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困难的分诊要点(一)根据发病的缓急分诊1.发生急骤的呼吸困难突然发生并持续存在者,常见于自发性气胸、肺梗死。
发病急,常见于急性左心衰竭、支气管哮喘、周期性麻痹。
2.发生缓慢的呼吸困难常见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炎、肺纤维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量胸腔积液、腹水。
(二)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中枢性呼吸困难及精神性呼吸困难的鉴别1.吸气性呼吸困难,病变为上呼吸道梗阻。
吸气显著困难,可发生喉鸣,由于胸腔在吸气时负压增加,故可有三凹现象,见于喉水肿、异物、白喉。
2.呼气性呼吸困难,病变在小支气管。
由于其水肿、狭窄或组织弹性减低,表现为呼吸困难,呼气相对延长,见于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
在肺气肿时呼吸音减弱,在哮喘时两肺满布哮鸣音。
3.混合性呼吸困难。
吸气及呼气均感困难,见于大面积肺炎而使呼吸面积减少,或因胸膜炎、肋骨骨折,胸痛而不敢呼吸。
4.中枢神经性呼吸困难。
因中枢神经病变影响呼吸中枢,临床表现为呼吸节律改变或呼吸暂停。
5.精神性呼吸困难。
常见于癔症,表现为浅而快的呼吸,因二氧化碳过度排出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血浆钙离子浓度降低,肌肉抽搐。
.(三)哮喘的鉴别哮喘主要分心源性、肺源性及肾源性3种。
肾源性哮喘见于尿毒症,表现为深大的呼吸,称为Kussmaul呼吸,肺部检查无哮鸣音,但有高血压、贫血、蛋白尿,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但心源性哮喘见于急性左心衰竭,肺源性哮喘见于支气管哮喘,有时鉴别相当困难。
(四)深而大的呼吸,即Kussmaul呼吸,见于代谢性酸中毒。
浅而快的呼吸则见于癔症、肺炎、腹膜炎。
(五)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早期左心衰竭的典型症状。
(六)端坐呼吸常见于左心衰竭、自发性气胸及支气管哮喘。
(七)呼出气味有助于诊断。
酮症酸中毒呼出气味为烂苹果味儿,尿毒症呼出气味有尿味,而这两者皆可发生深而大的呼吸。
二、胸痛的分诊要点1.危急指征。
凡患者表现出面色苍白、出汗、发绀、呼吸困难及生命体征异常,不论其为何种原因,均属危急状态,需立即给氧,心电监护及开发静脉。
2.起病急骤。
患者起病后速达高峰,持续性胸痛,往往提示胸腔脏器破裂,如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气胸、纵隔气肿、食管破裂等。
但某些肌肉骨骼疾病,如肋软骨断裂、肋间肌痉挛等,亦可突然发病。
3.胸痛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低血压和或颈静脉怒张)则提示致命性胸痛,如心脏压塞、张力性气胸、急性心肌梗死、巨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破裂、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大量心包积液等。
4.胸痛伴有呼吸困难,见于气胸、纵隔气肿、胸膜炎、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心肌梗死、主动脉瓣病变、肺炎等。
5.胸痛伴有腰背痛,见于腹腔脏器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6.胸痛伴有呼气加重,应考虑胸膜炎、肺炎、肺梗死、气胸、纵隔气肿、食管穿孔等。
7.胸痛伴有吞咽加重,应考虑食管、纵隔及心包疾病。
8.首次发病,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肺栓塞、气胸、食管破裂。
三、腹痛的分诊要点(一)根据发病缓急分诊1.突然发作性剧痛伴病情迅速恶化,提示空腔脏器穿孔、脏器破裂和血管意外(如动脉瘤破裂)。
2.突然发作性剧痛,如胆绞痛、肾绞痛。
3.突然发作性疼痛并很快加重,如急性胰腺炎、小肠扭转、肠系膜血栓形成、异位妊娠及卵泡囊肿破裂。
4.疼痛逐渐发作并渐渐加剧,如腹腔内感染、腹膜炎、阑尾炎等。
(二)根据腹痛性质分诊1.持续性痛(钝痛、锐痛、刺痛)突然发作,呈持续性,大多为腹腔内实性脏器炎症、脓肿破裂或空腔脏器穿孔后刺激腹膜、脏器肿大被膜的过度牵扯和血液淋巴途径感染等所致,如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肝胆疾病、脾破裂、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肝炎、肝肠肿、肝癌等。
