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积累运用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2)成语“任重道远”出自《_________·泰伯》:“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3)古人诗词中常借用虚拟之景表达情感,如秦观《踏莎行》中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柳永的《雨霖铃》中与之手法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楼船夜雪瓜洲渡(2). 论语(3). 士不可以不弘毅(4). 杨柳岸(5). 晓风残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
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楼、洲、渡、弘、毅、岸、晓、残。
2. 学习中遇到困难止步不前时,下列名言用以自勉不恰当的一项是A.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B.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荀子《劝学》C.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论语·子罕》D.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孟夏纪》【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的是做事情要坚持,可以用于学习遇到困难时的自勉;B项,“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喻指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可以用于学习遇到困难时的自勉。
C项,“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可以用于学习遇到困难时的自勉。
D项,“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意思是擅长学习的人,会吸收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强调的是学习要讲究方法。
不适合用于学习遇到困难时的自勉,故答案应为D项。
3.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们在以理性为武器批判一切之前,是否先应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我们在用武器批判一切之前,是否先对武器本身进行批判?我们在使用工具之前是否应先研究工具?理性是什么?它的内容和界限是什么?这种,就是哲学思考的根本问题。
A. 对理性的思想,对理性的批判B. 对理性的批判,对思想的批判C. 对理性的思想,对思想的思想D. 对理性的批判,对批判的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结合上文来判断。
上文“理性是什么?它的内容和界限是什么”显然是对“理性”的思考,据此可排除BD两项。
再结合上文“我们在用武器批判一切之前,是否先对武器本身进行批判”“使用工具之前是否应先研究工具”可知道,使用武器之前要先研究武器,使用工具之前要先研究工具,据此可确定应选“对思想的思想”。
答案应为C项。
点睛:本题既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选句与上文陈述对象的一致性、结构的相似性、前后的照应性、意境的一致性、逻辑的合理性、音韵的和谐性、情感的谐调性等角度分析。
首先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注意选项与所给文段的内容一致;然后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注意选项与所给文段的陈述对象一致、句式一致、意境一致、情基调一致;最后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音韵的和谐性即可。
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般印象中,人类学家有点像是独行者,他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经历着不同文化给自己的磨难。
所以,李亦园先生说了这么一段话:‚人类学的研究工作有一大特色,那就是要到研究的地方去做深入的调查探索,无论是蛮荒异域还是穷乡僻壤都要住过一年半载,并美其名叫‘参与观察’。
‛因而,人类学家的生涯,与孤独寂寞分不开。
人类学家要备尝田野的孤独寂寞,是因为田野工作引起的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经常使你终身难忘,刻骨铭心‛。
人类学家不仅要承受孤独寂寞和文化震撼,还会时不时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困境。
马林诺夫斯基在田野中写下的《严格意义上的日记》,有这么一段话对自己的‚迷糊状‛做了生动的自白:4月7日(1918年)。
我的生日。
我还是带着照相机工作,到夜幕降临,我简直已筋疲力尽。
傍晚我与拉斐尔聊天,谈到特洛布里安德岛人的起源和图腾制度。
……我困惑,我陷入到了那里的生活方式之中。
所有一切都被阴影笼罩,我的思想不再有自己的特征了。
②像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人类学家,大凡都...要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他的日记给人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感。
从一个角度看,他们成为人类学家,与他们遭受的磨难有直接的关系。
马林诺夫斯基之所以是马林诺夫斯基,是因为他离开了家园,离开了波兰和英国,到蛮荒的特里布恩德岛;费孝通之所以是费孝通,是因为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自己的学院,偕同妻子双双去了大瑶山……为什么这些人类学家非要这样实践他们的人生?要把他们的青春耗费在遥远的穷乡僻壤?马林诺夫斯基在自己的日记里,忠实地表达了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困惑,他面对过的压抑、无聊、无所适从,也是其他人类学家面对过的。
然而,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坚信,田野生涯里的种种忧郁,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它们正是特殊的人类学理解能力的发挥。
③做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一种‚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面貌。
