出此言,辜鸿铭回答说:“自严复译《天演论》出,国人知有物竞而不知有公理,于是兵连祸接矣。
自林纾译《茶花女》出,学子知有男女而不知有礼义,于是人欲横流矣。
以学说杀天下者非严、林而何?”有的记述中辜鸿铭还说了这样的话:“假若不杀此二人,天下安得太平?”所以即便他们晚年思想趋于落后,纵观一身,他二人对中国翻译界,以及西方文化的引进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2.严复和林纾翻译特点对比2.1 严复和林纾在翻译上的相似点2.1.1.严复和林纾的译著都表现出两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二人的译著都表现了爱国救国的情操。
这当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当时中国正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岌岌可危,救国图存已经成为第一要务。
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主张变法维新,中体西用。
林纾借为所译小说作序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如在《(雾中人·序》提出要“求备盗之言”“, 学盗之所学,不为盗而但备盗”的主张,他在《黑奴吁天录》的序中又强调指出,译此书是“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耳。
”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也可以看出,林纾继承了自魏源以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而严复早期积极鼓吹变法维新,成为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尤其是他的《天演论》,成为号召国人就图存亡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他每翻译一本书,都要结合中国国情,阐发自己的政治观点。
如在《法意》的按语中,他指出中国积弱不振的病根是:“则通国之民,不知公德为何物,爱国为何语,遂使泰西诸邦,群呼支那为苦力国。
何则?终身勤勤,其所恤者,舍一私而外,无余物也。
”2.1.2林纾和严复的译作都以古色古香的文字为载体,融进新的思想他们用古文介绍西方文化,表现反帝国主义和爱国精神、支持变法维新、妇女解放等新主题,使他们的散文鲜明地体现出近代社会的时代特征。
林纾自己就既承认自己“嗜古如命”(《斐洲烟水城录》译序) ,又不讳言“笃嗜西籍”(《伊索寓言》译序) 。
在他的散文中,对倡女权,兴女学这一有识之士所普遍关注问题,也给予高度重视。
如在《红礁画桨录·译序》中,林纾把妇女的解放摆到了救国之大计的地位上。
他在其他译作序文中又一再揭示了自己倡办女学的主张:“畏庐一心思倡女学,谓女子有学,且勿论其他,但母教一节,已匡迪其子,其他有益于社会者,何可胜数?”(《蛇女士传》译序) 。
林纾在妇女问题上的主张,颇有维新派思想家的思想特征,尽管林纾所倡导的“女权”与西方资产阶级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个性自由相差甚远。
但他的这些主张对于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表现出一定的男女平等思想。
严复以先秦古文形式写作的散文,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危机、忧患、昂愤之感,文风尖锐泼辣,锋芒毕露。
他的散文不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而且带给人们某些资产阶级的理论学说,创造性地给予当时中国的人们以一种新鲜的世界观,从思想根基上突破了传统的意识形态。
如《天演论自序》中,作者在批判顽固派的抱残守缺和妄自尊大的错误,说明翻译《天演论》的目的时指出:“大抵古书难读,中国为尤。
二千年来,士徇利禄,守阙残,无独辟之虑。
是以生今日者,乃转于西学,得识古之用焉。
此可为知者道,难与不知者言也。
风气渐通,士知合廾陋为耻。
西学之事,问途日多。
然亦有一二巨子,言也然谓彼之所精,不外象数形下之末;彼之所务,不越功利之间。
逞臆为谈,不咨其实。
讨论国闻,审敌自镜之道,又断断乎不如是也。
赫胥黎氏此书之忄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
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夏日如年,聊为辶多译。
有以多符空言,无裨实政相稽者,则固不佞所不恤也。
”(《严复集》第五册,第1320 - 1321 页) 这段骈散结合的文字,层层推进,加强了批判的力度,显示出文章的气势。
2.1.3严林二人都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原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著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具有译语文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