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结构及中缝核群
网状结构对内脏运动的调控
1. 对呼吸运动的调控 呼吸调整中枢:位于
脑桥网状结构上端外侧 区
长吸中枢:位于脑桥 网状结构的中下部
呼吸中枢化学敏感区: 位于舌咽神经和迷走神 经根的腹侧
2. 对心血管活动的调控 血管收缩区(C1区):延髓上部和脑桥下部的腹外侧区 血管舒张区(A1区):延髓下半的腹外侧区 感觉区:延髓和脑桥下部的背外侧区
(三)中缝核的纤维联系
传入纤维— 1. 脊髓中缝纤维:
脊髓全长— 脊髓网状束— 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和中缝大核 2. 脑干中缝纤维:
脑干的感觉核团— 中缝大核; 网状结构、蓝斑、黑质、中央灰质等— 中缝背核或中央上核 中缝核的往返纤维 3 . 间脑中缝纤维: 丘脑束旁核— 中缝大核; 下丘脑的视前核、视上核、乳头体核、背内侧核等— 中缝背核 4. 端脑中缝纤维: 皮质运动感觉区— 经锥体束— 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及中央上
纤维连系:内侧核接受味觉核的纤维传入,发纤维投射到丘脑、下丘脑和 杏仁体;外侧核接受孤束核尾侧部的一般内脏感觉传入。
神经活性物质:内含丰富的神经活性物质。如脑啡呔、P物质等。
4. 脚桥被盖网状核:中脑被盖的腹外侧部,楔形核和楔形下核 的腹侧。小脑上脚的外侧,内侧丘系的内 侧和背侧,其下方为臂旁核。从脑桥与中 脑交界平面延伸到红核尾端平面。
2. 旁正中网状核:位于下橄榄核中部平面的背侧,靠近正中 线。
纤维联系:传入纤维来自脊髓、后索核、前庭神经核、 小脑顶核、中脑顶盖、舌下周核以及大脑皮 质中央后回和运动前区;传出纤维至脊髓小 脑和脊髓。
功能:与两眼凝视运动的发动有关。
3. 脑桥被盖网状核:位于脑桥被盖腹侧部,内侧丘系的背 侧。
功能:既参与小脑--网状结构--小脑的回路,又是大脑— 小脑通路的中继站之一。
4. 脑桥中缝核(中央下核): 脑桥中部以下 与延髓交界处。下端接中缝大核。
5. 中央上核:脑桥中部到中脑下端之间,中 缝两侧,内侧纵束的腹侧。下端与中央 下核背侧部相接,菱脑峡处此核最明 显。背侧为中缝背核,腹侧为脚间核。
6. 中缝背核:位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 侧中线上。由脑桥上部延伸到动眼神经 核下界。
6. 网状结构的化学递质: 20世纪中期开始,研究脑内化学物质的分布。发现网状结
构内许多神经元含有不同的单胺类物质。 瑞典学者将含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儿茶酚胺衍生物
的神经元命名为A类神经元, 基本分布情况如下:
—— A类神经元: 从延髓到端脑的嗅球,可分为16群— A1~7: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A8~16: 多巴胺能神经元。 A1~3: 延髓。其中包括迷走神经背核和孤束核的一些神经 元; A3群仅见于大鼠。 A4~7: 脑桥。其中蓝斑细胞属A6群。 A8~16: 中脑及中脑以上。其中A8~10群位于黑质及邻近脑 区,都含多巴胺;A16群位于嗅球。
7. 线形核: 位置:中间线形核— 小脑上脚交叉背侧,中缝背核的腹侧。下接尾侧线形核,
上达红核尾侧端。 吻侧线形核— 动眼神经根内侧,自红核中部平面向上达中脑上端。下接
中间线形核。
(四)与小脑相联系的网状核
1. 外侧网状核:位于下橄榄核的背外侧。 纤维联系:传入纤维来自脊髓、大脑皮质和红核;传出 纤维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下部。被盖腹内侧,下 橄榄核上部的背侧。下 接延髓中央核的腹侧网 状核,上达三叉神经运 动核的下端。
3. 脑桥尾侧网状核: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运动核以上平面— 脑桥 中上部。巨细胞网状核向上的延续,且部分 重叠。
4. 脑桥吻侧网状核:脑桥上部被盖内。下部接尾侧网状核,向上 延伸至中脑下部。
5. 中脑楔形核:位于中脑顶盖的腹侧,中脑被盖的背外侧,中脑 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脚桥被盖网状核的背 侧。于脑桥吻侧网状核接续。上下延伸整个中脑 全长。
下丘脑—网状结构 5. 大脑网状纤维:
中央前回、边缘叶、苍白球— 网状结构
传出纤维:既可上行投射至前脑,又可下行至脊髓。
1. 网状前脑纤维: 被盖背侧束—内侧丘脑径路 进入丘脑腹前核 被盖腹侧束—内侧前脑径路 进入基底前脑结构、纹状 体、以及杏仁核群 向间脑、前脑的投射 间脑:至束旁核、板内核群、 中线核群以及前核群 大脑:至基底核
又互相制约,影响和调节中枢神经各方面的机能活动。
网状结构的核团
1. 外侧核群 2. 内侧核群 3. 中缝核群 4. 向小脑投射的核群
(一)内侧区的神经核
1. 延髓中央核: 位置:延髓中央部,延髓和脊髓交接平面至橄榄中下1/3交界处。 区分:背侧亚核 腹侧亚核
2. 巨细胞网状核: 自延髓上1/3到脑桥中
脑干网状结构及中缝 核群
李月英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网状结构的概念
网状结构是指脑干内边界明显的灰质和白质以外的神经元和 神经纤维互相混杂分布的部分,其组织学特征是细胞配布分散、 大小不一,神经纤维纵横交错穿行其间。
1865年: Dieter 提出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
