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自动化35
蔡启阳
2130504105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百花齐放、灿烂非凡,但论其核心一直是儒道互补,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甚至是日常生活习惯上都可以看到这两家对后世炎黄子孙的深切影响。

本文从文人、政堂中的儒道互补以及儒道互补形成的部分原因进行阐述,以求尽量明白地展现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切影响。

关键字:儒道互补、平衡、融合
正文:
中国思想,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达到巅峰,之后两千年知识分子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对这一轴心时代的回溯。

而诸子百家,在千百年间不断演化、竞合、湮灭,战国末年儒墨成为当时天下显学,秦时儒家势微,但从接下来的汉朝开始施行罢庻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成为千百近年来官方治世之学。

日至今日,儒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经过积年累月的不断累积,已经是水银泻地、无所不至了,天下以和为贵,读书人讲究心怀天下,中华自称礼仪之邦,这些都是儒家文化广泛影响中国文化的例证。

但是,中华文化只有儒家一根主心骨吗?兵家讲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为人讲究外圆内方,中医有太阳、太阴等穴位,这些都是道家文化的产物。

其实纵观两千年中华历史,治国之术是儒法并用,但治国大道却是无出儒道二字。

为人处世,也并非只是刚毅果敢,同时还有韬光养晦。

因此说,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支柱,便是儒道互补。

为官还是归隐
因为儒家学说一直是官方郑同学说,再加上古代从战国开始就形成的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一条金科玉律。

但天下读书种子何止千千万万而智人者少,官场竞争一直是无可避免的问题。

存在官位之争,就会有胜有负,胜利的人官运亨通,大可趁机施展抱负为民造福从而流芳百世。

输的人呢?虽说机会一直有大不了卷土重来,可是毕竟受挫心中会有苦闷抑郁之情,再加上如果奸佞当道则可能一生怀才不遇,而且功业未成家人自己的生计如何解决?况且宦海沉浮寻常事,即使一时春风得意也无法保证一生在位,若是被奸佞陷害就更加悲愤。

一系列问题都会使仕途坎坷的读书人心忧。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是怎么解决的呢?让我们看看几位名流千古的士子是如何对待这无常世事、百态人生。

首先看陶渊明。

陶渊明生于东晋,当时门阀世家当权的现象极其严重,陶渊明出身并不显赫而且为官清正,自然不能如鱼得水的混迹官场,只有早年时受到地方官赏识,不为五斗米这药后便一直赋闲在家,靠门生供养朋友接济度日。

面对不在出仕导致的经济拮据,靖节先生选择自给自足以尽量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时常吟诗作赋、纵情山水,淡泊宁静,更是从清净的生活中发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悟。

虽说内心落寞不可能全然没有,但从未像怨妇一般怨天尤人。

相比于古往今来热衷功名甚至不择手段的人,陶渊明实在是一个随遇而安内心明净的典范,是一个真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再看苏东坡,少年成名意气风发,但由于文人相轻以及政见不同等原因被一一次贬谪,以致被贬黄州后从未在一地待到两年以上。

这样的遭遇是任何有志向有抱负的文人都无法心平气和接受的,更何况是希望“西北旺、射天狼”、“谈笑间,强撸灰飞按灭”的苏东坡。

但是
和陶渊明类似,苏东坡也没有在一次次失意中被打败,相反他随遇而安自强自立,一方面欣赏世间美好事物享受生活,另一方面务实施政力求造福一方。

这两个人在有能力时都奉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准则,努力施展所学;当命运的连连打击,都选择调整自己的心情顺势而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正是这种儒道互补、刚柔并济的方法使他们获得了醇厚绵长的力量,不仅仅使自己在纷繁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解放了自己的心灵,同时也用自己的诗歌和事迹为后来人点亮一盏明灯,使他们也能在出世入世之间自如转化。

