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良贷款诉讼案件探析

不良贷款诉讼案件探析

调查显示:银行诉讼维权存在“五大难题”亟待解决
编者按:近年来,受经济“L”型走势影响,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银行通过司法途径维护金融债权案件明显增加。

为了解全市银行通过司法诉讼维护金融债权情况,人行丽水市支行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显示:金融机构在司法维权过程中面临公告送达难、涉诉负担重、案件执行难、财产保全难、抵押追索难等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一、基本情况
(一)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覆盖丽水9个县(市)、区全部24家银行机构。

2013年以来,我市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

2017年7月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35.04亿元,基本与年初持平;不良率2.1%,较年初下降0.22%。

为压降不良贷款,各家银行通过现金清收、贷款核销、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不断加大处置清收力度,截至7月末已累计消化处置不良贷款17.07亿元,其中核销6.67亿元。

(二)银行维权现状。

据调查,辖内银行维权手段比较单一,司法诉讼清收债权占比较低。

银行贷款出现不良以后,主要通过自主清收、外包、打包转让、司法诉讼等方式清收。

2017年1-7月,辖内各银行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XX亿元,其中通过司法
维权清收贷款XX万元,占全部清收不良贷款金额的XX%,低于现金清收占比13.5个百分点。

(三)涉诉案件情况。

银行诉讼案件胜诉率高,执结率偏低。

2013至2017年7月末,24家商业银行发起的贷款诉讼共计XX笔,标的金额XX亿元,胜诉率为XX%,胜诉金额占标的金额比重为XX%。

但在胜诉案件中,执结率仅为XX%,低于胜诉率XX个百分点,兑现标的金额仅占审判金额的XX%,低于胜诉金额占比XX个百分点(详见表2)。

表2 2013—2017年7月全市商业银行诉讼情况
单位:笔、万元、%
银行通过司法途径维护金融债权案件明显增加,但案件执结仍不容乐观。

截至2017年7月末,尚有在诉案件XX笔,较2013年末增长XX%,其中:尚未判决案件XX件,占比XX%,已判决但未完全执行案件XX件,占比XX%。

在诉案件标的金额XX 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XX%,其中:尚未判决案件金额XX万元,占比XX%,已判决但未完全执行案件金额XX亿元,占比XX(详见表3)。

表3 截至2017年7月全市商业银行在诉案件情况
单位:笔、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通知公告送达难。

目前,金融机构的诉讼依据是《民法通则》、《担保法》等针对一般民事纠纷的法律。

部分债务人恶意拖欠债务,想方设法回避,使得司法文书无法送达,若借款人、抵押人、保证人中的某一个当事人失去联系时,每一个环节都要通过公告送达,送达时间2个月。

法律虽规定了公告送达方式,司法维权的案件要经过立案、分案、送达、开庭、调解、判决、执行、评估、拍卖等程序。

一般案件的结案周期都在半年以上,有的甚至2年以上。

据XX银行反映,诉讼期最短为XX个月,最长达数年,如龙泉农商行一诉讼案件历时9年,至今仍未执行完结,诉讼期长、回收资金过慢,严重制约银行正常经营和资金使用效率。

(二)银行涉诉负担沉重。

金融案件诉讼费用包括立案费、起诉费、执行费及办理不动产转移时土地、房产、物价等诸多管理部门的收费。

立案起诉时,金融机构要垫付诉讼费,下落不明的当事人还要垫付公告费,判决以后处置抵押物要缴纳评估费和拍卖费。

上述费用应由败诉的被执行人承担,若被执行人无偿还能力,费用最终将由银行承担,成本收入比例失衡。

如……
(三)胜诉案件执行难。

2013年至2017年7月,全市银行维权案件共XX件,执结率仅为XX%,兑现标的金额仅占审
判金额的XX%。

银行对借款人逾期拖欠贷款不还的情况,未及时起诉至法院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纠纷,而通过不适当的转贷续贷方式解决,部分个案转贷续贷次数过多,案件从纠纷到起诉时间拖延较久,致使借款人、担保人家庭财产已不足偿还借款,即使胜诉判决还款也因无可执行财产,无法受偿。

少数借款人不配合参加诉讼,为躲避债务隐藏、转移、低价变卖、损毁财产,最终造成执行难问题。

如……
(四)无重点进行财产保全。

在诉讼过程中,银行往往会把能够搜集的所有财产信息均申请保全,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多数债务人的账户实际上已是余额较少甚至零余额状态。

法院在冻结时由于面临账户过多,冻结效率不高。

此外,在动产的查封上,部分动产所有权难以确认,存在较大争议,市场价值波动大,也导致财产保全面临困难。

(五)财产抵押权利存在瑕疵。

《物权法》第190条规定,抵押合同订立之前抵押物已出租的,原租赁关系不受抵押权影响。

有些债务人为逃避抵押物被执行,在抵押权设立后签订租赁合同,部分抵押物在抵押之前已设有租赁权,恶意串通阻碍法院执行,而对于租赁合同是抵押权设立之前还是之后签订则较难认定,客观上增加了诉讼难度。

若债权人在抵押合同订立前未仔细核实标的物是否存在租赁关系,则会给法院执行造成重大影响。

如……
(六)其他问题。

如有,请补充
三、对策及建议
(一)提前约定公告送达,采取简易程序提高效率。

在银行
交易双方签订借款合同的空白条款中提前约定司法文书送达地址,由债务人签字确认,避免出现债务人为躲避债务而使司法文书无法送达。

优先采用直接送达、留置送达、电子邮件和传真送达等速度快效率高的方式,缩短送达期间,提高送达效率。

大多数不良贷款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在起诉、传唤当事人、审理程序及期限上均可适用简易程序。

简易程序相对于普通程序可口头起诉,审理期限较短,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施行独任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既节省费用又能提高诉讼效率。

(二)实行优惠税费政策,降低银行涉诉费用。

对于巨额贷款案件的诉讼,可考虑比照金融资产管理,享受减半优惠;允许商业银行把在处置不良资产中发生的费用从相应资产处置收回金额中扣除,从而解决清收处置费用不足的问题;适当扩大呆账核销的范围,并适当赋予银行核销实际资产损失的自主权。

(三)鼓励债权人、债务人庭前调解。

根据债务人的实际情况,开庭前可调解的,采取调解方式,以便与债权人达成调解协议。

庭前调解可节省人力物力,尤其是针对债权债务关系明确的不良贷款,借款人对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无异议,此时若法院若加大调解力度,针对债务人的实际情况引导采取多种还款方式,如,对一次性还款的确有困难的债务人可采取分期还贷的方式、与债权人制定还款计划表等,有助于避免进入执行程序又陷入执行难的困境。

(四)强化贷后管理以便把握处置先机。

加强贷后管理,及时掌握债务人的财产状况,建立借款人财产登记台账,密切跟踪、
监督和掌握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财产状况的异常变动和重大资产情况,深入了解分析借款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通过贷后管理及时更新债务人的财产状况,对变动较大的债务人进行分类处理,及时进行信息沟通,特别是在起诉阶段应积极筛选有价值可执行的财产信息。

判决生效后,银行要与法院保持良好沟通,时刻关注债务人的动态和资金状况,一旦出现有利时机,积极与法院联系,争取立即执行。

(五)签订合同前明确抵押物归属。

物权法规定抵押权自不动产登记时生效,动产交付时生效。

签订抵押合同还应办理抵押登记,登记在先,效力优先。

只有经过登记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在订立抵押合同时,银行应确定约定抵押人提供的抵押财产所有权不存在任何权利瑕疵,以此维护自身权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