2.阵发性疼痛,由空腔脏器滑肌痉挛性收缩或由结石等导致的急性梗阻引起,如肠绞痛、肾癌等。
3.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常见于急性胰腺炎,为炎症合并梗阻所致。
4.钻顶样痛阵发性发作,辗转不安,常见于胆道蛔虫病。
5.间歇性痉挛性疼痛或突发加重:如胃肠炎;如周期性变化逐渐加重,间歇时疼痛减轻,考虑小肠机械性梗阻、急性胰腺炎、肾绞痛。
每个人对疼痛的反应有个体差异。
一般地,空腔脏器穿孔、肠梗阻、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疼痛剧烈,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等出血性腹痛次之,阑尾炎等更次之。
(三)根据腹痛的部位分诊1.右上腹痛,常见于肝胆疾病,也可见于右膈胸膜炎、右肋间神经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右心衰竭。
2.中上腹及脐部痛,常见于胃、十二指肠的各种病变,急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系膜血栓形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也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3.左上腹部痛,可见于脾脏各种病变(脾破裂、脾梗死)、左月角胸膜炎、左肋间神经痛等。
4.侧腹部腹痛(腰部),肾、输尿管的各种病变,肌肉筋膜病变。
5.右下腹痛,常见于急性盆腔炎、急性局限性肠炎、右侧嵌顿性腹股沟疝或股疝,右侧卵巢、输卵管病变。
6.下腹痛,常见于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痛经等。
7.左下腹痛,常见于急性乙状结肠炎症,左侧嵌顿性腹股沟疝或股疝,左侧卵巢、输卵管病变。
8.部位不定或弥漫性腹痛,腹内病变常见的有腹膜炎、急性肠穿孔、肠梗阻等,腹外病变常见的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等。
9.放射痛、局部转移痛,如胆囊炎致上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胛下;典型阑尾炎可由上腹痛转至脐周,再转移至右下腹;输尿管结石绞痛,疼痛科向侧腹、腹股沟和会阴部放射。
(四)根据伴随症状分诊阑尾炎、阑尾脓肿、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等常伴发热,肝胆疾病常伴黄疸,急性腹腔内出血常伴休克,血尿多见于肾、输尿管结石,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多伴肠型、肠鸣音亢进或气过水声。
(五)根据诱因或加重因素分诊有不洁食物史为肠道疾病;胃穿孔多为饭后腹痛;空腹腹痛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脂肪餐及酒后(暴饮暴食),多见急性胰腺炎、胆道和胆囊疾患;胆囊炎、胆石症腹痛常在夜间发作。
肠、胃穿孔侵及腹膜壁层时,咳嗽、体位改变可使疼痛加重。
四、几种常见急腹症的临床特点(一)胃、十二指肠穿孔有溃疡病病史,多在饭后发生。
上腹部突然发生剧烈持续疼痛,伴上腹压痛、腹肌紧张及反跳痛。
随后可扩散至全腹,全腹可呈板状腹,被动体位,深呼吸受限,肠鸣音消失,肝浊音界可消失,并出现移动型浊音。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X线片有时可见膈下气体。
(二)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多见于中年女性,常在饱餐油腻食物后诱发。
起病急,多为右上腹持续疼痛伴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肩及肩胛下区,右上腹有压痛及肌紧张,常有莫菲征(Murphy)阳性,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及黄疸,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
(三)急性胰腺炎常在酗酒或暴饮暴食后发生,为上腹中部持续性剧痛,可向左腰背部放射.上腹部有压痛,严重者有肌紧张,伴恶心、呕吐及发热。
血清及尿淀粉酶增高常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四)胆道蛔虫可有吐虫史,起病急.上腹剑突下有深压痛,无肌紧张体征与剧痛不平卧。
常有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
(五)急性阑尾炎无诱因,多先表现为上中腹钝痛.后转移至右下腹持续性疼痛,逐渐加重,可伴恶心、呕吐。