事实证明,千百年来的读书人也大多在失意时纵情山水,捧一卷《黄庭》《南华经》修身养性。

休养生息与文治武功
天下虽有天子,但真正的生生不息的是百姓,真正能掌握一国走向的事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中,有人支持儒家,有人支持道家,当某一派的势力暂时强于另一派,就会使当时的庙堂先出一种风气。

汉初时天下初定,施行黄老之学,遂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开始奉行儒术,任用名将,开疆扩土,风云四起,成就一番文治武功。

这其中看似是国君施政风格不同导致,但实际上是儒道此消彼长、谁为主导、谁更与国运相适应的变化。

秦末纷争以及楚汉争霸使得民生凋弊、国力衰微,因此不宜再大动干戈,施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君王不多为、将兵不妄为、官吏有所不为,故而国力逐渐恢复。

因为有数十年黄老治国的基础,汉武帝上位时,民富国强,百官和君王都希望能能建立不是功勋,儒家出世之心更为占优势,因此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整顿吏治,任用霍去病、卫青北征匈奴,削弱天下诸侯,远征西域等一系列措施,的确成就了中华文明产生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气象。

但之后由于国力消耗太严重,未经补充,而政府依旧施行着儒家致知,使得百姓不得安心生产,甚至民不聊生,故而再难以产生盛世。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大道自然,不兴兵戈不动土木不扰民生,最适合乱世之后休养生息以恢复国家元气;儒家务求出世,希望建立功业经纬天下,若是在国力雄厚天下太平时到有利于文臣武将施展拳脚,施行新政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天下本不太平,再强行施政便智慧雪上加霜。

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变化,秦灭而汉室兴、两晋弱而隋唐盛,总是大乱后施行黄老之学修养民生,再之后儒生大展身手使得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成就省事,但之后应顺其自然进入修养,但为政者不能遵守不多为、不妄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为一己私利或名誉劳民伤财,遂使得百姓艰苦为生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可见,儒道变换互补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必然选择,如果庙堂之上的儒道变换再能够考虑到民生民情、顺应时势,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大道同源
儒家讲究入世,道家倡出世;儒家讲刚正不阿,道家讲上善若水;儒家讲经世致用,道家讲无为而治。

儒道思想方法看似南辕北辙,却为何千百年来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天下都能从儒道互补中汲取力量?
首先,儒道成型于春秋时期,都是先贤在对当时天下大势与世道人心进行反复思考剖析之后总结出的大智慧,都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兼济天下,因此视角观点虽有不同但是目的相同。

此外儒道两家都吸收了上古智慧,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易经》,八卦中有阴有阳,正奇互变,包容万象。

儒家极尽发挥了乾卦至刚至阳,主张积极有为;而道家始祖老子则从坤卦入手,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此外,被广泛认为是道家代表的庄子思想中却又有许
多儒家的代表象征,如提出“内圣外王”、主张得道者为天下众品立规定矩,是天下人各正性命;此外,《庄子》天下篇也曾以道术演化为方术来暗喻大道分崩离析、天下百家各得其一而不览全貌,皆是曲学。

因此可以推断儒道虽看似不同,却是从统一源头中产生的不同分支,若追其根本则必有相互联系的地方。

另外我们从辩证法知道万物皆有不同方面,结合不同环境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解决问题,随机应变抓住核心问题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效果。

正是如此,儒墨两家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我们从儒家道家所倡导的不同角度认识解决问题,也就会有更为全面的收获。

如今,儒道两家已经彼此交融,不着痕迹却又如水银泄地搬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衣食住行。

中国对“和“的重视、饮食中以清淡为健康、大丈夫则能屈能伸、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等思想都是儒道思想在天下人的生活中不断融合、不断修正的结果。

儒家与道家是两个思想流派,和后世禁锢思想的儒教、专注于旁门左道的道教并不看混淆一体。

儒家道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但依旧不可估量的价值,如果可以和中国当代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一定会发挥其无与伦比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