20世纪中期:网状结构具有明确的细胞构筑、纤维联系与内 在的组合。网状结构在进化上属古老结构,保留古老的机能调控 作用。在个体发生上,由基板和翼板之间的细胞发育而来。
核。
传出纤维——
1. 中缝脊髓纤维:
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缝大核和中缝背核— 脊髓前外侧索内,终于前 角运动外侧核;脊髓后索内,止于后角Ⅱ~Ⅴ层级侧角。
2. 中缝脑干纤维: 中缝大核、中缝背核— 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下橄榄核、三叉神经脑桥 核和脊束核;中缝背核— 黑质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3. 中缝网状核纤维: 中缝大核— 巨细胞网状核 4. 中缝间脑纤维: 中央上核、中缝背核— 丘脑多个核团及缰核;经内侧前脑束
—— C类神经元:含有肾上腺素,包括C1、C2、C3群,位于延 髓孤束核及其周围,外侧网状核及其附近。
(二)网状结构的生理学特点: 1. 网状结构是神经冲动汇聚和分散的核心场所。 2. 以传递非特异性传入信息为主。维持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
但也传递慢性内脏痛等特异信息。 3. 网状结构有上行激活系统和下行抑制系统。 4. 脑干网状结构内含有多种特异性化学物质的神经元,互相激活
终止于下丘脑的核团。
5. 中缝与端脑联系的纤维: 中央上核、中央背侧核— 至下丘脑前端分散成几束— 视前核、隔核、嗅结
节、额叶皮质;隔核、斜角带、尾壳核、杏仁体等;经扣带束到达额、顶枕叶 皮质及海马等。 6. 中缝小脑纤维:
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央上核去认为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只与内脏活动有关,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发现网状结构还有许多重要复杂的功能, 例如参与睡眠的调节, 中枢内上、下行冲动的整合,躯体和内脏 功能的调节及和学习记忆等功能有关。
(一)脑干网状结构的解剖学特点: 1. 脑干网状结构向上接背丘脑的板内核群、下丘脑的外侧区 及丘脑的未定带;向下与脊髓的Ⅴ~Ⅷ层相关。 2. 脑干网状结构可区分为正中区、内侧区和外侧区。 内侧区—占延髓、脑桥网状结构的内侧2/3和中脑被盖的 大部,由大、中等细胞组成,轴突很长,有的 上行投射到间脑或前脑。有的向下投射到脊髓。 为效应区或整合区。 外侧区—占延髓、脑桥网状结构的外侧1/3,由小细胞组 成,其轴突多行向内侧区。为感受区或联络 区,以接受各种传入冲动为主。 正中区(旁正中区)— 位于中缝及其邻近区域,又称中 缝核群。
3. 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仍呈节段性分布。 细胞树突分布多与脑干长轴垂直,在横切面上伸向各个方
向;而轴突则多沿脑干长轴上、下走行,且有许多侧支构成脑 干各个节段间的联系。
4.依菱脑峡平面分界,其上方内侧区网状结构的神经元主要投向 间脑和前脑;下方的内侧区神经元则以向脊髓的下行投射为 主。
5.网状结构神经元的形态:从树突模式上来看,多为等树突型神 经元,其特点是树突从神经元胞体向四周发出,长而分支稀 疏。主要分布于内侧区。外侧区多为异树突型神经元,树突短 而盘曲在核团的周围。
ARAS和ARIS与大脑皮质间的互相影响决定 者意识的水平。意识不是由大脑皮质单独决定的, 广泛切除大脑皮质后,意识也不完全消失。
上行网状抑制系统(ARIS)位于延髓孤束核周围与 脑桥网状结构的内侧区,与ARAS的动态平衡决定着睡 眠、觉醒的周期变化。
对睡眠、觉醒、意识状态的影响
2. 全身唤醒反应与脑干网状结构
每一种传入刺激经过特异性投射通路到达大 脑皮质特异性功能区都可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感觉。 经过侧枝纤维,刺激兴奋脑干网状结构,通过网 状神经元发出广泛弥散的纤维联系而产生反应。
1. 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 对躯体感觉的调控 3. 对内脏运动的调控 4. 参与内分泌活动及生物节律的调控 5. 对睡眠、觉醒、意识状态的影响 6. 对低级和皮质下感觉中枢具有抑制作
用
网 运状 动结 的构 调对 控躯
体
双重作用: 抑制作用:抑制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区,相当于巨细 胞网状核的中下部和延髓中央核的上部。 易化作用:易化区位于抑制区的背外侧,范围较大,贯穿脑干 全长,且上达间脑。
中缝背核 中央上核 脑桥中缝核 中缝大核 中缝苍白核 中缝隐核 主要为 5-HT 能神经元;也含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GABA、脑啡呔、CCK、 SOM、谷氨酸、甘氨酸
1. 中缝隐核:延髓中部至脑桥下部,被盖背 侧,中缝两侧。
2. 中缝苍白核:分布平面同中缝隐核,位于 其腹侧中线上。
3. 中缝大核:延髓上部到脑桥中下部的被盖 腹侧部正中线上。下接中缝隐核和中缝 苍白核,腹侧邻近斜方体。
纤维连系:接受大脑皮质、苍白球、黑质网状部的传入纤 维。此外,还接受内侧丘系、脊丘系、内侧纵 束、中央被盖束和背侧被盖束的纤维;发纤维投 射黑质致密部和底丘脑核,还发纤维到苍白球、 下丘脑外侧部和丘脑。
(三)正中区(旁正中区): 其包含的神经核群
统称为中缝核。
包括:线形核(中间线形核 吻侧线形核)
对 睡 状眠 态、 的觉 影醒 响、 意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