所以,这里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
做一个人类学家,首先要学习离开自己的技艺,让自己的习惯和思想暂时退让给他对一个遥远的世界的期望。
像李白说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在别的世界里体验世界的意义,获得‚我‛的经验,是现代人类学的一般特征。
④‚离我远去‛的技艺有多种。
一些人类学家要求自己身心都要离开自己的文化一段时间,另一些人类学家则通过他人的间接描述来‚神游‛于另外一个世界。
作为集体的人类学家共同体,区别于其他思考者的特征,正是一种文化精神意义上——而不单是个体肉身意义上——的‚离我远去‛。
不是说人类学家要抛弃自我,成为疯子,而只是说人类学家的‚自我‛表达的是一种‚非我..‛的艺术,这种艺术使人类学家获得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经验,使人类学家能够比较‚移情‛地觉悟到自己的文化的局限性。
⑤人类学家离开自我的途径,有的是时间的隧道,有的是空间的距离。
他们去的时间,是已经流逝的过去;他们去的空间,是一个‚非我‛的世界。
因而,人类学家不以肉身的离去为目的,他们带着自己的心灵,超越自己的文化,领略人如何可以是人同时又那么不一样。
人类学家不一定要追求对遥远的文化的求索,不少人类学家也从事本土文化的研究。
在本土研究中,‚离我远去‛的意思,转化为与自己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暂时陌生感,转化为一种第三者的眼光,它让我们能站在‚客人‛的角度来对待‚主人‛——我们本身。
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类学家的肉身没有被自己搬运到别的世界中去,但他们的心灵却必须在一个远方寻找自我反观的目光,在一个想象或实在异域中寻找他者相对于‚我‛的意义。
⑥近代以来,人类学家要培养的那种‚离我远去‛的习惯,针对的是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现代性。
他们希望从被观察的边缘人群的‚当地观点‛出发,来展示众多与近代的世界不同的小小世界,体会这些‚小传统‛的力量,从而反观逐步渗透到整个世界的‚大传统‛——现代观念体系,我们将这里追求的东西叫做‚文化的互为主体性‛。
选自《人类学是什么》4. 对第①段中引用马林诺夫斯基日记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真实而生动地揭示了人类学家在研究中会遇到的困境。
B. 表明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学家都会“离自己远去”。
C. 灰暗的笔下流露出人类学家面对困境时内心的困惑哀怨。
D. 引出下文所有人类学家走上人类学研究道路的客观原因。
5. 第②段中加点词“大凡都”的表述是否矛盾?6. 第④段中加点词“非我”的意思是___________ 。
7. 对“离我远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费孝通的田野工作属于“离我远去”的技艺中身心都离开的类型。
B. “离我远去”能力的养成必然让人类学家经历一段不适应的过程。
C. 不管是通过时间还是空间,“离我远去”的关键不在身体而在心灵。
D. 本土研究中人类学家的“离我远去”是指去到由想象产生的异域。
8. 综观全文,概括人类学家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价值。
(3分)9. 阐释第⑥段中“文化的互为主体性”的内涵,并推测人类学追求“文化的互为主体性”的目的。
【答案】4. D 5. 不矛盾。
“都”表明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是一般规律,“大凡”表明不排除例外,体现了科普类文章表达的严谨性。
6. 去除自身文化、精神的痕迹。
7. D8. (1)理解与自身文化不同的文化;(2)丰富对世界的认识;(3)反观自身文化,觉察局限性并有所改进;(4)对现代观念体系有所补充完善;(5)拥有平等对待一切文化的意识。
9. 内涵:或大或小的文化都可以保持、展示自己的文化。
目的:使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变得可能;使世界文化发展更加多元丰富;倡导人们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自身以外的任何文化,多些包容和理解。
【解析】4. 试题分析:从内容上看,第①段中马林诺夫斯基日记中的记述了自己遇到的困境,他不仅“筋疲力尽”,而且“困惑”“思想不再有自己的特征”,再结合上文来看,作者引用这段文字是为了证明上文的“人类学家不仅要承受孤独寂寞和文化震撼,还会时不时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困境”,由此可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
马林诺夫斯基在自己的日记里表达的是内心的感受,与“客观原因”无关,故答案应为D项。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科普文语言严谨性的鉴赏。
解答时一般要答“不矛盾”,然后分析“大凡”和“都”在句中表达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说“像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人类学家,大凡都要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再结合上下文,可知,“都”说的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凡”则显示出语言的严谨性,表明有例外的可能性。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非我”出现在文章的第四段,由上文可知,这里所说的“非我”是“是一种文化精神意义上——而不单是个体肉身意义上”,也就是此段开头所说的“一些人类学家要求自己身心都要离开自己的文化一段时间,另一些人类学家则通过他人的间接描述来…神游‟于另外一个世界”,据此可概括出“非我”是指去除自身文化精神的痕迹。
点睛: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常见的命题形式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语的深刻含意;从文中看,某词语指的是什么意思;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词语的意思。
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答题步骤: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词语,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