查体右下腹麦氏点有明显压痛,严重者已累及腹膜壁层,可出现肌紧张及反跳痛,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
(六)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多为上腹或脐周阵发性绞痛,伴有反复呕吐、腹胀,无排气排便,腹部可见肠型,肠鸣音亢进或有气过水声。
绞窄性梗阻(影响肠壁血液循环)腹痛为持续性,可伴有腹膜刺激征,有休克表现。
部分肠梗阻则症状较轻,可有排气排便。
X线腹部透视可见肠管内积气和液平。
(七)腹部闭合性损伤常见于肝、脾破裂。
有外伤史,多起病急,肝、脾部位即右上腹或左上腹有钝痛,伴肌紧张。
内出血至腹腔时-可有移动性浊音,内出血量多时可伴有休克。
腹腔穿刺可抽出鲜血。
(八)宫外孕破裂见于育龄期妇女,有停经史。
起病突然,腹痛先在患侧下腹,继之扩散到全腹,以下腹痛为主,有下坠感,呈持续性伴阵发加重。
查体下腹部有明显压痛伴肌紧张,子宫有早孕症,宫颈举痛,后穹窿饱满触痛明显,若在后穹窿穿刺可抽出不凝的血。
(九)肾、输尿管结石起病突然,疼痛位于患侧腰部,沿输尿管向下放射,可至会阴部,常伴血尿。
患者痛苦不安,面色苍白,大汗甚至虚脱。
(十)少数急性心肌梗死可表现为腹痛,对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应提高警惕。
(十一)急性胃炎常有暴饮暴食或不洁食物史。
发病急,上腹持续疼痛有时伴阵发加剧,上腹偏左有轻压痛,伴恶心、呕吐,用阿托品等药物可缓解。
急性胃炎无特异性诊断指标,某些急腹症早期表现极似急性胃炎,如早期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
五、急腹症的鉴别要点(一)外科急腹症1.一般先有腹痛,然后出现伴随症状。
2.腹痛定位明确,性质明显,特点是出现固定性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
(二)内科腹痛1.一般先出现发热、头痛、胸痛、气促,然后出现腹痛。
2.腹痛定位不明确,一般无反跳痛和肌紧张。
(三)妇科腹痛1.腹痛以下中腹为主,并向会阴部放射。
2.有白带增多、阴道出血、内出血。
3.腹痛与月经史、生产史有关。
(四)鉴别哪一类急腹症1.炎性病变缓慢,腹痛由轻转重,呈持续性。
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伴全身中毒症状,白细胞数增加,高热。
2.梗阻性病变突然发病,阵发性腹痛。
恶心、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后期为逆流性,初期无腹膜刺激征。
3.穿孔性病变突然腹痛,迅速出现腹膜刺激征。
有气腹表现。
4.出血性病变呕血、尿血、便血。
出现进行性贫血,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失血性休克。
腹膜穿刺不凝血,大于500ml可有移动性浊音。
一5.绞窄性病变病情发展迅速,持续腹痛,阵发性加重。
易出现腹膜刺激征。
恶心、呕吐明显,出现脱水和酸中毒,晚期出现休克。
六、呕血的分诊要点(一)出血量的估计,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出血量的估计(二)呕血与咯血的区别:1.鼻、咽、口腔等部位出血后吞下,如鼻出血、拔牙出血及食用禽、畜的血液引起黑粪。
2.口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炭剂或某些中药等可使大便呈黑色,但无光泽,便隐血试验阴性。
七、恶心、呕吐的分诊要点(一)中枢性呕吐1.神经性呕吐其特点为病程较久,多发生于青年女性,反复发作,呕吐多发生在饭后,为小量多次,常不伴有恶心。
呕吐不费力,多伴有神经官能症。
呕吐的发生与精神及情绪因素加重有关,虽然有频繁的呕吐但体重并不降低。
2.颅内压增高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炎及脑膜炎等均可使颅内压增高而发生呕吐,呕吐多呈喷射性,而且严重,多不伴有恶心,常有较剧烈头痛。
3.第Ⅷ脑神经疾病临床常见者有梅尼埃病[美尼尔(Meniere)综合征]、晕船、晕车等。
多伴有眩晕。
呕吐较重,亦可呈喷射性,呕吐与体位变动有关。
4.脑血管病如偏头痛时可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同时有严重头痛,面色苍白。
5.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受刺激这类呕吐常伴有明显的恶心。
如酮症酸中毒、低血钠、低血氯、尿毒症、甲状腺危象、妊娠呕吐、药物引起的呕吐等。
(二)反射性呕吐1.头部器官疾病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因眼压突然升高,发生恶心呕吐,同时多伴有剧烈的头痛及视力障碍。